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石油科技史教育在石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论文

石油科技史教育在石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02

石油科技史教育在石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N09,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046-02

  作为科学技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石油科学技术史是石油类高校根据行业特色所开设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预示未来石油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石油类高校尝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石油科技史的教育,并逐渐在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开设石油科技史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打破专业的局限,从历史社会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工作。这些尝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肯定。具体来说,石油科技史教育在石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的油气开采技术曾创造出领先世界的光辉成就,教育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石油科技史也不例外。我国曾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石油、天然气最早的国家之一。自秦汉时期起,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开始采集、利用石油和天然气。以钻井技术为例,西汉时期 “世界第一井”――邛崃火井是世界公认的开发天然气的第一口井。进入宋代庆历年间,四川的少数民族发明了卓筒井,其“冲击式顿钻凿井法”领先美国750余年,开创人类机械钻井的先河,是世界钻井之父。中国早在明代正德年间就在乐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而在300年后的1859年,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第一口工业化油井――德雷克井才开始开凿生产石油。通过古代石油科技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油气井开发技术曾经独步全球,必然会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忱。

  另一方面,系统讲述在中国近现代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中,石油科技人才历经艰辛和曲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热情,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的传统。油气资源开发无疑是个艰苦的行业,然而,石油科技史上翁文灏、李四光、孙越崎、黄汲清等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在国外完成学业后,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献身石油事业,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做出了表率;解放后,为了摘掉“中国贫油”的帽子,中国石油工人和科技人员发扬“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教学实践表明,石油院校的学子们正是受到这些石油事业先辈们的鼓舞,才有今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响亮口号,真正体现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后化石能源时代”的今天,油气的需要不断增长。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对外能源依赖越来越大。面对这一挑战,在石油类高校中进行石油科技发展史的教育将会激励学生把爱国主义热忱转化到实际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依靠以石油地质为中心的一系列相关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采收率,减缓油气资源的枯竭的过程。

  二、有助于把人文精神融入石油专业教育

  在实践中,石油科技问题往往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相关联,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几乎不存在,学科体系的割裂及对人文精神的漠然将成为石油人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的“短板”。近年来,以工科为主的石油类高校十分注重将人文精神融入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体系之中,通过石油科技史教育力争在两种文化之间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言之“单向度的人”。

  正如美国在《2061计划》中所提到的“科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也不只是一种积累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而是一种融入了人类价值观的社会活动”,石油科技史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强调科学技术不仅仅是智慧上的训练,它还是精神上的训练。在石油科技史教育中,要求学生既要学习石油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发扬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技伦理观念,又要对石油工业形成和发展中的科学技术进行自我批判,接受对科学技术的反思。

  石油工业诞生以来,涌现出大量中外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他们为科学事业不畏艰难的卓越事迹,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承,还要领悟包括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在内的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使得从事科学技术的石油人才把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石油科技史教育学生要重视人的价值,在进行科学实践时,要意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责任感,致力于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平衡发展才能培养出钱学森所说的“政治可靠、道德纯洁、文理兼顾、古今融会、中西贯通的全才”。

  事实上,科学本身也来自于人文,只看到科学技术的成果,却没有看到人文价值之所在,与其说是科学与文化分裂,不如说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培养21世纪石油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既要努力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要重视培养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石油类高校中,石油科技史课程就担任了这一文理交叉的教学任务。实践表明,科学与人文只有并驾齐驱,才能有创新人才涌现、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有助于形成“纵向认识”,总结科学研究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大学生通过专业教材习得在当前语境下已经“定格”的客观真理,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勾勒出石油科学技术知识“进化”的完整路径。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知识的演进,“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性的规律了”。石油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的流动性。通过石油科技史的讲述,突出知识更替的阶段性,让学生认识到曾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在解释问题上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以及在后来知识体系间的竞争中,一种理论如何完全或部分取代之前的理论。唯有如此,才能在大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石油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纵向认识”。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其生成模式并非是单一的,科学界普遍认同的是“有机成因说”,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推进,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发生在地壳深处的油气无机合成机理具有很强的可信性。“无机成因说”若成立,石油和天然气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引发世界石油科技人员的广泛兴趣,投入到幔源油气的研究工作之中。在实践中仅凭教材的规范去探索自然界,必然带来僵化而片面的认识,是知识的进化的阻力。   学习石油科技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形成的脉络,在形成“纵向认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有效的科学方法,打破固有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这也是石油科技史现实意义的体现。石油科技史通过宏大历史场景的展现为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例证和生动的说明。20世纪,石油工业迅速从“煤油灯时代”跨越到“汽车、飞机时代”,进而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这其中,石油科学技术功不可没。在学科发展的幼年时期,引入其他学科创立起石油地质学、石油地球化学、石油地球物理学,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一大批背斜油气藏;板块构造理论的引入石油勘探,发现了一批新油田;信息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准确地搜集、处理和分析地质信息,有效认识“地下黑箱”的复杂结构。这说明,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单一技术的成就,而是以“学科群”的组合为特征取得突破的,在未来的石油科技发展中,大学生的眼界不应局限于某个专业领域内,而应当进行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研究,为未来的石油科技革命打下基础,而这正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训练和掌握的科学方法。

  创新能力的出现得益于纵向思维的形成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同样的资料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大学生能够通过重复使用前人的办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程度的专业素养,培养常规性思维能力,夯实学科基础。但石油科学技术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不断创新、不断打破前人论断的年轻学科,我们必须从科技史教育中了解创新的生成、发展和实践过程。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认为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应当超出系统的部分特性,而从整体上综合地理解、掌握系统。在今天,这种理论创新的勇气和传统同样十分重要,我们应当把过去的“显微镜”改换成“望远镜”,地球系统科学要求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从微观转换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地球,才能认识到整个的地球系统,才能更为透彻地了解油气的生成和运移的全过程。地球科学所研究的物质世界具有漫长历史,只能依靠不完整的地质数据和现存的地质现象去探索、推测和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常规性思维常常会陷入僵局,众多地质理论都是创新性思维的硕果。

  石油科技史充满了科技方法和科技创新的丰富史料,通过对历史的整体把握,回到科学技术创生的语境中探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轨迹,挖掘宝贵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再回归到现实语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将这些方法进行整理,在实践中加以利用,是石油科技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有助于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石油科技史教育并不仅限于“内史”的考察,石油科技社会史、“外史”的研究同样重要。象牙塔内埋头书本的石油学子也应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石油科技史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为什么中国石油技术领先于世界,而近现代的石油科技成果较少?油气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环境、健康、伦理问题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受害者。

  以环境问题为例,新的事实表明,随着石油与天然气的需求剧增、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增大,油气资源开发过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力也随之加大。有些技术事故的发生甚至是科研人员无法控制的,墨西哥湾的漏油事故正说明了这一点。这是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特征在石油科技领域中的反映。科技发展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两难进行反思,并结合自己的学科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知识就是“权力”,今天的大学生们即将接力未来的石油科技,他们该如何使用手中的“权力”?对于这一问题,石油科技史同样从正反两方面给出很好的提示。在美国,一直大力推行能源独立政策的奥巴马政府于2011年重新开放大西洋沿岸、墨西哥湾东部及阿拉斯加部分海域多个油气田的开采,然而,石油勘探会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破坏原始海岸线,国家也没有应对北极发生重大泄露的措施,因而陷入了经济利益与生态平衡的困局。在中国,南海地区的可燃冰被封闭在海底的低温高压环境下,采掘时一旦甲烷气体喷出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开发和利用可燃冰也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温室效应、海底滑坡、破坏海洋生态平衡。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我国决定在技术成熟之前暂停可燃冰的开采。比较中美两国油气资源开发中的战略选择,启发学生思考未来的油气资源开发科学和技术的趋势。通过教师对于石油科技发展利弊的分析,学生对科学技术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分辨科学技术的价值偏向,理解国家大力支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绿色石油科技”的政策,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造。

  综上所述,作为科学技术史和石油工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科技史教育绝不仅仅是石油科技相关课程体系的丰富或者对于其他主干课程的补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将其列为石油类高校专业基础课之一,并不断寻求与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接轨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石油人才的过程中,石油科学技术史的教学与研究对于石油人才培养和石油工业发展必将产生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石油科技史教育在石油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才培养 石油人 科技史 石油 作用 重要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