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化论文 >> 文化研究论文 >>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论文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者:单如亚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03-22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从《刮痧》看美国人对中医疗法的误解
  2001年上映的电影《刮痧》讲述了美国人对中医疗法“刮痧”误解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故事主人公许大同来美国八年,是位事业有成的高级电脑程序工程师,妻子简宁从事房地产,他们有一个五岁的活泼可爱的儿子丹尼斯,一家子生活美满幸福。后来,夫妻俩把独居在北京的大同父亲接到美国一起居住。由于意外,大同夫妇不在家,儿子丹尼斯感冒发烧,大同父亲看不懂药物上面的英文,情急之下,大同父亲就采用土法给孙子“刮痧”治病。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被发现后,大同夫妇就被控告“虐待儿童”,因而引发了一场关于“虐待儿童”和“中医疗法”的官司①。
  影片表面上看是美国人对中医疗法的误会,更深层次所隐含的意义则是欧美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触及到法律的差异,中国的传统医疗方法却在美国成了“虐待儿童”的罪证。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这是容易理解的。中医与西医产生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者所依赖的思想和理论也不相同,从而形成各自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刮痧”也只反映了中西医疗法不同的一个很小的方面。
  二、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比较
  (一)中医。
  1、中医概述。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就逐渐摸索出一系列治疗病痛的经验。比如用石块或石针敲击身上某些部位可以减轻病痛,吃一些食物可以消除某些病症,在伤口或红肿处敷某些草药可以消肿止痛、止血。这些经验世代相传,越来越丰富②。经后来过人们的总结,原始医学知识渐渐形成,《黄帝内经》便是那一时期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经验已基本形成有系统的中医理论。当时已经出现并运用一些医疗方法,如:针刺、砭石、汤药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阐释人体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麻醉术、针灸、拔火罐、刮痧等医疗手法被发明,中医的理论也越来越系统、完善。时至今日,中医已经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
  2、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医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理论来源包括人们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和对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理解。并且其理论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联系,这是一种与中国古代哲学共生的医学思想。中国古代医学与哲学的共同的思想范畴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经络学说。
  (1)“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和“人”的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家们辩论的焦点,各派哲学家对此有不同见解,但是主流上来看,基本上都主张“天人合一”.老庄学派、道家代表,庄子明确提出“人与天一也。”庄子的意思就是说,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所作所为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但是庄子的思想过分夸大了自然的力量,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无为而治”,使人陷入消极的境地。
  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与庄子不同的意见。一方面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自然界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规律不会因为人的介入而发生转变,这表明荀子在认识规律的时候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说明他也认为顺应自然规律才能逢凶化吉;另一方面荀子也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虽然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但这并不意味这人对此就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规律,使规律为我所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庄子的“人与天一也”与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了统一。养生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养生学就是教“人们治病、防病于未然”的学问。养生学的产生和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黄帝问岐伯“治之奈何?”岐伯说:“顺天之时,而病可以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意思是顺应自然规律,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所以,“治未病”的思想贯穿《黄帝内经》始终,古人运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进行养生和医疗实践③。
  (2)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范畴。在中国,“阴”代表一种反面的、不活跃的、阴柔的自然规律,而“阳”则代表一种正面的、活跃的、阳刚的力量。阴阳结合才生成了世间万事万物④。《易经》的总体思想即“阴阳”,是我国古代重要哲学思想。《易经》中有“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的说法。《易经》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力量的作用下不断运转、变化的,其表现形式是“气”,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互动,和谐共生。
  《黄帝内经》根据《易经》的“阴阳”思想,将其运用到医学领域。《黄帝内经》中也有很多关于“阴阳”的论述,“阴阳理论”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可以说不懂“阴阳”就不懂中医。在中医的理论中,“阴阳”对应的是人体的内部和外部,还有人体内各脏腑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就是一个阴阳综合体。只有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但这并不是五种物质而是指五种性质。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五行相生相克意味着五大系统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阴阳五行”的思想表明人体是一个具有紧密联系的系统,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体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不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分析病症之间的因果关系,调节各系统间平衡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3)精气学说和经络学说。
  阴阳的运转即“气”的运转,“气”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中医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就在于他的“气”,气、学、津液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内最重要的是“元气”,元气是先天之精转化而成,藏于先天之肾,靠后天脾胃濡养,弥散于全身。“气”运得正常,人体就健康;“气”运转不调,人体就会出现健康问题,诸如气滞、气闭、气脱等。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一个“经络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自上而下,络脉由主干横向分出。经络是运行人体内气、血的通道,联络五脏六腑、沟通上下,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国传统医学将经络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无数细小络脉。经络运气血不顺,会引起人体一系列不适。中医一般采取针灸和推拿疏导经络,刺激一定穴位,治疗疾病。针灸和推拿疗法是建立在“经络学说”和人体整体观的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
  (二)西医。
  1、西医概述。
  西医是指近现代医学,与中医相对应。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推动人性解放、科技进步,这为西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西医与中医是两种文化背景孕育的对立的医疗方法,西医反映的是近现代西方科技、社会的发展,很多科学发现被应用于医学,诸如人体解剖学、血液循环理论、细胞病理学、免疫学等。因此,西医的应用性较中医而言更强。
  西医主要通过医生对病人病症的询问,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对病人的病症对症下药;中医需要从整体出发,分析各病症之间的因果联系,找出病因,从源头调理身体,消除病症。
  我们可以从中医与西医的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的差异来比较和分析中西文化的不同。
  2、西医理论基础。
  (1)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是近现代医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用以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它旨在揭示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构造特点,各器官和结构之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
  中世纪及以前的欧洲属于宗教统治的黑暗时期,禁止解剖人体。随着人性的复苏,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达芬奇不顾生命危险偷偷解剖尸体,绘制出精确细致的人体结构解剖图。同时期,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维萨里也不顾宗教迫害,执着地从事人体解剖实验,最终完成《人体结构》著作,为后代研究人体形态和结构奠定基础。除了达芬奇和维萨里,还有一大批解剖学者和医生发现了人体结构的奥秘。
  人体解剖学的建立和发展得益于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是指14~15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一场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带来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时期,人们要求解放人性,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崇拜科学和现实。一大批具有科学冒险精神的人探索科学奥秘,为近代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主要运用于手术治疗,学习人体解剖学可以了解人体结构,方便做一些器官移植、肿瘤切除的手术。这体现了西医针对项强的特点,找到病因后直接进行手术治疗,精确快速。
  (2)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理论是1628年英国科学家哈维在大量的实验、观察和推理之后提出的,血液循环的理论相当于中医中“精气经络学说”.血液通过循环将人体所需物质传输到各个器官,运输营养和废料,保证身体正常运作。
  在哈维之前,古罗马名医盖伦认为血液如潮水涌向身体四周然后自然消失。由于盖伦医界权威的地位,人们对他的理论深信不疑。直至哈维用实验证明人体血液流动其实并非盖伦所言,事实上静脉与动脉是相通的,人体内的血液是循环的。
  哈维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正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是欧洲社会的剧变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国内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较为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而当时的科学家们也积极探索,并采用实验的方式、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血液循环理论应用于医学主要体现在注射方面,西医注射药物、营养、血液的时候都依据这个理论。
  (3)免疫学。
  免疫学是西医中预防疫患的科学,同样是预防疾病,中医注重养生,西医关心免疫。
  免疫学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最经典的免疫学时期是牛痘苗发明时期,一位英国医生在观察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得出“牛痘疫苗”可以使人们摆脱牛痘困扰。提取牛痘疫苗后,他将疫苗接种给人体,少量的牛痘病毒只引起局部反应,并不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但能有效地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天花。牛痘疫苗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同时被医学界所接受。
  牛痘疫苗的发现主要是由于医生的仔细观察和实验,有了牛痘疫苗的成功经验,很多医生也逐渐发现了别的提高免疫的方法,例如减毒活疫苗、血清法等。这些方法在预防疫患方面都发挥有效作用。
  三、总结中西文化差异
  (一)经验与实验。
  中医的理论多建立在对前人医疗经验的总结上,而西医多采用观察、实验、推理的方法。无论是《易经》、《黄帝内经》还是《本草纲目》,“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精气经络”的理论都是总结先人经验的代表,所以,中国文化属经验主义。在西医中,科学家解剖人体、通过实验发现血液循环理论、试验牛痘疫苗都是建立在科学实验、严密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因此,可以认为西方文化属实验主义。
  两种文化各有特点。经验主义省时省力,实验主义科学严密;经验主义需要悠久历史,只有有历史才有可以总结的经验源泉;实验主义需要精密仪器,只有工业文明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为实验提供仪器;经验主义继承文化,实验主义怀疑现实;经验主义只需总结历史,先人的经验摆在那里,遇到问题时“按图索骥”就行,实验主义需要逻辑推理,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就不能说理使他人信服和接受;经验主义缺乏探索性和进取性,只看得见过去看不到未来,容易在已有的成就面前“倚老卖老”,沉浸在辉煌了历史中;实验主义善于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发现是推动他们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动力,他们能看到问题、关注遥远的未来。
  (二)哲学与科学。
  中医的理论基本上都建立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上,这些哲学思想统领着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易经》、《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议题,对“天人”、“阴阳”关系的论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辨性。
  中国人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西方人的工业革命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征服自然。中国人关心整体,中医将人体看做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了问题,中医会从整体出发分析病症间因果联系,找出疾病的根源在哪,从整体角度为身体调理、医治;西方人注重局部,西医有手术疗法,诸如阑尾炎、肿瘤等病,西医会选择做手术直接切除坏死部分。除此之外,西医还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此可见,西医疗法针对性强,喜欢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但是,哲学有时候不能治病,科学有时候缺乏整体观。中医的哲学思想不能包治百病,一些急性病靠中医慢慢调理无法医治;西医的科学也不是完美无缺,如果不从整体出发找出根本原因,病症是无法根除的。因此,中西两种文化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
  (三)养生与保健。
  在预防疾病方面,中医与西医达成一致,中医有“养生”的说法,而西医则注重“保健”.
  中西医不同的预防疾病的方式正体现二者对生命看法的差异,也反映中西方对生命的认识的不同。中国人认为生命由“精”“气”“神”构成,西方人认为生命是有形的实体。因此,中国人从饮食、中药调理身体,练气功舒畅血脉,注重道德、精神养生,其中中国人认为精神养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养生方法,个人如果注重道德修养其养生效果抵得过玉液金丹;西方人主要从生活方式,通过平衡饮食、健身运动、戒烟体检等方法预防疾病,这也可以看出西方人“针对性强、关注事物的物理特点”的性格特征。
  中国人养生还关注季节、地域的差别,西方人保健有步骤、程序、模式化的特点。所以,中国人的文化更关心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中国人讲究顺应自然和环境,与环境合二为一;西方人的保健不从顺应自然的角度出发,而是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改变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因此,中国文化更加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医疗和养生上的方法都因人而异;西方文化善于抓住矛盾的普遍性,西医的治疗方法和保健方式符合一般人的身体状况,适用于一般人,应用性和适用性都非常强。
  四、总结与启示
  对中西医形成理论的比较让我们看到中西文化背后的差异,中西医分别产生于中西两种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历史和发展模式,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是很正常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斑斓多彩。然而,如果我们不具备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只根据自身文化、思维方式的去看待与理解异文化,这是非常容易产生误解的。
  在全球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作为一名国际公民,我们应该要学习一些跨文化传播的知识,以平等、开放、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和理解其他文化,只有这样“文化多元化”才不是空中楼阁;如果我们一味地发展强势文化、忽略弱势文化,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异文化,文化的冲突将更加严重,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也会加速消失。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医 西医 文化差异 文化
最新文化研究论文
表情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研究
从中西医形成的理论基础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绿色经济下黑龙江省有机食品出口贸易发展研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略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动漫文化发展中的思考
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原则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热门文化研究论文
毛泽东的大跃进与当代中国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
极具争议的人物--尼采及其学说
中国城市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
德国统一时期的俾斯麦外交:从战略到策略
毛泽东政治权威的思考与启示
鲁迅的“生命”与“鬼”(上)
鲁迅的“生命”与“鬼”(下)
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对两次苏东剧变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