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双高人员”入党意愿及其培育途径研究论文

高校“双高人员”入党意愿及其培育途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8

高校“双高人员”入党意愿及其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双高人员”指的是高等学校当中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教师当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根据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双高人员”无论在教学、科研或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成为推动学校前进的有生力量,在学校的改革、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新的时期,发展和吸收这些充满力量的先进分子进入到党的队伍,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在高校“双高人员”中发展党员的重要意义

  (一)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需要

  “双高人员”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理论学习深刻全面,价值观念科学稳定,并且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擅长对理论进行实践,有利于构建新时期的学习型政党。同时他们专业水平过硬,成果显著,发展势头强劲,拥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吸收他们入党,能够增强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实效。而且“双高人员”大多数有过出国留学、进修、访问的经历,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易于接受新事物,不拘一格,拥有更大的创新能力,是增强党组织的活动,建设创新型政党的必然要求。

  (二)是发展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需要

  高校“双高人员”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其思想、观念、言行都将对青年人带来直接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广大青年塑造完善的人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除了在业务上,更要在思想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凝聚更多的高层次科技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地代表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

  同时,高等学校作为各种文化思潮发源碰撞、聚集交织的重要区域,发展双高人员入党,有利于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形势,有利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三)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需要

  高校中的“双高人员”多是学术、科研战线上的重量级人物,然而部分“双高人员”在政治信仰和思想修养方面存在与学术造诣不相适宜的情形,没有很好地实现人与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例如部分双高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业务上的钻研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于是只重业务发展,忽视政治进步,对政治漠不关心。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思想、先进理论的教育,激发先进分子的政治热情,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这是高校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教师政治素质、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党外“双高人员”入党意愿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各高校党外“双高人员”递交入党申请的比例并不高,有的高校常年少有“双高人员”递交入党申请,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很是薄弱,特别是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党外双高人员中几乎无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呈现出教职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萎缩,组织发展步伐不快的状况,亟待引起重视。

  分析概括,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主观上

  1. 理想信念淡薄。部分“双高”教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缺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判断,对共产主义产生怀疑和动摇,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影响和冲击下,理想信念动摇。有的人在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等现象的影响下,价值观发生偏差,变得追逐名利、看重实惠,忽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同时,少部分人理想缺失,不愿意思考,在价值观上崇尚那些便捷的,能直接利用的观念,一旦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便失去了对科学理论的坚定信念。

  2. 政治意识差别大。在双高教师甚至全体青年教师中,表现出较大差别的政治意识。有些人对政治毫不关心,认为于己无关,既不关心政治的发展,也从没有思考过自己政治上的追求,更不谈想要入党了。而有些人则因为一些社会现象的存在,对社会充满不满,对政治非常失望,特别是近几年来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党内的不正之风、官僚主义等现象,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一些青年教师不能正确的、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党,对党能否彻底根治腐败现象信心不足,从而对党的信任度下降,对党有看法. 不愿加入。

  3. 重业务,轻政治。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学历学位和职称高低成为影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职位升迁、待遇增加等各方面的直接因素,必然成为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而各类量化的评定标准,也使他们的价值化功利化变得严重,例如职称评定时对教学任务、科研成果等都有一个既定标准,但是却无法通过量化来考评教师教书育人、师德师范等方面的成绩,教师的政治追求政治热情更是与此无关,这使得必然出现重业务、轻政治的现象,许多青年教师往往不能做到业务政治两手过硬,他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业务工作的发展上,认为政治追求是可有可无的,对政治表现出边缘化的态度。

  (二)客观上

  1. 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性不够,正面引导不足。双高人员的学术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政治上的发展也需要一定时间。然而在双高人员长成的过程中,部分党组织并未进行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成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的呈现出的是听之任之由其发展的状态,或者是偶尔的、断点式的教育引导,甚至还有些双高人员在本科或研究生求学阶段入党无果,而后便再也不愿意入党了,这些现象也说明部分党组织存在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不到位的问题,不仅没有让积极分子改善自身不足、获得成长,反而打击了入党积极性。   2. 党组织吸引力不强。一些党组织缺乏经费保障,人手不足,精力不够,不能扩大活动范围、提高活动实效;一些党组织对申请人的关心关怀不够,不能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加上入党程序繁琐、跨度时间较长、需要提供的材料较多等原因,不能很好把握仍然存在入党意愿的那部分双高人员,造成了入党意愿并非很强烈的申请者的畏难和退缩情绪。

  3. 民主党派的分流。民主党派对双高人员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双高人员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信仰和态度,加上民主党派入党程序相对较简单等原因,使部分双高人员愿意成为民主党派人士。

  三、激发高校党外“双高人员”入党意愿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双高人员”入党培育体系

  首先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双高人员”入党培育体系,使此项工作受到重视、重点突出、标准明确、程序规范,通过体系实现“双高人员”从认识党、认同党到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转变。

  应建立校级、院级“双高人员”信息库。要确保信息库的基本信息统计完善准确,定期对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信息进行更新和分析,能把握不同人员的基本特点。

  应建立有效责任机制。确保始终把发展双高人员入党作为党委的一项日常工作,不仅有业务上的培养计划,也要有政治上的培养计划。根据每个双高人员情况制定发展计划时间表,定期分析,对象突出,方法得当,及时指导。每到一个阶段都有相应制度作保障,都有人进行指导帮助,为双高人员选配合适的结对党员,建立校党委书记亲自抓、院党委书记重点抓、基层党组织具体抓的责任机制。

  应制定人性化的考察标准。要根据“双高人员”的特点建立合理的考察标准,不能固守条条框框人为设置入党门槛,要在严格遵守发展程序保证发展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考察方式,不仅仅看参加了几次党课、交了几份思想汇报等,而是人性化地从“双高人员”实际出发,以思想上、行动上是否具备共产主义信仰,是否有坚定的入党信念,是否愿意为人民为国家为教育事业奉献为标准,真正实现培养出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很大,然而少数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2012年6月,在部分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党组织要切实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来抓,关心青年教师,及时掌握青年教师思想动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上全面进步。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此,增强对“双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出于发展党员工作的需要,更是国家教育事业、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但是值得强调的是,对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不能搞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要针对教师特点开设文化讲堂、专题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不光注重教育活动的“量”,更要注重教育活动的“效”。同时,基层党组织要发挥作用,特别是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在专业能力、学术水平、教书育人等方面起示范作用,要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和优秀,另外,党组织要安排有经验、有威望、有感召力的党员教师在各方面关心帮助他们,发挥传、帮、带作用,尤其是要通过党组织的先进实践和他们身边的党员事迹,教育引导他们感受到党的关荣、正确和伟大,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真正使双高人员及广大高校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使思想政治素质同业务素质一样全面进步。

  (三)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

  长期以来,在组织设置模式上,大多以行政单位(教研室或是系)来组建党支部。为了更好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应该可以尝试在传统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科研团队为单位设置党支部这一种新的模式。按照教师所在学科专业方向进行划分,依托单个或多个科研团队、实验室或课题组建立党支部。这样一来支部成员中既有在思想上经受考验、政治理论过硬的老党员,也有刚刚入党不久,需要进一步接受锻炼的年轻党员。他们在相互帮助的同时,也能够围绕课题组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开展特色突出的支部生活, 使组织生活与业务学习, 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互相统一、 互相促进、 相得益彰。这种设置模式突破了单一的行政组别党支部设置模式, 实现了人才培养、支部建设与学术发展的统一。这样一来,能更好地将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使党员同志树立榜样,更能够对团队中的无党派人士造成最大最直接的影响,使他们了解党组织及党员同志,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四)各级党组织要增加对“双高人员”的人文关怀

  党委领导下的各类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例如针对“双高人员”中的青年团员教师,高校团组织要加强青年教师的交流沟通,多组织开展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培养信念坚定的入党积极分子;工会也要增强对“双高人员”的关心关怀,营造和谐的氛围;各级党组织不仅要对“双高人员”、对全体职工都应该关心到位,要通过个别调查、交心谈心、组织集体活动等各种方式让他们感觉到党组织的温暖,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激发他们入党的意愿。不要留下政治上的“空窗期”,让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成为“双高人员”后才得到党组织的关注关心,反而产生了对入党的抗拒心理。

  (五)创新培养方式

  要根据每位双高人员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不能一刀切,例如可以实行“政治导师制”,安排又红又专的老党员与他们结成对子,在业务上指导,在生活上关心,在思想上引导,变“从等上门”为“主动凝聚”。可以通过组织他们参加主题实践、社会调研(指导学生)、专题讨论、汇报思想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考察。还可以多利用新兴的媒体、渠道来增强交流。特别是在考察上,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程序,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考察方式,比如研讨式的集中学习、开放式的检查思想汇报、结合业务工作分任务、压担子、肯定成绩等等。要增强入党的吸引力,要把入党过程变成一件快乐有意义的事,扭转过去认为入党过程是忍受枯燥和没有吸引的错误印象。

高校“双高人员”入党意愿及其培育途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人员 入党 培育 途径 研究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