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学理论论文 >> 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论文

剩余价值与价值剩余

作者:张春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6-06-07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量化的方法,揭示出价值外的剩余(剩余价值)与价值内的剩余(价值剩余)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财富增长方式;虽然它们在社会财富的增长过程中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有着各自独特的经济规律。本文所总结的这些经济规律,不但在理论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而且可操作性强,对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们是每个企业进行资本运作走向成功的“金钥匙”;也是每个意欲致富的人进行经济评估的“秤杆”。
 
    [关键词] 剩余价值;生产力;市场占有率。

    [Synopsis]  This article reveals that the surplus outside the value (Surplus Value) and the surplus within the value (Value Surplus)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wealth increment ; though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wealth increment, each of them has its own peculiar economic law .The economic laws summed up in the article are not only highly convincing theoretically, but also very effective in their operations, with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 They are a “gold key” helpful to every enterprise in operating its capital to success, and also a “weighing lever ”for every wealth–oriented person in his economic appraisal.
 
    [Key expressions] labor;production capacity; market share.

一、是什么创造了财富
 
    人类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从哪里增长出来的?财富的来源途径共有几种?这些途径的区别是什么?各自都有哪些规律?其间的辨证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本是经济学首要研究的课题。很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都曾用不同的方法企图找到财富的真正来源,进而力图找出经济学基础性的科学依据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他们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上确实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各个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越来越趋向于远离,分歧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趋向于集合。有的人说财富是资本创造的;有的人说财富是劳动创造的;有的人说土地等自然价值给予了人类恩惠;有的人说人的知识架起了财富的阶梯……谁是谁非?让天下多少经济学研究者摸不着头脑!
 
    不管是西方的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涉及到财富价值的来源即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从哪里增长出来的问题时,不是装聋作哑,就是所问非所答地巧妙绕开这个话题。惟有“边际效用”理论,正面地探讨过这个问题,但它完全以人的主观心理的东西即“边际需求”来作为对价值的判断,就显得极为牵强附会。
 
    奥地利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冯·维塞尔说:“在需要的任何一个周期中间,同类和等量的财物所带来的满足的每一次追加,要被估计得较前一次为低。” (维塞尔, 1982:第57页)。海洛因就不是这样。“满足的每一次追加”,不但不会“被估计得较前一次为低”,而且还会被估计得较前一次为高。投资者对利润的追求那更是不得了,没有什么“饱和点”,甚至在人死后还“死不瞑目”呢!
 
    还有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乃是财富不断在增加的源泉。乍一看还真使人觉得有道理,但是仔细一琢磨,有些问题就说不通了。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并非是专为人类增加财富而存在的,自它生成的那一天起,所有的动物(包括高级动物——人类)在它面前都是享有平等权利的。也就是说,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财富,也是其它动物的财富。既然自然资源本身就是财富不断在增加的根本原因,那么不管它是谁的财富,是人类的还是其它动物的,它都应该增加才对,不应该只偏爱人类。
 
    但事实上,自然资源在人类的手中会变成财富不断积累增加,而在其它动物那里好像一点作用也不起,甚至连它们自身也被人类归类到自然资源中为人类所摆布。看来,财富的增加固然与自然资源有关,但人类的主动性、社会性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
 
    假若是劳动独自创造了财富,这就更使人们糊涂了,好像人一生下来就会劳动。如果一个人出生之始根本不会劳动,相反还需要吸取各种有价值的东西逐渐地将一个人培养成劳动者,那么我们看到的事实是:财富的价值首先培育了劳动,其后才是劳动再反过来创造价值。同样,整个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当人还不成其为人——即人类的祖先同动物一样还“不会劳动”时,是不是人类的祖先所面对的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人类的祖先由“不会劳动”到“会劳动”,是某种价值创造了劳动,还是“劳动创造了劳动”?
 
    就财富的来源问题,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通常人们说某种经济学是否具有科学性,在于它是以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为基础:以这样的判断为基础,某种经济学就是科学的,以那样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某种经济学就不是科学的。这是因为,“各阶级的经济学家都是从本阶级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的,并得出为本阶级服务的理论。”(梁小民,1984:第17页)。这样一来,由人的某种社会地位所决定的“价值判断”成了“魔术棒”,让人的主观能动性添长了两只翅膀,任由它在真理的天空中飞翔:都说自己飞得高;都说自己的判断是准确的。那衡量“价值判断”是否科学的“价值判断”究竟是什么?用什么“价值判断”来证明这一“价值判断”是否是科学的?
 
    财富的来源问题不是什么“价值判断”的问题,它所要求的,是通过对价值的量化和分析所得出来的结论,总应该与客观现实相吻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使某种“价值判断”总是脱离实际,或者是总得不到实践的鉴证,甚而至于根本无法指导实践,那么它即使被某些人判断为是“正确”的,它也永远停留在“判断”的水平上,不会成为必须为人所尊崇的真理。如果经济学的研究总是撇开了财富的来源问题,仅是就它的“后来过程”品头论足,或是虽然涉及到财富的来源问题,但将它简单化,即认为财富的来源只有一种途径或说是一种方式,这样的经济学研究,就会缺乏彻底性,使经济学变得残缺不全甚至还引发争议和对立。
 
    通常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说的应是人类社会财富积累的增长。所谓的经济增长,“不单是要注意到生产总值的增长,即实际国民(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而且要注意到人均产量的增长”(石景云,1997:第2页);仅此还不够,不单是要“按人口平均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衡量的尺度”(王朗玲、孟庆琳,1997:第534页),而且应该关注到国民财富的人均实际拥有量及其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国民财富净值的增加,才准确地体现为经济增长。那么,人类社会财富究竟是怎样增长出来的?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财富增长的方式应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剩余价值的创造,另一种是价值剩余的创获。
 
二、剩余价值的创造
 
    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我们以制作衣柜为例来进行深入的分析。
 
    如果我自己制造一个衣柜产品用于自己消费,那么:买木料、胶、油漆、钉等原材料共花了50元,又购买锯、刨、凿等必备的制作工具花了100元,共用了5天劳动时间将衣柜制作好。假设当时的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是每日按10元计算的话,那么5天的劳动成本就是50元,合计计算这个衣柜的总价值是(50+100+50)200元。就是说,制作这个衣柜的总投入量是200元,而产出这个衣柜产品的价值量也是200元,投入量与产出量是相同的。
假如,一个社会中共有100人,这100人每人都需要一个衣柜,并且都像我一样自己投入资金购买原材料和生产工具等,都自己亲手制作且衣柜制成后都用于自己消费,也就是所有的人都自给自足,那么,整个社会产品成本的总投入量为:1个衣柜产品成本200元×100个=20000元。
如图1所示,Y代表满足需求成本,X代表满足社会需求数量,Z代表应付社会产品成本。Z=X×Y。

(图1)

    所谓应付社会产品成本,即是社会中每个成员各自生产相同的一单位产品整个成本投入的连续相加,因此Z线永远是水平运行的。这样的社会生产,由于它的总投入量与总产出量是相同的,因此不会有财富的节省,也就不会有财富的剩余和积累。
 
    现在,我们换一种情况,看看会出现怎样令人惊奇的结果。
 
    还是这100人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1个衣柜。这次不同的是,所有采购和生产任务都交由我一个人来完成。这样我们再来计算一下:
 
    (一)买木材、胶、油漆、钉等原材料。原来制作1个衣柜需花50元,现在要购买制作100个衣柜的原材料,总计要花5000元。其计算公式为:耗费量H1(5000元)=单位耗费(50元)×数量(100个)。
 
    (二)耗费劳动力。原来制作1个衣柜,劳动力耗费量是50元,现在需制作100个衣柜,劳动力耗费量为5000元。其计算公式为:耗费量H2(5000元)=单位耗费量(50元)×数量(100个)。
 
    由上可看出,购买原材料和耗费劳动力都属于可变耗费(H),即:每一种资源的耗费都是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可变耗费不见得只有原材料和劳动力两种,其总耗费的计算公式是:H=H1+H2+H3+……HN
 
    (三)买生产工具。原来制作1个衣柜要花100元,实际上这套工具的使用价值不是只能制作1个衣柜,而是能够制作出100个衣柜它才损耗完。这样一来,只需买1套工具,共花100元。
 
    经对照可发现,类似购买生产工具这样的花费(例如购买厂房等)属于不变耗费(U),即:在一定量的产品生产中,并不随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而减少,是较为固定不变的。不变耗费U也可以有多种,其总耗费的计算公式是:U=U1+U2+U3+……UN
 
    最后再来计算一下:可变耗费10000元(H)+不变耗费100元(U)=10100元。这10100元即是实付社会商品成本(用S代表),比应付社会产品成本的20000元降低了9900元。换句话说,我用10100元的实付社会商品成本耗费,创造出20000元的应付社会产品价值,且所有购买衣柜的人实际并没有比原先多支付1分钱。如图2所示,这节省的9900元产品成本的耗费,就是在实付社会商品成本耗费之外所创造的剩余价值(G)。
 
    一些动物和人类一样,也具有社会性。但是,惟有人类可以独享经济所带来的好处,所有动物都望尘莫及。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无法在满足需求的同时降低应付社会产品成本,也就无法创造剩余价值。

(图2)

    我们的结论是:S=H+U;G=Z―S。创造剩余价值较重要的经济参数公式是U/X;X值越大,创造的G就越多。因此,创造剩余价值的核心问题是扩大市场占有率(简称市场率)。
 
    由于剩余价值是在产品成本投入之外创造的,因此称它为价值之外的剩余。
 
    就可变耗费与不变耗费而言,其中都含有不确定因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减少耗费。例如,我不想自己生产制作衣柜,可以用购买劳动力商品的方法雇佣10个工人,根据他们各自的技术专长,让他们各自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这样工资支出就可以实现节省。这是因为,过去每天10元的劳动力耗费量用于1个人制作衣柜上,要求他凡是与制作衣柜有关的工种都得会,缺少哪一门技术都不行。而现在,只会锯的工人雇3人,每人每天工资7元;只会刨、凿、钉的工人雇4人,每人每天工资8元;只会打磨、油漆的工人雇3人,每人每天工资9元。这样,雇佣10个工人1天的劳动力耗费量共80元。于是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制作100个衣柜所耗费的劳动力价值总额是(80元×50天)4000元,比原来节省了1000元。另外,在购买原材料上,过去制作1个衣柜所需的原材料须花运输费5元,现在制作衣柜100个,计划应花运输费500元,而实际上因集中运输定会节省运费,可能只需300元就足够了。此外,批量购买原材料还可在零售价的基础上享受优惠批发价,按95折计算(即少收货款5%),又可节省225元。这样的话,仅H一项就又减少花费1425元,使生产制作衣柜的利润(即剩余价值G)由原来的9900元上升到11325元。U也是如此,如果所购买的这套生产工具,由原来制作100个衣柜即损耗完变成可制作200个衣柜,延长了生产工具的使用寿命,岂不是又实现了新的节省?
 
    在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并没有将这些不确定因素考虑进来,就已经确确实实地创造出9900元的剩余价值;就是说,创造剩余价值并不依赖于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剩余价值创造的过程不折不扣、准确无误地体现出来。如果再将这些不确定因素考虑进来,正常的情况下,只可能使剩余价值增多,不会使剩余价值减少。
 
三、价值剩余的创获
 
    价值剩余是指一生产单位在一定量的产品生产劳动成本投入中,通过劳动力的产品延伸(即通过创造发明先进的生产工具、设备等来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使维持劳动所实际消耗的自然价值量低于本应消耗的自然价值量,由此在保持自然价值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增加劳动产品的创获,使其价值量在价值之内出现剩余。
 
    譬如,某个农民维持其生存,其半年的粮食消耗最低限需要60kg。由于当时他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低,其半年的劳动成果正好只能收获60kg粮食,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他的价值创获量与消耗量是相同的。这样一种劳动创获量与其维持生存的消耗量相同的状况,我们称它为“价值平衡”。一个人维持其生存以求“价值平衡”所进行的劳动,这样的劳动量化,我们把它称作必要劳动,它与“教科书”中所说的“必要劳动”(蒋学模,1983:第54页)是有区别的。在必要劳动内所进行的劳动,只能保持价值平衡,不能额外创获价值剩余。
 
    所谓的必要劳动,它是指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刚好只能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不能再多也不能再少,使劳动的总投入与劳动的总成本正好持平,相互抵消。如果劳动成果多了,那就会出现价值剩余;如果劳动成果少了,这个人就会饿死。因此,必要劳动说的就是生存上的必要,而不是时间上的 “必要”。这是因为,原始人从早干到晚,甚至没黑没白,累死累活,却有时连生存都无法保障。如果我们给原始人规定出什么“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实在是没有意义。因为所有的劳动时间都用上,别说仍然见不到什么剩余产品,甚至还饿得慌。其原因很简单,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低得不成样子。
 
    如果我们非要将劳动与时间挂上钩,那么,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时代,其必要劳动的时间就长;在生产力水平高的时代,其必要劳动的时间就短。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马克思,2004:第一卷,第53页)。 低劣的劳动尽管持续的时间长,但其劳动的质量仍然是差的,可是延长了劳动时间的结果是:加大了劳动耗费,因为每天都要吃饭。为了使劳动达到一定的质量——满足生存的最起码的质量,低水平的劳动就不得不用延长时间的办法来弥补,有时延长了劳动时间都不管用。由于传统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劳动本身的量“是由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而劳动时间“又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为尺度”,(蒋学模,1983:第27页) 从来不管维持这种劳动所必须进行的投入是多少,就使得社会劳动成本问题被忽略。
我们换一种情况看看会出现什么不同的结果。还是这个人,他苦思冥想地通过脑力劳动生出智慧,创新性地构想出一个耕犁,并且异想天开地把犁拴在牛身上去耕地,代替了以前的木锄头,用加大脑力劳动量的方法提高了体力劳动的生产力,在创获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了消耗量,或是在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了创获量。
 
    道理很简单,如果一边劳动创获,一边消耗一空,就没有财富的剩余和积累,这样的“劳动价值论”是缺乏说服力的。就是说,劳动能否创获价值剩余,它并不取决于“劳动”与否本身,而是取决于劳动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能否通过不断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设备来实现劳动力的产品延伸,取决于能否在保持产品创获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对自然价值的消耗,或是在保持自然价值消耗量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增加劳动产品的创获量。

(图3)

    如图3所示,D代表消耗量,C代表创获量;DY代表应该消耗量,DS代表实际消耗量。
 
    当DS=DY时,就是一个人的必要劳动所能维系的最低生活保障。可是,同样还是生产创获60kg粮食,他只需消耗30kg粮食,从而出现了价值剩余。
这就好比,有同等价值量的某个产品,张三用落后的生产技术须用10天才能制造出来,而李四通过研究创新出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实现了劳动力的产品延伸,他仅用3天就将同样的产品生产出来。在这里,李四在研究创新的脑力劳动过程中,用脑力劳动成本投入的价值量替代了另外本应投入7天的体力劳动成本价值量。也就是说,张三和李四他们在不同劳动时间的前提下,其劳动价值量的总投入是相同的,但其结果却不尽相同:张三的劳动没有创获任何财富的剩余,而李四却能够创获财富的剩余(ED)。因为李四所节省的那7天,可以说等于节省了对自然价值的耗费,或者说可以利用节省的这7天从事别的工作和劳动,可以由此创获更多的价值剩余。甚而至于,李四所创新出的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所有使用它的人都能实现社会性的节省,所有个人或社会所实现的节省,都是李四脑力劳动所带来的剩余劳动,是创获价值剩余的源泉之一。
 
    创获价值剩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ED,另一种是EC。前者用一公式表示:ED=DS < DY,  意思是价值剩余ED等于实际消耗量小于应该消耗量。后者用一公式表示:EC=CS > CY, 意思是价值剩余EC等于实际创获量大于应该创获量。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社会财富增加。由于这一财富增长方式的总投入量与其人的劳动成本是相等的,只不过脑力劳动的投入量加大并不一定会加大对物质的消耗量,因此它属于价值之内的剩余。
 
    EC是怎样创获价值剩余的?举例说,水稻本身的产量若为每亩300kg,但通过人的(脑力劳动)科学研究和科学耕种,还是这亩地,也还是付出基本相同的体力劳动,其产量可以翻一番达到600kg甚至更多,这样一种使自然价值量增加的创获过程,可以使财富增加。

(图4)

    同样是劳动,从其能否创获价值剩余的本质上说,本是可以区分出高与低、贵与贱来的。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DY=DS或CS=CY时,就是劳动价值低贱的时候;当DS < DY或CS > CY时,其间的差距越大,这样的劳动价值就越高贵。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剩余价值 价值剩余 生产力 市场占有率
最新经济学理论论文
东北振兴的中国经济学视角及其产业选择研究
浅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与创新
试论有限理性假设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浅析有限理性假设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前景探析
香港经济转型和香港港的发展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微小型企业产品价格管理战略研究
自然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研究
热门经济学理论论文
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浅谈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内
理性思考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经济学发展简史
解读循环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的现状、短期前景及长期趋势
人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经济关系总论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