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漫谈论文

《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漫谈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4

《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漫谈

  反讽作为叙事文学作品当中较常见的一种微观修辞技巧,在对文章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主题思想方面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所探讨的小说《竞选州长》中使用的反讽技巧是最为直白的反语讽刺,这符合马克?吐温的“人民的语言”风格,也更易被读者接受。

  一、《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

  《竞选州长》虽然是马克?吐温的早期作品,我们也不难看出其中他善用的幽默与讽刺。从开头交代自己与祖母的来往信件,到最终放弃竞选,并且“堕落”成为“和伍福特和霍夫曼先生一样的人”,整体的故事贯穿具有合理性,存在一定的悲情意味,却又让人感到哭笑不得。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颠倒黑白、栽赃嫁祸可以顺利实施,恐吓与勒索能够并行不悖。在财力雄厚,声名显赫的独立党竞选人马克?吐温遭受到种种污蔑、诋毁以及恐吓之后,终于难以守住最后一丝防线,最终退出了竞选,如果换做是普通民众,那处境便可以想象了。试想,如果作为大众思维导向的报纸都已经开始公开扯谎,带有倾向性及煽动性,那么还有什么是这群卑鄙的人所做不出来的呢。我们不但能够通过这篇小说了解美国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

  从小说的文本语言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单纯是想对资产阶级选举制度进行全面否定,更多的是对选举过程中的人为操纵以及卑鄙手段进行抨击。这种有违道德甚至是恶劣的行径,不但是虚伪的“民主”与“自由”,更加揭示了美国“民主政治”虚假的本质。因为在美国,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被法律条文所牢牢限制,普通人的竞选资格被层层剥夺,作为独立党候选人的马克?吐温本人,也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人物。也正因为此,小说的中心更多的是围绕批判,而非否定。

  在《竞选州长》当中,比较常见的幽默与讽刺手法的运用,更多的展现在具体的情节上。小说对大众眼中稀松平常的“自由选举”现象进行了夸张的叙写,将本身平淡的选举格调为之一提,勾画了一幅幅美国竞选活动的政治漫画,有些段落读来让人觉得十分好笑,但正是这种幽默烘托出了主人公的悲情,在经历了一系列荒诞的指责后,最终不堪重负地退出选举,风趣之余也令人倍感唏嘘。从初读时的可笑,到中段引起读者的共鸣,转而使人愤怒,到最终的悲情,小说从头至尾,无处不在陈铺一个极具讽刺内涵的故事。在经历了“声名狼藉的伪证犯”,“蒙大那的小偷”,“拐尸犯”,“具体化的酒疯子”,“肮脏的贿赂犯”,“令人恶心的讹诈犯”这一系列头衔后,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竞选者间互相攻击卑鄙手段的反感与厌恶,终于在最后,在“有人教唆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之后,全文推向了高潮,积郁的情绪瞬间宣泄,我们都不禁会哑然失笑,对行使卑鄙手段的恶劣行径嗤之以鼻,共同唾弃那些教唆者的无耻可鄙。

  作家以直白的写实手法将讽刺意味融入整篇小说当中,大段地引用报纸的报道来推进情节发展。在小说中的报道以及匿名信来看,其中的语言与措辞都尖酸泼辣,“现在马克?吐温先生既然在众人面前出来竞选州长,那么他或许可以屈尊解释一下如下事情的经过。吐温先生不管是对自己或是对要求投票选举他的伟大人民,都有责任澄清此事的真相。他愿意这样做吗?”“你干的一些事,除我之外没人知道,你最好拿出几块钱来孝敬鄙人,不然,报上有你好看的。”在面对这种无中生有的诋毁,马克?吐温觉得荒唐且无奈,虽然是莫须有的指责,但无论是匿名信还是报纸报道都写得煞有介事,将马克?吐温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恶棍,造谣中伤者却摇身一变成了正人君子,擎起了道德的大旗。这种利用情节语言的夸张,带来的讽刺意味无疑是巨大的。当无耻和下流戴上了道德的面具,诋毁与污蔑披上了真理的外衣,世界上是否还能容得下分毫的良知?至此,作者对讽刺掌控得恰到好处,不得不令人拍手称快。

  二、《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运用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进行故事陈铺,从正文第一句“几个月之前,我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开始,便交代了文章会以回顾性的方式进行展现。在故事层层展开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报纸报道,小说后半段还引用了部分匿名信的内容,这种自我叙述的表达以及书面文章的引用构成了本篇小说的两个重要元素。下面,我们便回顾一下小说全文的大体情节。

  首先,“我”作为独立党代表,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竞选纽约州州长。“我”觉得自己的名声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另外两位竞争者面前形势一片大好。“我”也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己的祖母,但是祖母的回信言辞却很严峻。她认为和报纸上所述的那两个卑鄙的人相提并论,是降低了“我”的水平,但是“我”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继续“战斗下去”。接下来的竞选日子里,“我”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恶意诋毁及中伤。先是在吃早餐时翻阅报纸,偶然间看到了令“我”顿时“惊慌失措”的报道,指控我犯有“伪证罪” ,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栽赃嫁祸,“我”当时“惊愕不已”,并在当天什么事情也没有做,让日子白白的溜走。第二天,这家报纸又刊发了“吐温先生对交趾支那伪证案一事一直发人深省地保持缄默。”并于“这场这场竞选运动中,这家报纸以后但凡提到我时,必称‘臭名昭著的伪证犯吐温’。”随后,马克?吐温便接二连三地接受着被人控制的报纸的争相“揭露”:《新闻报》刊登了“我”在蒙大拿州野营时偷窃的行径,并且还造谣说“我”被涂满柏油,粘上羽毛,还坐了木杠。随后,另一条消息称“我”毁谤过霍夫曼的祖父抢劫后被施以绞刑,同时报纸上还刊登了极具煽动性的话语:如果公众义愤填膺,盲目胡来,对诽谤者进行人身伤害,很明显,陪审员不可能对此事件的凶手们定罪,法庭也不可能对他们加以惩罚。结果,当天“我”的家就被“义愤填膺”的公众抢劫,“我”还被这家报纸称为“拐尸犯吐温”。当报纸称我为“酒疯子吐温先生”,便随匿名信里的恐吓与污蔑,随即又报道说“我”烧掉了疯人院,毒死了叔父,安上了一连串“倒霉的称号”后,“我”开始左右摇摆了,“拿不定主意了”。“最终,党派斗争的积怨对我的无耻迫害达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这种情况下,“我”终于不堪忍受,退出了竞选。   有趣的是,小说的开始处“我”的祖母在信中告诉“我”,让“我”看看报纸上那两个人的恶劣行径,而且全文的情节也都是在报纸报道的引文中进行的,不幸的是在“我”参与竞选伊始,好名声便在报纸上一天天地被抹黑,并最终被冠上了“伪证罪”“偷窃罪”“放火罪”“杀人罪”等等一系列罪状,不但被大众唾弃,还被“义愤填膺”的公众们报复。本文所体现的反讽,是指反语讽刺,作者通过一种和其自我价值观截然相反的口吻描述了整个故事,全文通过对“我”所面临的一桩桩冤案的描述,夹杂着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冷嘲热讽,充满了风趣与无奈。幽默的同时,不禁引人遐思。

  在他的故事中,人性的具体体现在面对利益时的表现上,通过对“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三者的巧妙置换,收到了十分良好的讽刺效果。把假恶丑摆在社会的正常生活中,而把真善美摆在人类的对立面,这种错位式的修饰手法,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自我常识自行逆转,达到了很好的反讽效果,也是马克?吐温本人对反讽艺术的妙用。它通过反语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自我还原事物的本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领悟,使读者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作者所提出的真善美概念。在阅读时,读者应当在清楚地认识到作者本人的主旨思想同时,全面地体会作者所创造出的人浮于世的价值观体现,不然便难以对本篇小说中的反讽艺术的妙用咀嚼、消化。因为作者对文中的“善恶”“真假”“美丑”进行了颠倒对立式的编排,故此在品读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读者自我逆转的方法进行理解,才能深刻领悟其中作者表达的所谓“真”,其实是“假”,而所谓“善”,其实是“恶”,所谓“美”,其实是“丑”,他所宣扬的是假恶丑,但实际上这也正是他所鄙夷、否定的。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进行故事陈述,通过反语讽刺进行主旨表达,这种方式首先面临的便是小说中的叙述手法其语言的“真实性”,因为阅读原因,第一人称会更加容易将读者引入故事,但是其中反讽艺术的应用又使作者对故事的真实性进行自我否定,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借助自我判断进行双向解读。

  小说通过真实的故事构架填充进虚构的情节内容,读者所面临的一方面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叙述,另一方面又是作者隐藏在故事中的“第二自我”叙述,这种隐藏在故事中的“第二自我”叙述是超脱于主人公话语的潜在语言,阅读者通过主人公的描述,自行对其潜在语言进行解读。在阅读过程中,当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视角进行故事情节延伸的同时,先入为主的会接受主人公的“真实性”描述,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读者发觉叙述者所表达的价值判断并不准确时,便恰恰起到了良好的反讽效果,也同时开启了作者自我解读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在小说中,来自四个方面的“声音”来源,即:马克?吐温、祖母、报纸报道、匿名信,其中来自祖母的声音可谓是作者反讽艺术施展的点睛之笔。

  作者通过引用祖母回信的内容进行祖母的意愿表达,来自祖母的声音证明了“我”的不安,也为结尾处“我”的退出竞选埋下了伏笔。作者透过祖母的声音表达了普通民众对于竞选者“将各种无耻罪行视为家常便饭”的态度,这从一个侧面已经表达了作者对竞选所持的态度,即其本质为:相互攻击诋毁的卑鄙竞争。由祖母的话我们不难推敲,作为叙述者本人的马克?吐温实质上是一个拥有“好名声”的正派人,而报纸报道中所描绘的“我”的所谓恶劣行径是诋毁与诽谤,也从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报纸报道的不真实性,进而强调作者在小说中隐藏的“第二自我”的声音,增强了反讽的效果。

  通过竞选的时间层层推进,“我”先前所拥有的“好名声”已被诽谤与诋毁得荡然无存,最终“我”也退出了竞选,这种结局的设置,对于读者来说,不但荒唐且具有喜感,但在读完之后,却又不得不使我们深思。

《竞选州长》中的反讽艺术漫谈

论文搜索
关键字:漫谈 艺术 竞选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