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对少年儿童协调能力训练方法的探析论文

对少年儿童协调能力训练方法的探析

作者:朱宝琴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2-07-07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和分析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少年儿童运动员的不同素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力量、速度、耐力水平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协调能力则更多地体现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运动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状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注重协调能力训练的能胜任更高的训练和比赛要求,更易发挥和保持运动成绩。
  
  【关键词】少年儿童; 协调能力; 训练方法。
  
  前言。
  
  少年儿童协调能力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练习动作或技术活动的能力。少年儿童在参加体育活动时,要求机体的各个方面都被动员起来一起参与。几乎所有的运动技术,都不可能单纯地依靠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一块肌肉独立地完成,所以,只有在平时充分重视少儿的协调能力的训练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和参加大赛的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用本队 14 人作为研究对象。平均训练年限 1.
  
  5 年。
  
  2、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协调能力训练方法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
  
  ( 2) 实验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协调能力的训练。
  
  ( 3) 对实践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二、分析讨论。
  
  1、协调能力的重要作用及其表现。
  
  ( 1) . 机体在运动时的协同工作主要表现在: 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 2) . 感知觉系统与运动系统工作的协同; ( 3) . 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工作的协同; ( 4) . 不同肢体、不同肌群( 肉) 工作的协同。
  
  上述各种协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完成的运动活动的水平与质量。
  
  在传统的训练理论中,常常把协调能力视为与力量、速度、耐力并列的运动素质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协调能力给予新的理解。如果说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水平集中地反映着他们体能的高低,是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外在表现,那么,协调能力则更多地体现着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运动时的外部环境之间的协同状态。因此,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应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应该是并列的两类运动能力。
  
  2、协调能力的好坏,对运动员的总体竞技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具备出色的协调能力,有助于运动员:
  
  ( 1) 迅速而高质量地掌握多种复杂的运动技巧( 技术与战术) ;( 2) 更好地发挥运动员已具备的体能、智能及心理能力;( 3) 更好地适应运动时的外部环境( 包括对手、场地、气候等等) ;( 4) 完成同样的练习时能更节省使用能量;( 5) 减少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
  
  3、决定运动员协调能力水平的因素。
  
  ( 1)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可塑性。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越高,可塑性越大,其协调能力就越强,能够更好地组织协同工作、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并能迅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 2) 神经系统中已经建立的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的数量。运动员掌握的运动技能数量越多,也就是说在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中,已有的动力定型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更为广泛而多向的神经联系。能够有效地调节不同系统、不同器官之间的配合工作,其协调能力也就越强。
  
  ( 3)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活泼型心理特征的运动员,思维敏捷,学习欲望强烈,可塑性高,掌握动作快,协调能力则好。
  
  ( 4) 运动员的智力水平。运动员智力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强弱,对认识对象的理解能力的高低,显然都会对其协调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 5) 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的力量、速度等素质水平的发展状况对其协调能力有明显的影响。速度快、力量强的选手比较容易掌握新的技术和战术技巧。
  
  4、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
  
  ( 1) 配合练习法。有目的地组织专门的练习去培养某两个系统或两个部位或两个肌群之间的协同功能的练习方法。例如同侧上、下肢一顺的走步或跑步; 双臂上、下摆的纵跳; 双臂前摆跨步跳等等。
  
  ( 2) 变换练习法。训练中经常变换练习的方式、方向、节奏、速率、力量以及其他要求,可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交替用左右腿绕栏、或交替用左右脚单足跳; 交替在快速跑进或慢速跑动中跨过栏架; 用不同栏间步数完成半程或全程; 与同伴或对手同场练习等。
  
  ( 3) 渐进练习法。由易至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练习的内容,逐步提高练习的复杂程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例如,先做简单反应练习,后做选择反应练习; 先做跨越式跳高练习,再做背越式跳高练习等等。通过这种渐进练习训练运动员由单个动作逐步发展到组合动作的练习等,都可以明显地促进协调能力的提高。
  
  ( 4) 加难练习法。加大练习的难度,练习者在更为复杂的环境,更为困难的条件下练习,也是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跨栏运动员跨越高度、栏距不一的栏架练习以及跳高运动员非常规的练习方法等。
  
  5、通过对队员进行协调能力培养和发展之后,他们的一般协调能力和专项协调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其中表现为能更好地发展提高他们的训练水平和参加大赛的能力。较为突出的是毛志欢、吴崇彬、罗显彦、龙剑华等队员在所参加的各级比赛中表现的镇静和从容,在 2011 年广东省少年锦标赛中,毛志欢获得男子乙组跳高第一名; 吴崇彬获得男子乙组 60 米第三名和 4 × 100 米接力第一名; 以及罗显彦、龙剑华在比赛中也都能较好地发挥各自的运动水平,取得较好地成绩。因此,我们说: 协调能力的发着和提高为取得的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
  
  根据运动员的协调能力与其专项运动关系的密切程度,可将其分为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两大类。
  
  ( 1) 一般协调能力。指运动员完成各种运动活动时的协调能力,它是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技巧,参加多种运动活动的重要基础。一般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反应能力、时间感知能力、空间感知能力、适应调整能力,以及协同 动员能力这样五个方面的能力。
  
  ( 2) 专项协调能力。特指运动员完成专项运动时所需要的协调能力,其构成一般来说同样包括一般协调能力构成的各个方面,但依专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例如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更多地表现在反应能力及适应能力两方面; 跳高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则主要表现在时间及空间的感知能力等方面; 接力比赛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则必须包括与同伴协同工作的能力。
  
  四、建议。
  
  1. 我们认为: 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协调能力要从小抓起,要充分利用儿童少年时期神经系统及运动器官具有较强可塑性的优势,加强和提高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
  
  2. 发展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要密切结合专项的需要,尽量在专项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加以组合调整借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
  
  3. 发展协调能力的练习应该安排在运动员的身体,特别是神经系统状况良好时。例如,中小训练周期开始,或一堂训练课的开始部分。
  
  【参考文献】
  
  [1]《田径运动训练学》徐本力著。

论文搜索
关键字:协调能力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