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论文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1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声调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许多外国学生在多年的学习之后仍然有“洋腔洋调”,声调虽然被认为是难点,但这一难点在教学中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以美国学生的汉语学习为例,对部分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回顾,并阐述笔者的看法。

  二、“洋腔洋调”

  (一)何谓“洋腔洋调”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存在语音的标准化问题。“很多汉语水平已经在中级,甚至高级的外国留学生,他们的汉语发音仍旧不标准,这就是所谓的‘洋腔洋调’”(孙菲菲,2012)。尤其是在语流中,声调就会完全改变,“照搬母语语调,形成各种各样大量的中介音,最后组合起来”(林珍华,2011),成为“洋腔洋调”。

  (二)“洋腔洋调”产生的原因

  研究认为,母语的负迁移和声调偏误是产生“洋腔洋调”的主要原因(李丹青,2011;孙菲菲,2012;桂明超,2000),根本原因是声调的偏误(李丹青,2011;孙菲菲,2012)。孙菲菲认为这些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年龄。学习者多是成年人,“他们的口腔肌肉早已失去了弹性,发音习惯的定形也使他们错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这一原因被提及的较少,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

  外国儿童学习汉语时,语音方面也存在“洋腔洋调”。英语、俄语、韩语等语言,是不存在声调的,其他有声调的语言,如泰语等,由于其声调与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学生虽然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声调差异,但仍然会产生偏误。

  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第二语言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而非自然环境中,更多的是学得而非习得,因此发音不标准是难免的。

  三、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声调偏误

  (一)偏误类型

  以美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声调偏误类型有阳平和上声相混、去声和阴平相混。从已有文献来看,这些偏误类型主要是基于沈晓楠和王韫佳的实验所总结的。

  1.去声和阴平相混

  沈晓楠(1989)以8个美国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一篇课文作为调查的实验材料,通过实验确定声调掌握的难度顺序。从实验测得的声调错误率来看,阴平和去声的错误率比阳平、上声和轻声高得多。这些错误分为调型错误和调域错误,上声和阳平的错误主是调型错误,但与调域相比,这些几率就很低。美国学生的阴平和上声两调的相对音高要比中国人低得多。Lehiste(1970)指出英语中音高与重音相联系,高调被操英语者视为重音。汉语中的高声调,即阴平和去声,可被英语者理解为重读音(Shelly,1961;Chun,1982)。因此,阴平和去声比其他声调更易于受到英语的干扰。

  2.阳平和上声相混

  王韫佳(1995)以6个美国学生和两个北京人为调查对象,分析北京人的声调是为了在有关方面与美国学生进行对比。发音材料为80个常用双音节词或词组。与沈晓楠的实验材料不同,王韫佳选择80个词或词组相对排除了语调对声调的影响(彭玉康、胡袁圆,2006)。该实验结果显示,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都有调型和调域的错误。美国的汉语学习者常把阳平和上声发成介于两声调之间的324调。324调可以说兼有调型和调域两方面的错误,且调型错误主要出现在首字位置,调域错误主要出现在末字位置。阳平音区偏低、上声音区偏高是美国学生易犯的错误,而且在母语是非英语的外国学生中也存在。

  该实验结果与沈晓楠的完全相反,原因就在于实验材料的不同,沈晓楠实验还有来自语调的干扰。但语调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我们并不能否认沈晓楠的实验,如果实验材料换成三音节词或词组,那么实验结果也许还会有变化。

  (二)声调偏误的原因

  在彭玉康、胡袁圆(2006)对以往的教学研究的总结中提出了四点原因:1.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2.目的语(汉语)规则的泛化和干扰(含汉语语调对声调的影响);3.汉语教师或教材对汉语声调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4.学习环境、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影响。

  1.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英语虽然没有声调,但是有语调和音高,这些因素会对学习汉语造成干扰。王韫佳(1995)指出,美国的汉语学习者常把阳平和上声发成介于两声调之间的324调,阳平音区偏低、上声音区偏高。这就产生了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现象。当声调较高时,学习者会不自觉地将较高的声调重读,从而产生了“洋腔洋调”的声调偏误。

  此外,学生对声调的基调不好掌握,发音就难免忽高忽低,这时就会出现较多的中介音。“按汉语四声看,这些中介音主要表现在:(1)阳平的起点比较低,居于3与4之间,接近于阳平的起点;(2)阳平的起点接近于上声的起点;(3)阳平与上声相混;(4)去声字的偏误有两种:其一,起点低,终点高,即去声下不去;其二,误读为阴平,即去声与阴平相混”。(林珍华,2011)

  2.汉语语音规则的泛化和母语干扰

  赵元任先生根据汉语四声音高所设计的“五度标记法”对于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他们并不能理解每个声调的音高变化听来到底是怎样,再加之轻声、上声、去声、“一”“不”的音变等,就会使原本就抽象的声调学习更加困难。此时,声调偏误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教师教会了学生发好单个音节的上声之后,组合在一起的上声音节又有了新的变化,这些规则很容易让学生困惑。来自母语的干扰和汉语语音的变化规则,增加了声调的学习难度。   3.教材和教师的问题

  在众多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声调编写明显不足。李丹青(2011)指出,《汉语教程(第一册)》(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中讲到声调时,只说“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基本声调,分别用声调符号‘ˉ’ ‘?@’‘ˇ’‘?A’表示。声调不同,表达的意义不同。”后面有声调标记法,其后有一些变调和辨调的练习。其他的教材也都是这种模式,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用大量时间来教授汉语拼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有层次有系统的教学,讲授完声韵调如何组合后,就转入课文学习,教师对声调的教学此时则仅限于纠错了。在学习更深层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时,并没有配合一定的声调训练,他们声调的准确度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在声调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不停地“示范――模仿”,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

  4.学习环境和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目的语国家和本国学习汉语的效果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在中国学习汉语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汉语交流,还可以了解中国文化

  学习者自身如果非常努力,且对汉语有着浓厚兴趣,学好汉语就相对容易。学生如果开朗外向,上课就会积极回答问题,增加练习汉语口语的机会。学生如果课外善于结交中国朋友,就会促进汉语学习。

  四、对声调教学的建议

  (一)声调教学的顺序

  从单音节字调入手,先教阴平,以便为其他三个声调音高的升降幅度定下基调;接着教去声,阴平的高度可以决定去声的起点,避免它“降不下来”;然后教阳平,去声的终点可以作为阳平起点的标准,避免“阳平上不去”的问题。在接触过降调(去声)和升调(阳平)的基础上再学上声,难度会小一些。(谭董妍,2010)

  对美国学生来说,还是先教“半上”为宜,因为在实际语流中,“半上”出现的频率比“全上”多。将调型为低平的“半上”与调型为高平的阴平放在一起教,便于学生认识这两个声调的特征。在学好“半上”的基础上,再教“全上”,困难会小些。“全上”的主要问题在于低音部分不够低、不够长,而不在于低音过后能否上升。(沈晓楠,1989)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引入“半上”不仅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适用,对其他母语背景的学生也同样适用。因为在实际语流中,我们很少会说出标准的“214”调,即使是播音员,也很少会在播音时出现“214”调。当教师在费尽力气教会学生发第三声以后,紧接着又要教学生变调,这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偏误,而且会占用较多的授课时间。因此,将“半上”引入声调教学,既可以减少训练时间,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接触语流中的常用的上声音调,减少“洋腔洋调”。

  (二)在语流中学习声调

  在语流中学习声调,设计多音节的练习。因为大部分学生单字读音时,声调基本是准确的,但到了语流中就完全变调了,形成了大量中介音。因此,我们提倡让学生在语流片段中学习声调。(林珍华,2011)

  任何语言学习的落脚点都是让学习者能够应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交际时的基本单位是句子。多个句子完整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语流。在语流中学习声调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各种教材设计都以对话、长段落为课文内容的原因。

  (三)声调特征教学

  受声调区别性特征理论的影响,林焘认为:“学习声调,主要应该是学会分清调类,至于调值,不必过于严格要求,一定要和标准调值说得完全一致。”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中两类带有普遍性的声调偏误:阳平和上声的混淆,以及阴平和去声的混淆,王安红提出了“声调特征教学”的设想,并在教学中实践。声调特征是指不易受到语调影响的声调音高特征,她把四声的声调特征归纳为:高平、升(中升或低升)、低降、高降。教师在进行声调操练时可以有意识地强化声调间声调特征的差异。她在声调正音课中首先引入“高、低、升、降、平”5个概念。接着在“高、低、升、降、平”的示范练习中让学生明白汉语声调的“高低”只是相对的差别,并无固定的音值。然后讲清每个声调的声调特征,进行声调发音、正音训练。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明白声调是有变化的,但不严格要求音值,这样还是会产生“洋腔洋调”的问题,此时学生掌握了一种变化的调子,彼时基调变了,声调也会发生变化,很难由学习者自己把握。

  (四)控制声带松紧

  程美珍、赵金铭认为声调可以从物理上和生理上解释。从物理上解释“声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从生理上解释“就是声带松紧变化。声带松,发音低;声带紧, 发音高。”根据声调是音高决定的而音高的变化又是由声带的紧张度决定的这一声调发音原理,关键在声调教学中,通过重点教学生如何控制声带松紧,指导学生发准四声,防止声调偏误。

  没有学过语音学或生理学知识的人很难控制声带松紧。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很难对学生描述如何控制声带。我们发出几个不同的音,在发声时声带的松紧变化是非常小的,而且也很难把握,因此这种方法的适用性还有待考证。

  五、结语

  声调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大多数外国学生来说,汉语声调,这一难点会一直存在于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在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要花大力气教声调,并且要配合各种练习,从单字到双音词、再到三音词或词组、进而进入语流,全面地练习声调,尽最大可能减少偏误。在之后的教学中,对声调的教学也不能放松,必须把声调偏误的纠正一直进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已有的语音基础,保证以后的教学可以顺利进行。

  本文对近年来所做的研究进行了粗浅的梳理,这些研究主要以美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在论述的过程中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对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有所帮助。

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声调教学研究综述

论文搜索
关键字:汉语 声调 教学研究 语言 教学 研究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