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论文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

作者:佚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8-10-11

   摘  要: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作为一种修辞实践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本文从传统修辞学和逻辑思维学角度对借代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借代辞格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在分析归纳借代辞格功用的基础上对借代辞格运作的过程进行了阐释,并指出相关性、显著性、切镜性是借代辞格运用的三大基本原则。

   关键词:修辞  辞格  借代

   一、借代的定义及分类

   (一)借代的定义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 传统修辞学将借代辞格定义为根据修辞需要,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做借代;逻辑思维将借代定义为借代是同一个概念域中邻近概念之间的临时替换。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对借代辞格产生的心理基础的认之上的,是对借代更为理性的定义。与传统定义相比,这个定义仍然包涵相关性、临时性、本体与借体的替换三个因素,而概念可以是名词概念、动词概念,也可以是形容词概念,以“概念”的替换代替“名称”的替换,弥补了传统定义容易让人误解为借代只是名词间替代的不足。

   (二)借代的分类

   从唐代崔融所论菁华体开始对借代理论进行研究起,到标志修辞学产生的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以至现当代修辞学的权威著作中都对借代做了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传统分类中借代辞格大致可以分成十类。

   第一,以部分代全体,即以事物的主要特征指代该事物。

   ①《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铗,本是剑把,这里用来指代整个剑。

   ②唐刘禹锡《酬乐天锡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帆,是船的一部分,这里指代整个船。
  
   第二,以事物的属性代替该事物。

   ①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芳菲,花的香味,这里指代花。

   ②《左传•文公十二年》:今粱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老弱,指代年老和衰弱的人。

   第三,以人物生理上的特征或标志代人物。
  
   ①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古人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一种长寿的象征。黄发,这里指代老人。垂髫,本是儿童的一种发型,这里代指儿童。

   ②三国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四,以地名代事物。

   ①唐白行简《李娃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大宛,古代西域国名,以产明马著称,故以“大宛”代指骏马。

   ②清藕香室主人编《花花世界•李十娘称病谢嘉宾》:板桥老人,每有同仁诗文之会,必至其家,每客用一精婢侍砚席,磨隃麋,都梁,供茗果,暮则合乐酒宴,尽欢而散。

   隃麋,地名,故地即今陕西千阳县。其地产墨,因以“隃麋”代指墨;都梁,山名,在今江苏,山上生有兰草,名都梁香草,故这里以“都梁”代香草。

   第五,以专名代通名。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人名,善弹琵琶,后来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师。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来泛指长于歌舞的女子。

   ②宋苏轼《求医诊脉说》:骐骥不时有,天下未尝徒行;和、扁不世出,疾者未尝徒死。

   和、扁,指秦国良医和、扁鹊,在这里代指良医。

   第六,以官名地名代人。

   ①宋欧阳修《赠王介甫》: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李白曾任翰林学士,故有翰林之称;韩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这代称人名。

   ②清刘熙载《艺概》: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

   柳州是地名,柳宗元任过柳州刺史,历史上就称他柳柳州或柳州。这是以地名代称人名。

   第七,以具体代抽象。

   ①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是常用的音乐器材,这里用以指代音乐,此特指扰人的乐声。

   ②《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话语是抽象的,“舌”是具体可见的,人类说话离不开舌头这个器官,所以可以以舌代说出的话语。

   第八,以原料代成品。

   ①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金铁是做刑具的原料,这里代指刑具。“婴金铁”即用铁锁、铁圈套在脖子上,这叫钳刑。

   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鱼网是造纸的原料,《后汉书•宦者蔡伦传》:“用……麻头及弊布、鱼网以为纸。”故以“鱼网”指代纸帛。

   第九,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①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王叔和为西晋太医令,著名的医学家,著有《脉经》、《脉诀》、《脉赋》,又编次张仲景《伤寒论》三十六卷。这里,以“王叔和”代医书。

   ②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曰:“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张昌龄,唐代南宫人,著名的文学家。郭正一,唐代鼓城人,以文辞著称。这里以“张昌龄”、“郭正一”指代他们的作品。

   第十,以实数代虚数。

   ①《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勿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三,表示多;三岁即多年,并非确数。

   ②唐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万是实数,这里是需指,“万金”,表示极为贵重。

   二、借代的功用

   借代的形式是概念的替换,通过替换概念,借代辞格的功用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两个功用:第一,称说功能。借代就是换称,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可见,借代最基本的功能还是称说功能。不管表达者是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段建构借代文本,它的基本形式还是改换称谓;第二,描写功能,一个辞格能够存在,说明它有积极的修辞作用,借代辞格以换名的形式能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引发解读者的联想,更深刻地体验本体事物的内在特征,这就是借代辞格的描写作用。当本体是具体事物的时候,借体往往是本体最明显的特征或标志,这种特征或标志往往就是表达者要表达的语义重点,也应该是接受者解读的重点,在这里将特征和标志代替事物的名称,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接受者以审美体验的同时,有利于接受者的解读。当本体是抽象事物,借体往往是有形可感的具体事物,这不但摆脱了表达者对抽象事物难以摹状的尴尬,同时将无形托以具体,让解读者对本体有了感性的认识,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

   (一)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借代可以将抽象生硬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易于接受者的解读。这多表现为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

   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例①“二毛”,指黑白两种头发,这是老年人的特征,这里借指头发花白的老人。以“二毛”代老人,避免了直述的生硬,同时引发了接受者对老人的再造性想象,使接受者对“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仁义之心,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例②中,“舌”是具体可感的,话语则是相对抽象的,以“舌”代替说出的话,生动形象,打破了语言的常规运用,给人以新奇的感觉。结合文内语境“驷不及舌”,更是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二)可以使语言简洁精练,以少胜多

   有时,有些复杂概念不易称说,表达者就用一些简单的概念代替,试图在表达信息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复杂概念简单化。多表现为以专名代通名,以实数代虚数。

   ①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僮仆六千,妓女五百。隋珠照日,罗衣从风。自汉晋以来,诸王豪侈,未之有也。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例①中,“隋珠”即隋侯珠,相传隋候救活了一条大蛇,后大蛇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这里用“隋珠”代名贵的宝珠。“名贵的宝珠”在诗句中不易称说,这里选择了极具代表性的名贵珠宝代替,使读者在解读文本的同时,品味了上述的美好童话传说。简单的表达,不但没使信息量没有减少,反而让接受者体会到更多的涵义。

   例②是数词的虚指,“七年之病”是指多年的痼疾,“三年之艾”指陈年久藏的艾叶。在汉文化中,“三”、“七”、“九”等数词,有代表“多”的虚指功能,在这里以“七”、“三”代“多”,避免了“多”字运用的重复,而且显得简洁明了。在汉民族文化背景的关照下,也不会被曲解。

   (三)可以使语言富于变化,避免重复

   古诗忌讳同词重复,有时诗人为避免同词重复,多用借代。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②宋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处。

   例①以“丝竹”代“音乐”,例②以“红”代花,巧妙地避免了同词重复,而且给读者增添了解读的乐趣,可谓一举两得。

   (四)可以使语言变得幽默诙谐,达到讽刺的效果

   ①鲁迅《呐喊?头发的故事》: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

   ②鲁迅《伤逝》: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

   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代表了国家的尊严。例①中用“洋布”代外国的国旗,表达了作者对洋国旗的不屑。加上前面有“撅”、“斑驳陆离”的修饰,表达诙谐幽默,讽刺有利。例②中,第二个雪花膏是借代,指代局长儿子的赌友。作者对这个厌恶的“小东西”并未作过多的描写,而是以“加厚的雪花膏”代之,让读者想象她那令人作呕的尊容。

   (五)可以使音律和谐

   古诗词对格律的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为了满足诗词平仄、对仗、押韵的要求,不得不改换事物的名称,这时,借代就是常用的手段。

   第一,出于平仄的需要

   ①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②宋刘克庄《清平乐》: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例①“玉勒雕鞍”代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这一句平仄格律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玉勒雕鞍”符合前四字“仄仄平平”格式要求,而“华贵车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除此是难以完成的。
  
   例②这首《清平乐》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他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遨游月宫的情景。

   “身游银阙珠宫”一句用借代,“银阙”“珠宫”都代“月宫”。此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式,“银阙珠宫”占的位置是“仄仄平平”,完全符合要求,如果把其中的一个词换成“月宫”,一者与其他的任何一个词都不搭配,二者不合平仄声调。“月”是入声字,属仄声,“宫”是阴平声,平生宫不合仄;如果放在后两个字的位置上,则仄声“月”又不合平。可见,“银阙珠宫”用来代“月宫”是迫于格律平仄的需要。

   第二,出于对仗的需要

   ③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宋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例③“丝竹”代“音乐”,为的是与下句“案牍”相对。如改用“音乐”则对仗不工了,因为“音乐”是抽象名词。例④“金谷”、“铜驼”都代洛阳(“金谷”即金谷园,在洛阳西北,是晋石崇的别墅;“铜驼”,古代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道相对)。“洛阳”之所以改用“金谷”,“铜驼”分开代称并举,也是处于对仗的需要。如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诗:“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再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第三,出于押韵的需要

   ⑤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⑥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例⑤“朱户”代“富贵大户人家”;“尺素”代“书信”。因“户”、“素”与其前后的“露”、“去”、“苦”、“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处”合韵。“素、露、树、路”属去声“七遇”部,“处、去”属去声“六御”部;“户、苦”属上声“七虞”部。“遇、御、虞”三部通押。例⑥“黄”代“黄狗”、“苍”代“苍鹰”。“黄” 、“苍”与其前后的“狂”“冈”“郎”等字合韵。押平声韵“七阳”部。

   三、借代辞格运作过程分析

   借代是汉语中的传统辞格,运用极为普遍,借代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同时是一种重要的语义转移手段和认知思维模式,语义学家在研究语义转移时,常常提及借代,认为借代是语义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语境:借代修辞的约束机制

   语境是修辞的生命之源,没有语境,修辞无从谈起,“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语境又是一切修辞活动的规约,主体表达者在建构文本时,要考虑语境,接受者解读文本时也要考虑语境,最终修辞效果的好坏,也是由文本对语境的切体程度决定的。

   根据语境学的原理,语境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语言内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修辞语言本身的属性;语言外环境包括言语交际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特点等语言外部因素。语境对于修辞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下面看一下,借代文本的辨认对语境的依赖。

   不同的辞格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有些辞格本身具有自足性,有形式上的标志,如比喻格中的明喻、暗喻、回环、顶真等辞格,它们的建构和解读受语境的制约很少。还有一些辞格由于本身没有明显的标志,而且临时性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的制约,离开语境,这些辞格很难独立存在。借代就属于后者,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乘坚驱良逐狡兔。

   ②宋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憔悴江南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例①“坚”、“良”分别代“坚固的马车”和“良马”。从文内语境看,“坚”、“良”分别受“乘”、“驱”的支配,应该是相应的的名词,联系后面文“逐狡兔”可以看出,应该是代“车”和“马”。例②“管”、“弦”都指代音乐,是具体代抽象的方式。两词在文中受“急”、“繁”的修饰,又是听的宾语,理应代指音乐。再看两个现代汉语的例子:

   周立波《暴风骤雨》:这马眼瞎?我看你才眼瞎呢。这叫玉石眼,是最好的马……郭全海解下青骡马,翻身上去撵玉石眼去了。

   根据上文得知,“玉石眼”是这种良马的特征,后一个“玉石眼”代这种马。但若没有上下作依托,读者很难判断后一个“玉石眼”所指,这个借代也就不成功了。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中的一例: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离开上下文语境,很难理解“月光”可以被溅起。而在这里,椰子落入海里,溅起一朵浪花,在明月的照耀下,闪着光辉,因此,诗人以“月光”代闪着光辉的“浪花”,以超常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幻象,以唤起欣赏者的想象,达到情感的共鸣。

   有些借代看起来受文内语境的制约不大,但受社会文化这个大语境的制约。如:

   ①唐刘禹锡《竹枝词》(其九):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②宋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③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例①“银钏金钗”是当时妇女常见的装饰,这里代妇女;“长刀短笠”是当时农民常用的工具和服饰,这里带农民。例②“兜鍪”是当时战士的头盔,这里代战士。例③因当时银圆上有袁世凯的头像,故以“袁世凯”代银圆。

   此类借代,如果仅从文内语境考察,很难找到相应的本体。因此,必须着眼社会文化背景这个大语境,从外部语境中考察借代的依据。[论-文-网 LunWenData]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修辞 辞格 借代
最新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
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谈梦占文化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的影响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的视觉语言形象
热门汉语言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试论《诗经》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把’字句的类型和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