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中国近代的社会福利思想论文

中国近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4

中国近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近代社会福利思想兴起的原因

  (一) 社会灾难孕育中国近代的福利思想

  自近代以来,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中央政权对基层的统治力量比较弱小,无法全面协调和集中社会力量处理国家社会的公共事务。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与手工业在家庭内部牢固结合。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下,中国农村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同时自然灾害严重,导致农业无法增收,大量农民无法生存,成为游民,纷纷涌入城市,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解决农村的隐性失业问题和游民问题,社会救济的重要性于是显示出来了,但由于国库空虚,政府也无法全力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为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二) 西方福利思想促进中国近代的福利思想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逐渐传入近代中国,传教士通过在教堂以及其他社会福利机构介绍和推广西方社会的福利思想,主要有教会救济事业、教会医疗事业、教会慈幼事业等。传教士借助救灾的机会同清政府的各级官员接触,特别是洋务派大臣,传教士的意图十分明显,想通过清政府的官员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即便如此,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福利思想的产生发展。

  (三) 有志之士发展中国近代的福利思想

  在传教士通过传教向中国传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同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对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等方面有所关注,特别是那些洋务大臣。在西方社会福利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留学生也发挥这重要的作用。近代的留学生大部分出国之前在国内受到新式学堂教育,在海外又接受的是外国先进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从而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传播福利思想的主要力量,对近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传播起到了升华作用。

  二、近代中国主要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 太平天国的社会福利思想

  1. 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太平天国的总纲领,他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从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对美好社会的愿景,其中社会福利思想也有许多新的内容。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表达了 “有无相恤,患难相投,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选举上德”的思想。后来,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他又构想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2.洪仁?提出《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旨在整顿朝纲、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资政新篇》,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新主张。在社会慈善领域,提出了建立医院、鳏寡孤独院、育婴堂等福利事业,这些机构都是以西方社会的慈善事业为基础提出来的,并且通过一种新的筹款方法来促成这些机构的建立,国库不再支付资金来兴办,转而依靠私人捐款救助、促进中国近代福利事业的发展;社会风俗方面,洪仁?还主张发动民间办学院、医院,他认为统治者应该起表率作用,曾说:“倘民有美举如医院、礼拜堂、学馆、四民院、四疾院等,上则亲临以隆其事,以奖其成”,以达到净化社会风俗的效果;在经济生活领域,主张兴办铁路轮船等现代交通事业,他认为“要隘可以防患,凶旱水溢可以救荒,国内可保无虞,外国可通和好,利莫大焉”,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

  洪仁?《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相结合,从未提到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他的社会福利思想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是近代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一个杰出成果。

  (二) 康有为的社会福利思想

  康有为是近代戊戌变法的领袖,他提出“恤穷、务农、劝工、惠商”的四大国策, 拯救国家需从“扶贫济弱”开始,他认为只有国民不再穷弱, 国家才能强大。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看到国家民族的苦难更加深重,他流亡日本,游历欧、美等地,寻找救国医民的良药,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对他产生了影响,最终写出《大同书》,这本书融会儒家的大同说与基督教的“平等观”,吸纳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建设一个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他详细设计了大同世界中社会为妇女、儿童、老人兴办的福利教育事业,他提出了“公养、 公教、 公恤”的福利思想。 “公养”即妇女怀孕后,就进入到政府建立的“人本院”赡养,进行胎教。婴儿在出生后统一由政府兴办的“育婴院”、“怀幼院”之类的福利机构来抚养。 “公教”就是要实行惠及全体国民的义务教育,小孩从小学到大学由全部由公家机构进行义务教育,儿童六岁进入“蒙养院”,十岁进入“小学院”,十五岁进入“中学院”,十八岁进入“大学院”,直到二十岁毕业学有所成,经过十四年的义务教育,让每一个青年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可以让青年都凭借他们各自的专长为社会做出贡献。 “公恤”指人要是染上疾病或身至残疾便可以去到公立的“医疾院”、“养老院”进行治疗康复。一般人到了晚年若无法自理生活,或者实在贫困无依靠,都可以进入“养老院”、“恤贫院”得到全面的照顾。康有为想通过这些社会福利机构达到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

  (三) 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他的福利思想的主要体现在“民生思想”,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思想”的来因一是受太平天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派关于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二是受欧美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影响,这是民生主义最重要思想来源;三是受各派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发展实业”是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措施, “平均地权”即“核定天下地价,现有之地价,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通过“平均地权”的主张实现土地国有,是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后来孙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了其实施的方法,这使平均地权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节制资本”即把铁路、电气、水利等一些重要的大实业都收归国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资本家垄断,同时还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节制资本主要包括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能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比较,仅仅节制资本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当时贫穷且生产力十分低下。所以中国要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从而实现国富民昌的美好局面,其民生主义的理想也就实现了。“发展实业”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发展实业就是发展近代中国的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

  三、近代社会福利思想的作用

  (一) 社会作用

  近代的社会福利思想在广大知识分子、慈善家、实业家、革命家的广泛传播下,使福利思想更加深入到各阶层人民心中。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构想出了美好的理想社会蓝图,挣脱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促进了民族观念的传播和加强了民族团结。近代以来,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西方文化、科技以及教育方式的传入更是瓦解了中国历代以来的科举制度,在改变原有的教育格局基础之上,增长了民众的见识,开阔了民众视野,促进民众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加快了社会风气的日新月异,维护了社会的相对稳定。孙中山民生主义学说中,关于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造福民生、和谐民生的主旨。

  在近代社会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的情况下,社会机构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如开荒赈灾、教养贫民、收留残疾人以及孤儿、对无业游民进行教育改造,救助大量灾民,让他们不用流浪街头乞讨,不至于成为盗匪,这样大大减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由此可见,社会福利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社会的变迁,发挥稳定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成为调节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 经济作用

  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近代以来,众多的思想家并不是孤立地讨论社会福利,而是将社会福利与发展实业紧密相连,以国家力量发展实业来推动社会福利事业,传播社会福利思想,将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在近代工业化、产业化的基础上。近代的有识之士大多与洋务派、维新派关系密切,与西方世界接触较多,以“利民、富民、便民”为宗旨要求发展实业,康有为、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中都提到了要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在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外,还提倡发展保险业、银行业、邮电业,以谋求社会生活的正常和安定。

  要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则要发展实业,推动生产的巨大进步,为社会福利事业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富民与强国相辅相成,很难想象,一个哀鸿遍野、乞丐遍地的国家能成为富国强国。虽说实业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福利的前景,但社会福利思想的巨大进步,是近代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三) 文化作用

  众多思想家知识分子从中西社会比较入手,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通过与西方的直接接触或是通过传教士、出洋大臣和留学生等的间接接触,都对西方社会福利思想有了初步且逐步深入的了解,并在中国古代民本大同思想的基础上综合西方的社会福利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高潮。

  康有为、孙中山试图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结合起来,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向的新的社会福利保障模式,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峰。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它第一次对传统的宗族福利保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反思,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带有浓厚的“宗族福利保障”特点,很多封建士大夫在封建统治陷入危机时,往往都以此作为救世妙方。“民本”思想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治国良策,是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统治阶级利用“民本”思想来协调“邦民”关系、维护其统治秩序,稳定社会,安定民心。“民本”思想强调人民大众的基础性作用,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要是重民力、顺民意,注重民心向背,关怀民生疾苦。近代的思想家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使之成为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的理论基石和现实归宿。

中国近代的社会福利思想

论文搜索
关键字:近代 社会 思想 福利 中国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