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论文

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3-21

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

  在我国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对汉字的考查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单独拟题考查、名言名句背诵填空题目中对汉字的考查、作文中对汉字的考查等。在这三种形式中,单独拟题考查是以汉字考查为核心,另外两种形式是以汉字考查为附属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只探讨以汉字考查为核心的单独拟题考查题目的历史分期及其特点等问题,另外两种对汉字的考查形式,将另文研究。

  为了让研究更为客观、精准,本文采取的是封闭式语料库统计分析研究。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3年,我们共收集整理了277套高考语文试题,并以这些试题为语料建立语料库,对高考语文中汉字考查情况进行分期并分析相关问题。

  在这277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210套试题对汉字进行了单独考查,68套试题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拟题考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1977年的29个省份的33套试卷中,没有单独对汉字考查的试卷有25套之多。如果把1977年的数据不计算在内,那么在1978年后的244套高考试卷中,只有43套试卷没有单独对汉字进行考查,占高考试卷总数的17.6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单独进行汉字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主流方向。

  在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的210套试题中,125套试题有单独考查汉字字音的题目,134套试题有单独考查汉字字形的题目,32套试题有对字音、字形、字义等进行复合考查的题目,7套试题有对汉字字音、字形、字义之外的内容的考查题目。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汉字单独考查中,高考中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是主流题型,且所占总试卷数的比重基本相当。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高考试题中汉字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分期,考查其各时期的特点并研究其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

  一、1977年:各省分别命题,单独考查汉字的试题套数偏少,但考查题型变化多样,考查内容以字音、字形为核心。

  197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29个省市区各自独立命题。我们共收集到33套语文试题,其中单独考查汉字的试题仅有8套,没有进行汉字单独考查的试题为25套。该年度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给汉字注音

  河北、辽宁、吉林3个省份的试题考查了给汉字注音,其中河北、吉林卷是复式题目:河北卷要求给词语注音并解释词语,吉林卷要求给形近字注音并用所给汉字组词。3个省份注音试题各有特色,河北卷要求给句子中加点词语注音,辽宁卷要求给一整句话注音,吉林卷考查给两对形近字“侮和诲”和“仰和抑”注音。

  (二)改正错别字

  河北、江苏、广西、甘肃和四川五地试题考查了学生改正错别字的能力。其中,河北、江苏、四川卷考查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广西和甘肃卷考查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就题目难度而言,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的难度要高于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的难度,因为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学生搜索范围大、改错目标性不强。特别提出的是,河北省的改错题把改错字和改使用“不妥当”的词语放在一个题目里面,是字词同考的复式题目,学生既要在一个句子中找错字还要改正“不妥当”的词语,相比单纯的改错题目,难度有所加大。

  (三)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湖南卷考查的是根据注音写出汉字,考查了完整的一句话。在这几种题型里面,是难度相对较低的一种题型。

  (四)给汉字注音并组词

  要求用所给汉字组词的省份只有吉林省。由于吉林卷是在要求给汉字注音的情况下用所给的汉字组词,所以该题目也是一个复式题目。这个题目集中考查了汉字识、读、用的能力。

  二、1978~1980:高考命题开始恢复为全国统一命题,汉字考查以完形填空为主,稳定统一,细微处稍有变化。

  从1978年开始,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1978~1980年这3年的汉字考查题目都采用了填空题的形式,并统一要求为“在下面的括号里(横线里)填进最恰当的字,每个括号(每道横线)只能填一个字”。1978、1979年卷是补充完整词语中所缺少的某一个汉字,1980年卷的4个小题中,第1小题的6个空给了拼音提示,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算是相对降低了试题难度。

  这种题型对学生的阅读面、词汇量、词义辨析能力都有所考查。据当时的阅卷老师回忆,在学生的答卷中往往出现知道读音而不能够正确写出字形的情况。这几年对汉字的考查,体现了当时对“双基”的严格要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这种命题形式一定程度上对语文教学起到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三、1981年:一题多考的复式题目出现,要求对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1981年的考试题目,是要求给多音字注音,并根据不同的字音组词或造句。从命题上讲,这个题型比前几年的用拼音提示填词前进了一步,不仅要求直接书写拼音,而且要求辨清多音字,重视多义词。题目考查“哄”字的三个读音,可这三个读音只有声调不同的区别,这就给方言区或普通话不标准的考生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个题目可以说是1977年以来汉字考查难度最大的,也是区分度和信度不高的一个题目。据当时湖北省对考生的答卷情况调查,“从文科考生抽样的14个试场中,得满分(3分)者只有25人,占文科考生抽样的6.5%,而得零分者却有47人,占抽样的12.2%;得0.5分者97人,占抽样的25.2%,得1分者有106人,占抽样的27.52%;得2分者32人,占抽样的8.31%;得2.5分者21人,占抽样的5.47%。”[1]另外,山西省当时的统计分析认为“这个题难度颇大,失分率很高。完全答错的考生就占到56%的样子。许多考生不知此字是个多音多义字,或者虽知但不知‘多’在何处。因此,写一个拼音,标一个声调,组一个词就算完了。其次是读法与词义不一致的错误。有的考生把声调标对了,组词搞错了。把形似字与音近字混淆滥用造成错误者最多。例如,哄桥(哄、拱不分)、防哄(哄、洪不分)、哄托(哄、烘不分)等等,都属音篡义改,张冠李戴。从试卷中可以看到,城市考生成绩较好,农村考生普遍差些。说明城市中学比较重视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教学。”[2]   四、1982~1985年:在汉字考查中,以字音、字形的考查为核心,根据拼音写汉字成为主流题型,这种题型既能考查考生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又能考查考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1982~1985年的汉字考查题目主流是根据拼音写汉字。1982年的题目是过渡型的,既采用了1978~1980年的填空题型和命题模式(单字填空),也开始进行了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型探索。1983~1985年,只考查了根据拼音写汉字。1982~1985年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不同在于:1982年是根据拼音句子(一长句一短句)写出汉字句子;1983年是根据拼音语段写出汉字语段,1983年在1982年的基础上突出了正词法问题,因为这一年的评分标准规定没有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汉字书写有错误的以词为单位计算,每错三个词扣一分;1984年是根据拼音句子写出汉字句子;1985年是根据词语所缺单字的注音写出该单字。就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型来看,这几年的整体情况是考查难度逐渐降低。据当时的命题人讲,这主要是考虑到全国范围内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上还不平衡,各地考生掌握普通话和拼音的水平不一的现实情况。[3]

  另外,上海于1985年开始单独命题,对汉字的考查放在了现代文阅读题目中,既考查给汉字注音又考查了汉字造字法。对造字法的考查形式比较新颖:要求考生写出6个阅读材料中没有的以“贝”为形旁的形声字。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个复合考查了汉字字形和造字法的复式题目。对造字法这一考查题目,一些人当年就从阅卷角度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种题目加大了阅卷的劳动强度,需要对考生写的五花八门的各种疑似形声字进行核查,为了提高效率和阅卷质量,这种考查方式需要改进。[4]也许这种质疑是有道理的,迄今为止,这种题型没有被再次采用。

  五、1986~1992年:选择题型成为汉字考查的主流,复式题型较多,考查内容和形式都处于探索阶段,字音、字形分题单独考查的主流题型模式出现。

  从这个时期开始,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能力层级为A级(识记),一般占3分。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侧重的是常用字的字音,其范围界定为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考查主要涉及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习惯性误读字、方言字、难读字等。

  (一)1986年是高考考查汉字采用选择题型的第一年,全国卷和上海卷都对读音进行了考查,并且都要求选出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不同之处在于:全国卷是辨别词中汉字注音的正误,1个小题给出的四组词各不相同;上海卷是辨别句子中词的注音正误,两个小题各给出1个句子中两个词的4种注音的排列组合,让考生选出正确的一组。就难度而言,如果从考生需要识读的字词数来看,全国卷比上海卷稍微偏难;但全国卷的题目,完全出自教材中的词语拼音,而且都有注释,所以对南方的考生或普通话不是很好的地区考生而言,即使有些方音影响,但影响也不是很大。据当年湖北省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考生能够做对这个题目。另外,全国卷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字义,第二道题目共3个小题,要求考生为加点字从所给的4个释义中选择一项正确的,这个题型后来没有再出现。根据当年山东省的抽样统计,这个题目的3个小题当年全部答对的仅有36.8%。[5]

  (二)1987年,全国高考有了三套试题: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该年度的3套题目都有要求选出字形或字音“全对的一组”,只不过全国卷要求选出字形和字音全对的一组,这是首次出现的音、形同题混考的复式题目,也是后来经常被采用的一个经典题型。上海卷是字音、字形分两题独立考核的题目;广东卷除考查读音外,在新高考时期首次以独立题目的形式考查了造字法:让考生选出“全部是形声字的一项”。全国卷的这道题目虽然是个创新,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当年山东考生答卷全错率占71%以上,是历年来失分最多的考查内容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学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教学仍非常薄弱。另外,该题在正确选择项中出现的“盘姗”一词,只见于课文注释,考生由于平时阅读不细、记忆不清,也应该是失分原因之一。[6]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在类似题目命题方面,一定要考虑到语料选择的客观性、常用性等具体问题,以提高考查的信度和效度。

  (三)1988年的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这3套试题相对之前都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新的汉字考查方式和题型都在这一年出现了。全国卷考查了字音和字义:第一小题是辨识并为形近字或同声旁形声字选择正确读音,第二小题是选择同形汉字字义相同的一组,这两种题型在全国都是首次出现;上海卷除考查了一组4个词的正确读音的选择外,还在全国首次考查了诵读中句中停顿的问题;广东卷该年度的两个题目都是1977年以来的创新题目:一个小题是以让考生选择音、形、义“全对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音、形、义的复式选择题目,另外一个小题是考查汉字构造问题,让考生选出“构造各不相同的一组”。

  (四)1989年全国卷、上海卷和广东卷的题目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对汉字注音进行了考查。不同的是,全国卷以选择字形和注音“全对的一组”的形式对汉字字音、字形进行了联合考查,是1987年全国卷曾经采用过的一种复式题目。

  (五)1990年的高考,全国卷和广东卷是同一套试卷,汉字考查采用了1988年广东卷选择题综合考查汉字音、形、义的复式题目的形式。上海卷设两个题目考查了汉字: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注音和解释“全对”的一项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义,是复式题目,第二个小题是让考生在4个选项中选出有4个错别字的一项,且要求考生标出这4个错别字,这是首次在选择题中要求考生标示错别字的题目。无论是要求考生选出具体有几个的选项还是要求对选择项进行关键点标示,这应该是命题人为了防止考生猜选答案而做出的对策。据当年对全国卷答卷情况的抽样调查,虽然题目中的字词全部出自教材,但这一题目的平均得分仅为1.10分(满分3分)。从这个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基本识记能力都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待这类阅读量相对较大、内容复杂的题目时,解题思路还存在一定问题。我们认为这种题目赋分少,考查项目较复杂(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义),是否在考试的信度和效度上也存在问题,这种考查是否应该避免类似题目的命制呢?对于该年度上海卷的第二个小题,当年陈仲梁先生提出了表扬:“正确书写汉字,历来被认为语文知识中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中基本的基本。由于印刷上的局限,以往考试往往只考别字而不考错字,因为印刷厂的铅字里不可能有错字。然而写错字的现象的确不同程度地在大部分中学生中存在,命题者大胆采用楷书编题,制版印刷的方法,终于使这道题醒目地出现在考生面前。这道题目的优点有三:1.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题中共有13个错别字,考查面较广,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每个考生都将亮出自己实际水平的真相,较为有效地抑止了猜测正确答案的可能性。2.具有切实的教学指导意义。常用汉字有三千多,容易写错的汉字约有二百多,倘能以此形式每年考查一次,可以连续命题十年而内容各不重复。这种题目的出现势必引起广大师生对正确书写汉字的高度重视,于是乎,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出现令人满意的局面。3.丰富并发展了题型。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A,同时还要求把A中的错别字一一标出。评分标准还要求:‘标错一字扣一分,扣完为止’。因此这是一道选择题型和判断题型相结合的题目,丰富并发展了题型,而这种丰富和发展而并非刻意求奇,摆花架子的做法,而是一种提高考试效果的切实的进步。”[7]   (六)1991年的题目有三套:全国卷、“三南”卷和上海卷。全国卷有两个题目考查汉字: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字形、注音“全对的一项”的复式题目形式综合考查音、形;第二个题目考查笔画数,让考生选出笔画数不全相同的选项,这是1977年以来首次考查汉字的笔画数。“三南”卷的3个题目都属于创新题目:第一个题目考声母、第二个题目考韵母、第三个题目考汉字书写的起笔(第一笔笔划)。上海卷该年度的题目相对平稳,一个题目考字音,让考生选出“注音全错”的一项,是在全国首次出现的题型;一个题目考字形,但字形考查是让考生选择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也是首次出现并在以后的字形考查中成为主流题型之一。上海卷设两题分别考查字音、字形的模式,成为1991年后20余年的主流模式。本年度全国卷对笔画的考查是有争议的,因为在当时,一些辞书中对某些汉字的笔画数界定不统一,这让考生无所适从,自然也就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在这个问题上,当年的媒体已有议论,如李敦才、周如松分别撰写了《谈高考语文试卷的一道小题》《一道值得商榷的高考语文试题》,刊发于1991年第9期《中学语文》上,表达了类似我们上述意见的观点。

  (七)1992年的全国卷、“三南”卷和上海卷各有特点。全国卷命了两个小题,第一个小题以选择字音、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义,第二小题考查字形,让考生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三南”卷也命了两个小题,第一个题目以选择字音、字形 “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第二个题目考查字形,是判断题,要求考生判断句子中是否有错别字,如果有,标示出并进行改正,这一题目也应该是命题人为了弥补选择题考生猜答案的不足所为,但这也是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是197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题目。美中不足的是第一小题也进行了字形的考查,略显考点的重复。该年度上海卷的题目可以用“色彩斑斓”来形容:有选择,有填空,既有字音、字形的传统考查,也有规范、笔划和汉语拼音方案等的考查,是上海卷命题史上迄今最为繁杂的一年。它的3个选择题分别考查了“字形符合规范”、错别字、汉字笔画数,填空题明确要求考生“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它给出的是两个词语。给汉字注音,应该是上海考生的薄弱环节,况且在该年度题目中的注音,是要区分韵母的前后鼻音和声母的翘舌和平舌,这个要求应该算是高了些,但是当年的《考试说明》也规定,“能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常用汉字注音。”

  六、1993~1997年:中国高考标准化考试进行多年,题型开始相对稳定,语文试卷中对汉字考查内容进入以汉字字音、字形为主的时期,但具体考查形式和内容仍处于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试题基本以全国卷和上海卷为主,在汉字考查题目形式选取和内容命制上各有特色。

  (一)1993年有三套题目:全国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和上海卷。这三套题目在汉字考查方面都是音、形分开命题,全国卷、新高考卷都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形式考查了字音,这也是这种类型的读音考查题首次出现,和以往的“音、形、义”或“音、形”等混合考查相比,降低了难度,但考查重点突出了,对多音字这种汉语学习的重点内容的考查却深入了。这种适当降低试题的综合性和难度,突出考查测试重点目标的命题方式值得肯定。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考了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的题目;上海卷对语音的考查是以把汉字用“汉语拼音的音序排列”的形式出现的,也是一种汉字读音考查的新题型。另外,上海卷本年度还考查了汉字用法,让考生选择错用“或”字的一句话。新高考卷单独考了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这也是一个创新,但相对全国卷和上海卷而言增加了难度,命题人也应该是出于防止考生猜答案的目的。整体来看,1993年语文高考试卷中对汉字考查的题目的创新点比较多。

  (二)1994年,全国卷的两个小题中,第一个小题是传统的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音、形,但这种复式题目相对于1993年的汉字字音、字形的独立考查,并不一定合理。将两者合成在一起进行考查虽有在同一题目中考查内容覆盖面比较大的便利,但也会有考查重点不突出,信度、效度、区分度等指数不科学的不足。第二个小题是首次创新题目:选择正确的汉字填空。该年度上海卷的题目是比较传统的两个小题,第一个题目是选择正确读音,第二小题是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该年度还有一套试题是上海的试点教材卷,但该试卷没有进行汉字的单独考查。

  (三)1995年度的全国卷两个小题都是复式题目,第一个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字形、字音。据当年的抽样调查,这个题目的得分率仅为27.02%,原因在于考生对多音字以及同音近义字的辨析能力不高,还有就是根据声旁来推断其读音,往往读错;同时也暴露了这种复式题目在考试中信度、效度等参数不高的问题。第二个题目以选择字形、字义“全都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的形式综合考查汉字的字形、字义,这也是首次进行汉字形义的复合考查,这个题目抽样调查的得分率也不是很高,仅为46.11%。上海卷的两个题目,第一个题目是以“选择注音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单独考查了汉字字音,第二个题目是借用1994年度全国卷的第二个小题的题型: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词填空。

  (四)1996年的全国卷和上海卷都设了两个小题,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不同的是在考查字形方面,全国卷要求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上海卷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就难度而言,全国卷应该是高于上海卷,但全国卷却能全面、准确、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识记汉字的水平。因为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如果考生采用排除法,即便不能够完全正确辨识所给汉字字形,却也能够选出正确答案,从而影响了考试的信度。

  (五)1997年的题目,全国卷字音题是要求选出“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字形题是要求选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这样字形题的难度就相对有了提高,题型上继承和发展了1996年度的题型。上海卷的两个题目中,第一个题目要求选出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第二个题目是填空题,要求给汉字注音,这个题目就回归到上海市1992年“根据《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的题目上去了。   七、1998~2003年:上海卷开始抛弃汉字单独考查题目,全国卷一直坚持汉字考查题目的命设,但在字音、字形考查的选择上一直处于摇摆状态,对字音、字形考查进行选考或全考,具体题型在以选择题为主导题型的基础上稳中有变。本时期共有23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上海的10套试题没有单独进行汉字考查,9套试题分别对字音、字形进行了考查,5套试题只选考了字音或字形。在选考的5套题目中,只有1套选考了字音。

  (一)1998年,全国卷汉字读音的考查是以选择“加点字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对多音字读音进行的考查,这也是1977年后首次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多音字的考查;字形题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对8对容易混淆的词中用的同音、音近字的使用进行的考查,如“求实”“实事求是”“直接”“直截了当”等。这是全国卷采用选择题题型以来,最具创新的一年,也是知识点比较明确、考查目的性比较明白的一年。与往年相比,这一年明确降低了考查难度,比如汉字的读音由1997年综合考查语音误读的多个特点,简化为只考查其中的一个特点――多音多义字误读;命题人员应该是考虑到对普通话推广程度不是很一致的原因,不同方言区学生对声调的区别可能难以精确掌握,所用语料中的考核中心字是声母或韵母不同的多音字;同时所选多音字又都是比较常用的,没有出现生僻字。汉字字形考查由1997年的四组16个词语里涉及到的7个错别字变为四组16个词语里只识辨一个错别字(同音异义词易写错),简化了考题的综合性,突出了考查重心。由于这些词语的意义不同,即它们应该是两个不同的词语,所以其中的一个语素必须使用不同字形的汉字,这些词语大多是常用的,这也有效降低了试题难度。

  (二)1999年,全国卷考查的是汉字字形,要求选出选项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难度系数相对提高。高考汉字考查由以前的汉字字音、字形等进行“全面”考查进入到“选考”阶段,也应该是一种进步。在考试中如果强调考点的面面俱到,特别是机械识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无形中可能会加大试题难度、增加学生答题负担,反而对考查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能力不利。

  (三)2000年全国卷只考查了字形,且是要求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这是全国卷1993年以来汉字字形考查题目难度最低的一年,整个题目中只有3个错别字,量上比上年有所减少,意在降低难度,给学生和语文教学正确的导向;题目形式也是相对单纯的一年,该题型成为以后汉字字形考查的主要题型之一。该年度首次出现了北京和上海的春季高考试卷,上海的春季高考卷和夏季高考卷一样,也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的考查,北京卷只考查了字形,但难度比全国卷要高,它是要求选出4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北京卷,都注意了从使用频率高且错误几率也较高的语料中提取命题材料,以更有效地体现“考”的价值。

  (四)2001年,全国卷以选择“读音有错误”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北京春季高考卷跟进了全国卷2000年的模式,只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形式考查了字形,上海卷和上海春季高考卷依旧是没有单独进行字音或字形的考查。由于我国各方言区之间的语音差别较大,不同地域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别能力有一定差异。为了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1999年、2000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没有对汉字语音进行单独命题考查,只选考了字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可以不对语音作要求。2000年10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1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把推广和普及普通话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这一国家法律,2001年度教育部的《考试说明》也将语音列为考查的内容。与过去一些年份对汉字语音的考查一样,试卷中只要求考生对汉字字音进行识记,不要求进行拼写。今年为了降低难度,命题组专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进一步的调整:一是由以往的选正确项改成选错误项,也就是说选项中只有一项的读音有错误,这就有效减少了错误读音在识别时对考生的干扰;二是只考查声母的误读,不涉及因方言不同而造成的声调问题,以往考查往往是对多音多义字的读音进行考查,而且多音多义又是语音中相对比较复杂的一项内容。

  (五)2002年,全国卷首次以选择每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形式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对字形的考查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进行的。北京卷和北京春季高考卷题型相同:以选择加点多音字读音与所给该多音字读音“完全相同”的形式考察了多音字读音,是1998年全国卷采用该题型以来首次被其他试卷采用;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该年度全国卷汉字语音的考查与往年相同的是,试题不要求考生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汉字的字音;但与往年略有不同的是,试题中没有给出需要辨识读音的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包括没有给出一组词语中相同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而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词语来辨识其中作为语素的形声字的字音是否相同。关于命设这种题目的目的,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说“主要是考虑到‘读音读半边’现已成为造成汉字字音误读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形声字辨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角度说,这也是对是否可能采用其他不同形式来进行汉语普通话语音试题命题的一种尝试。”[8]

  (六)2003年,全国卷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字形,其中对字音的考查是考察了一组异形同音字,这也是高考首次考查同音字;命题人命设这类题目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虑到每年语音试题的题型应有一定调整,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异形同音汉字的误读也是语文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语音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当年山东省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年度的语音题目平均分为2.11,难度系数为0.704,得分不算理想,主要原因是该题目考查汉字所列词语是常用词语,但词语中的汉字不都是常用字,这就无意中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全国卷的字形题,是当年争议最大的题目之一,山东考生的平均得分仅为0.47,难度达到了0.16,考生仅误选“伶牙俐齿”一项的就有43%之多。“伶俐”义为“灵活”,是个连绵词,在这里被拆开了。“牙齿”,即口齿,意思是说话的能力,“伶牙利齿”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不少考生不确知该词语的含义,片面地认为“利齿”似乎是“锋利的牙齿”;但没注意整个词语的含义,也没有注意“伶牙”不可理解。既然出现了这种考查结果,从一个方面也提醒命题人员在题目命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汉字考查对象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考查性,以免有偏、怪之嫌。   北京卷和北京春考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完全正确”和“没有错别字”的形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字形;该年度首次出现的安徽卷分别以选择同声旁形声字“读音全都不同”的形式考察了字音、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形式考察了字形。

  八、2004~2006年:高考分省单独命题的省份增加、高考语文试卷份数增多,汉字单独考查呈现出考与不考、音形分题同考与音形同题共考、只考音或形与音形都考的多元化模式,但以选择题形式对字音、字形同时分题考查成为本阶段汉字考查的主流形式。

  本阶段共有高考语文试卷53套,没有对汉字的字音、字形等进行单独考查的有7套,选考字音或字形一项的有7套,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的有39套。在只选考字音或字形的7套试题中,1套选考了字音,6套选考了字形。

  在部分进行分省命题后,以前全国统一卷尽量避免的对一些语音的详细区分点的考查却成为一些地方题目的追求。一些人认为考虑地方语言面貌设题可以对汉字语音起到纠偏和引导教学的作用。如在湖北省的试题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湖北许多地方不分n、l;在韵母方面,前鼻音‘in、en’和后鼻音‘ing、eng’不分;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不分等。考查这些内容对纠正该地人的语音发音能起到很好的指向作用。2005年第一大题第一小题就选择了这样的字词:‘羚羊、邻居、可怜、孤苦伶仃;质问、桎梏、幼稚、炙手可热’;第一组加点字分别读líng,lín,lián,líng;第二组加点字均读zhì;2006年第一题选择了‘晨曦、妊娠、赈灾、海市蜃楼、振奋人心’;2007年第一题选择了‘应接不暇、应有尽有、点头应允、应答如流’就是为了区分前后鼻音的发音。”[9]

  (一)2004年,全国共有15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季高考试题。在这17套试题中,除上海夏季和春季高考试卷均如以往不单独考查字音字形外,其余15套题都分别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考查,赋分情况一致,均为字音、字形各3分。在字音考查方面,15套试题中,全国3卷、4卷和辽宁卷、浙江卷、福建卷,这5套试题都是以“选择汉字正确注音”的形式进行的字音考查;全国1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天津卷、重庆卷,这6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一组的形式,考查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识记;全国2卷、北京春季高考卷、湖北卷,这3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不同”的形式主要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是否相同;湖南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判断,题目形式与2002年北京卷相同。该年度15套试题的字形考查都完全一样,即选择“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本年度一些汉字考查的题目也是有争议的,如全国卷的汉字字形考查,试卷认为包含有错别字的词语“毛骨耸然”“天随人愿”等在市面上某些成语类的词典中曾被收录,而试卷认定包含有错别字的词语“班配”在一些版次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作为“般配”的异形词予以收录。考虑到这种情况,在实际阅卷中相关省区对选择这些选项(即认为该项没有错别字的考生)也是给分的。既然有的词典收录了这些写法,命题者在命题中就应尽量避免选用类似的词语来考查汉字字形。

  (二)2005年,全国共有16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节高考试题,除上海夏季、春季卷两套试题外,另外16套试题对字音、字形进行了单独考查。全国的3套试题只单独考查了字音或字形中的一项,其余13套沿用了2004年度的模式,分别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在字音考查中,北京卷、北京春季高考卷、广东卷、天津卷、重庆卷,这5套试题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一组的形式考查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识记;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的形式既考查了同声旁形声字读音异同又以是否是同音字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读音;辽宁卷让考生选择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组”,难度相对比其他省份或全国卷题目偏高;全国卷2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让考生判断每组3对、共4组12对词语中多音字的读音异同,选择“每组每对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这也是第一年出现的新题型;山东卷比较保守,沿用2004年度全国3、4卷的题型模式,让考生选出一组词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浙江卷和2004年度一致,还是选择给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在字形考查方面,只考查了字形的全国2、3卷与其他省份试题一样,都是让考生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在语料选择上,除北京春考卷和江苏卷给出的是句子外,其余试题给出的都是词组。在句子中找出错别字与在词语中找出错别字有所不同,在句中辨析错别字,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境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应用角度出发设计考题。当然,命题方式的变化,加之错别字的模糊度相对较高,因此这种题型应该比在词语中辨析错别字难度要大。在汉字语音考查的具体语料来源上,一般试卷大多数是选取教材中出现过的,也有一些选取了社会热词,如“斡旋”“福祉”等,这基本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在语音考查方面,一些地方的试卷考查了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等,这对普通话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是增加了难度,这类题目的得分率也相对较低;在汉字字形考查方面,一般都没有出现当时争议比较大的“异形词”的考查,也基本没有出现地方色彩比较浓的方言词语,多数试卷取材朴实,一般都是选取教材中出现过的词语中的汉字。

  (三)2006年度,全国共有16套夏季高考试题和两套春季高考试题,除上海夏季、春季卷、福建卷这3套试题外,另外15套试题对字音、字形进行了单独考查。全国的两套试题、安徽卷、山东卷只单独考查了字形一项,其余11套同时考查了字音和字形。在字音考查上,北京卷沿用了2004年全国3、4卷和2005年山东卷的模式,让考生选出一组词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广东卷是以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重庆卷是以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读音和部分易错读字的读音,试题难度相对较大;湖北卷是以选择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读音;湖南卷考查的是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让学生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江苏卷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即每组给出多音字的一个具体读音,让学生选择加点字注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这与2002年北京卷的题型模式一致;江西卷以选择“读音全都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学生辨识易误读字的字音能力;辽宁卷、四川卷是让学生选择“注音全部正确”的选项。在字形考查方面,这15套题中,两套全国卷都要求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难度比往年全国卷、比同年度其他省份试题都有所加大;湖南卷和重庆卷考查了“有错别字的一项”,其余11套题目全是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本年度试题中,浙江卷在一个题目中复合考察了字音、字形,让考生选择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一种复式题型,这是一种题型的回归,与1987年全国卷的模式完全一致。   九、2007~2013年:与前一时期相比,本阶段的7年中,汉字考查的题型基本和上一时期一致,多数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分别考查字音、字形,但本时期最大的特点是不单独考查汉字的试卷数量增加,只考查字音或字形一项的试卷数量整体上升。

  本阶段的128套高考试卷中,28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44套题目只选考了字音或字形,56套题目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在44套选考字音或字形的题目中,35套选考了字音,9套选考了字形;在56套同时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中,有5套是以一个题目联合考查字音、字形的复式题目。选考字形的题目数量下降,是和最近这些年加强在作文中和名句默写题目中错别字扣分要求有很大关系的,这也有效地避免了考点的重复考查。

  (一)2007年度,全国共有19套高考试卷,其中只有上海有1套是春季高考卷,其余18套是夏季高考试卷。该年度上海两套卷、福建卷、宁夏卷都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全国1、2卷、浙江卷,这7套试卷只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其中浙江卷是以复式题目的形式考查了字音、字形,其余6套试卷有3套选考了字音、另外3套选考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这8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分别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北京卷、全国1卷、辽宁卷、山东卷、天津卷、四川卷,这7套试题考查了“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在这7套试卷中,北京卷考查的是同一个汉字在每组词中是否被正确使用,在全国高考中首次出现这类题目;湖北卷、湖南卷考查了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江西卷和重庆卷考查了选择“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这种题型最早出现在1993年的全国新高考卷中。在读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天津卷以选择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识记;山东卷、四川卷以选择每组或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和其他易误读字的字音,比较复杂,这种题型也不多见;江苏卷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辨识,这种题型也是第一次出现;湖北卷以选择“有两种读音”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全国2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重庆卷,这5套试题是以传统的选择所给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汉字的读音。浙江卷是复式题型,让考生选择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这种复式选择题型最早出现在1987年的全国卷中,与2006年浙江的题型一致。在命题中,有人强调要回归课本,但就目前多种版本教材并用、主要考查学生能力而言,过分强调课本似乎并不合适。比如本年度江西高考试卷第2题的汉字字形考查,语料全部出自教材,但学生得分率也仅仅为36%,可见降低难度与语料是否出自教材,关系也并不十分密切。

  (二)2008年的20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辽宁卷、全国1、2卷、四川卷、延考卷,这9套试卷分别有1个题目单独进行了汉字的考查,且全是对字音进行的考查。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7套试卷都有两个题目分别考查了汉字字音、字形;上海两套、宁夏卷、海南卷、福建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安徽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广东卷是以选择每组中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察了形声字、同音字、易误读字的读音,这与2007年度四川卷的考查形式一致;江苏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形声字的读音;四川卷式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四川卷在题型上有了改变,相对降低了难度。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全国1、2卷、山东卷、天津卷、延考卷和重庆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或选择“读音有错误”的一项(只有重庆1套)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汉字的注音;浙江卷是以选择“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的读音。在字形考查方面,湖北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浙江卷都考查了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项,只不过浙江卷所给的是完整的句子,其余试卷所给的是词语;湖南卷考查的是选出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重庆卷考查的是选择“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相对而言,重庆卷的难度较其他试卷要高。北京卷是以选择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的形式在1个题目中复合考查了字音、字形。

  (三)在2009年的19套高考试题中,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江西卷、全国1、2卷和山东卷,这8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这8套题目中,北京卷是同时对汉字字音、字形联合考查的复式题目,其余7套试卷有6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6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两套试卷、福建卷、辽宁卷、宁夏卷,这5套试卷没有单独进行汉字考查,可见不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的题目数量有所上升。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湖北卷、浙江卷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音近字、形声字、多音字、同音字等的读音;四川卷以选择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音近字、形声字、多音字等的读音;江苏卷则以选择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湖南卷、全国1、2卷、天津卷、重庆卷以选择注音“全部正确”或“有错误”(只有重庆一卷)的一项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的读音。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湖南卷、浙江卷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句话的形式考查了易错字形;湖北卷、四川卷、天津卷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的形式考查了易错字;重庆卷以选择“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词语的形式考查了字形。北京卷和山东卷都是复式题目,在一个题目中同时考查了字音、字形,让考生选择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选项,这是一种题型的回归。

  (四)2010年,全国18套试卷中,安徽卷、广东卷、北京卷、全国1、2卷、重庆卷、江苏卷,这7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这7套试卷中,北京卷是同时对汉字字音、字形联合考查的复式题目,其余6套题目有5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浙江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这7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辽宁卷、福建卷、新课标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形考查方面,安徽卷、浙江卷以选择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的形式考察了字形;湖南卷以选择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的形式考查了字形;湖北卷的考查形式比较新颖,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4组12对形近、音近、义近的词语中汉字的字形,这是往年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四川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对字形的考查比较传统,是以让考生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一些词语中的字形易错字。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四川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形式混合考查了音近字、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特别是考查了当地方言和普通话混读的一些词语中汉字的读音,这是这两地近几年的考查特色;湖北卷是以选择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的形式综合考查了同音字和形声字的读音;湖南卷、全国1、2卷、浙江卷、江西卷、山东卷、天津卷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形式考查了一些易误读的汉字的读音;北京卷的题目是以“选出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复式题目形式对字音字形进行的复合考查。   (五)2011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北京卷、福建卷、广东卷、湖南卷、江苏卷、全国大纲卷,这7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7套试卷中,福建卷考查的是根据“拼音写汉字”,其余6套题目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其中5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湖北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重庆卷,这7套试卷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辽宁卷、新课标卷,这3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安徽卷是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广东)或“完全相同”(安徽)一组的形式混合考查了音近字、同音字、形声字、多音字的读音,这是广东卷多年的考查特色,安徽卷加入到这种考查形式中来的同时,四川卷在这一年放弃了这种形式;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全都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湖南卷、江西卷、全国大纲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以选择“全都正确”或“有错误”(浙江卷)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字的注音,这也是比较传统的考查方式之一。在字形考查方面,福建卷在多年不单独考查汉字后,本年度单独考查了汉字,且“根据拼音写正确的汉字”的题型,是1985年以来这种题型的首次回归;北京卷依旧是在一个题目中复合考查了字音字形;湖北卷、江苏卷、江西卷、山东卷、四川卷、天津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形式考查了字形;重庆卷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

  (六)2012年,全国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安徽卷、北京卷、广东卷、江苏卷,这5套试卷都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其中4套单独考查了汉字字音、1套单独考查了字形;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这8套试卷都有两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的字音字形;上海卷、福建卷、辽宁卷、全国新课标卷,这4套试卷没有对汉字进行单独考查。在字音考查方面,广东卷、山东卷、江苏卷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相同”的形式对音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进行了考查;湖北卷以选择读音“全部相同”的形式考查了同音字;湖南卷、江西卷、全国卷、四川卷、天津卷、重庆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字音,这也是历年来比较传统的字音考查形式之一。在字形考查方面,山东卷、安徽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天津卷、浙江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传统形式考查了字形;重庆卷是以选择“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字形;北京卷和往年一样,是以选择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复合考查了汉字的字形字音。

  (七)2013年,全国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北京卷、江苏卷、广东卷、安徽卷、重庆卷,这6套试题都是只有1个题目单独考查了汉字。这6套题目中,北京卷、重庆卷是同时对汉字字音、字形联合考查的复式题目,其余4套题目有3套考查了字音、1套考察了字形。天津卷、浙江卷、湖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福建卷,这8套试卷都是有两个题目单独考察了汉字的字音、字形;全国新课标1、2卷、上海卷、辽宁卷,这4套试卷没有单独考查汉字。在字音考查方面,全国卷、天津卷、浙江卷、湖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山东卷都是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传统形式考查了易误读的汉字注音;江苏卷以选择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考查了4组同声旁形声字的读音;广东卷、四川卷以选择每组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形式对音近字、形声字、同音字等进行了考查。在字形考查方面,天津卷、浙江卷、安徽卷、湖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都是以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或一句话(浙江)的传统形式考查了字形。在字形考查方面,本年度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卷,该卷以1个大题两个小题的形式考查了汉字的字形,分别为“根据拼音写一个字”和“改正句子中的一个错字”,赋分各为1分,其中“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是延续了该省2011年的题型。北京卷、重庆卷是以选择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的形式复合考查了汉字的字形、字音,这是北京近年来比较稳定的考试题型。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高考汉语言测试的调查与研究(1977年后)”[项目编号:09CYY013]、教育部社科基金规划资助项目“中国高考汉字考查的调查与研究(1977年后)”[项目编号:08JC74002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高考语文(1977~2013)汉字考查分期调查与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汉字 考查 分期 中国 语文 高考
最新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作用研究
提升小学生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
试论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小学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浅谈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谈梦占文化对《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的影响
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
汉字的视觉语言形象
热门汉语言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浅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爱情
试论《诗经》
莎士比亚诗歌中的爱与美
论秦牧散文的艺术特征
借代辞格的运用研究
人性在中国文学中的流变
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
‘把’字句的类型和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语义场分析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