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警示论文

浅析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警示

作者:胡振威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3-09-24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到2007年8月开始发力,并迅速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成为世界上的一个重大经济问题。

2003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 。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贷款成本,促使美国民众纷纷转向房地产行业。银行也看好房地产业,纷纷加大贷款。原本合适的优质贷款饱和后,银行开始对信用评级“次级”

的客户群体进行贷款。房利美等机构,以收购到的按揭贷款为基础,做成担保债务凭证,通过承销商出售给投资者(涉及到美洲、欧洲、澳洲等)。甚至对冲基金都加入到这场“游戏”中。

2005年底,面对非理性的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开始收紧货币政策,2005年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联邦储蓄利率从1%增加到5.25%。原本可以还贷的次级客户,在收紧的银根下,大都还不起贷款,次级出现大量违约,原本是以房产抵押的贷款,当面临贷款无法偿还的情况,银行只有收回还不起贷款客户的房屋,次级违约的大量出现,使得银行手中的房产抵押急剧上升,为了收回现金,银行在房地产市场上大量抛售房产,房地产价格泡沫破裂,引起美国多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陷入坏账危机,风险迅速传递,次贷危机的爆发。

二、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2.1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逆向执行。

2001年,美国遭受互联网泡沫和“9·11”恐怖袭击,经济面临着衰退危险。为拉刺激经济的增长,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实行低利率政策,将短期利率由原来的高位6.5%降至2004年的1%。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的增长。但同时引起了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膨胀。银行基准利率持续走低,借款人的借贷成本持续下降,地产开发商资金充沛,房子的需求也很旺盛。各个方面因素推动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而针对房地产经济的过热,2004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从1%上升到2006年的5.25%。2006年中旬,房屋价格下跌,大量的住房持有人无法将房屋出售或者抵押获得再融资,导致抵押贷款人抵押品赎回权丧失比例和贷款人债务拖欠率上升。为拉规避风险,银行收缩银根,从而使得客户的资产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引发次贷危机的大爆发。

2.2 金融创新过度。

美国华尔街精英们的金融创新对次贷危机的贡献“功不可没”。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 劵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再在市场上出售。衍生层次不断叠加,信用链条不断加大。市场主体不去关心资产质量(其实经过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主体就是想关注质量也没有头绪),而是考虑在购买了衍生品之后,如何通过打包、分拆和证券化处理后,卖给下家。2008年5月,沃伦·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这样评价:弄懂一个CDO的一个证券,需要读75万字的报告。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品的真实基础价值,从而助长极度短期的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惨剧。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为全球投资者埋下了隐患,据调查,全球存款加上包括股票和债券等虚拟资产已经达到实物资产(名义GDP)的3.2倍,而在经济全球化之前,前者只有后者1.7倍。金融创新过度膨胀最后,最后让全球投资者吐下苦果。

2.3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结算地位。

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才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现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结算还是以美元为主,只是因为美元的低位依然稳定,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美元不与黄金挂钩,说白了,其实质仅是一张“纸”,美国是以其强大的国力和外贸进出口对其进行保证。早起美国输出美元的同时也输出产品,只有一部分美元沉淀为各国的外汇储备。多数流回美国成为美国产品的境外需求。但现在,美元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对世界提供美元的同时却不提供相应的产品,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债券和各种以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由于美元支柱的虚拟化,因此信用扩张就在所难免。由于贸易盈余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美元,为了保值,盈余的美元被用来购买美国的金融资产,进而重新回流到美元,这样一个新的循环方式,不段刺激着美国金融资产的比重加大,而随着美国贸易赤字的持续扩大。海外沉淀的美元加大,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美国金融资产的增加。如此信用的扩张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推出,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投资。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危机都会沿着美元为结算的主线传递。事实上,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如此。持有美元或者以美元为标的资产的投资者全都损失惨重。

三、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警示。

3.1 加强房贷业务管理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和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我国银行业需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切实加强和改进房贷业务管理。必须做到:1、重新认识“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的观念,应视为一种风险较高的贷款,对其保持足够的 “警惕”。2、贷款过程中队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切实调查、分析。我国目前没有对借款人信用记录进行严格的级别分类,这一点应该借鉴美国的信用评级方法进行分类管理,以达到对抵押贷款信用程度的监控。3 、严格执行现行的按揭贷款首付政策,拒绝“关系利益群体”,杜绝按揭贷款的虚假信息录入,及时做好贷款后的跟踪工作,努力将自身贷款风险降至最低,做到“谁贷款,谁负责”。

3.2 加快公民个人资信系统的建立、完善。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源头就是个人信贷业务的低风险控制缺失。我国目前开展的个人信贷业务(主要针对房贷和车贷)基本属于优质业务。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持续增长,2001年后更是加速上升,到2007年底更是发展到30128亿元,短短几年时间,相比于2000年增加了8倍多,年均增速超过30%,2008年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同比仅增长8.13%,增速比2007年低25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个人住房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多达20%-40%,有的甚至高达60%,说明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增长潜力巨大。

而此次危机提醒我们:个人信贷业务需要谨慎选择客户。

相对于个人提供的收入证明、资产证明等外部资料而言,银行建立的个人资信系统权威性最大。但近几年“假按揭”(和银企勾结等行为)、冒名办信用卡等暴露出的对个人资信无端损害的问题,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来隐患。更加提醒我们应该尽快加快个人资信系统的完善、提高,使其真实、正确的反应公民的信息。为个人贷款业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谨慎推行资产证 劵化。

在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70%以上,导致了我国银行资产流动性低,阻碍银行业的发展。资产证 劵化作为一种流动性风险管理手段,可以将银行流动性低的资产转化成流动性相对较高的资产,降低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而占用银行信贷资产大量资金的住房抵押贷款,其自身的提前支付以及未来现金流的可预见性,十分适合用于资产证 劵化。既能帮助帮助银行提前收回现金流,降低了管理风险,又能满足个人的住房需求。美国次贷危机虽然根源来于住房抵押贷款,但是其本身是由于相关利益集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降低对贷款者的信用要求所导致,就其资产证 劵化本身而言,这种新型的金融创新工具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推动作用。谨慎推进资产证 劵化,才是符合我国实情和顺应国际潮流的伟大举动。

参考文献。

专著类:

[1] (美)比特纳。 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6.

学术论文:

[1] 周晓皎。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及启示[J]. 北方经济,200(91),43-45.

[2] 顾列铭。次贷危机扩大中国外贸坏账[J].大经贸,2008(8),12-13.

[3] 万瑶华。信用评级机构及监管缺失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启示[J]. 云南社会科学,201(13),59-60.

[4] 高亚莉。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J]. 现代商业化,200(96)。

[5] 崔艺耀。 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机遇与启示[J].海南金融,200(911),[6] 杨晶。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J]. 商业经济,2009(7),75.

[7] 张健华。 有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理念的创新[J]. 中国新时代,2008,(8)。

[8] 桂宏伟。浅议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受到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商业现代化,2009,(4)。

学位论文:

[1] 李宁。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9.

[2] 须剑。 金融危机产生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9.

[3] 侯晨阳。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4] 刘照龙。 金融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广东商学院,2011.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 银行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