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调查与启示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调查与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16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调查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12-02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融入状况调查

  (一)经济方面

  社会经济融入主要是指移民在社会关系、社会性活动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就业状况、收入水平、职业流动等方面的融入。

  首先,在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的统计报告中,全国就业人口中,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本地农民工9925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扣除价格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0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1986元,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差距有待改善。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2009年农民工检测报告》中规定的农民工的特征为以下三点:1.具有农村户口;2.长期工作在城镇;3.主要以非农业生产谋生。只有以上三项条件完全具备,才可以被称为农民工。按照以上特征可以推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与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颇大。

  (二)政治方面

  在社会融入理论中,政治性融入主要涉及到移民群体的合法政治身份――合法公民权、移民的政治参与、对市民社会的参与。由于制度缺陷、政策失当和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长期陷入城乡边缘化的困境。在最新的十八大会议中,农民工的人大代表曹勇讲:中国目前约有农民工2.6亿。然而,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在收入、住房、社保、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都遇到一系列障碍,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与城市人有着较大差距。在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民工代表有31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将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达基层农民工的各种诉求。但是其中的代表大多是在各个行业中取得成绩的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并不能真正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因此需要真正了解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各种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来为第二代农民工发出声音。

  在政治上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对不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制度原因、政策原因、以及他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政治需求或已经意识到但是却并没有合适表达的渠道。

  (三)文化方面

  1.新生代农民T的娱乐生活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丰富不少,比如上网聊天,在网络上玩游戏的越来越多,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在一些工厂聚集的地方,往往也是网吧等各种年轻人的娱乐场所如KTV、酒吧等聚集的地方,与新生代农民工交流过后发现,男孩子工作之余大多喜欢上网玩游戏等娱乐活动,而女孩子喜欢除上网娱乐之后,逛街购物,与现在城市中的年轻人的爱好并无太大区别,由于一些工厂里面内部也有篮球场、乒乓球、电视、KTV、台球室等娱乐室,在工作之余他们可以不用上街就可以进行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

  2.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不再拘泥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他们从各种途径如电脑,手机上网、电视以及朋友之间的聊天等获得各种各样的外界信息。

  3.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渴望将来能够有一天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他们在工作之余也会报一些自考或成人考试等各种辅导班,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以求将来在这个城市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限制于做各种流水线工作,在一些工厂区周边也开设各种辅导班。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面临的问题

  第一代农民工往往比较认可自己的农民身份,虽然长期流动、就业于城市,但并不将自己当作是城里人,对城市中的各种福利与保障没有过多的要求,而是将土地作为自己的养老保障。城市农民工二代对于自身身份的认识则比较模糊,他们大多对于自己制度性的农民身份虽有排斥却不强烈,但也并未将自己看作是城里人,或即使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也不会公开表达,而是更倾向于称自己为外地人。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和在享受城市资源、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方面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目前的户籍政策引入对象主要针对的是高新技术人才落户、购房投资落户等等。虽然近些年来政府也相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但是在新生代农民工这方面的改革的力度和执行的效果来看,明显不大,将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一样回到农村依靠土地养老,没有现实理由和理论依旧,所以总体来看改革进程较缓慢,力度与应该做的差距很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了比当地人的收入高出一大截的时候或者基本持平的时候,二代农民工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在心理上也就更加容易自信,补偿那种因为身份而带来的自卑,在物质上的满足,他们也才能有希望能与当地人进行一系列深层次的交往,比如:参与当地社区的一系列社区活动,对一些弱势群体进行帮扶等等,而经济方面的收入高并不等于说新生代农民工一定能够融入到当地人的社会中去,这跟个人的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个人因素有关,所以经济方面的收入高或差距不大是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并不能说,收入高一定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心理方面,强烈的“城市失落感”使他们中的部分人扭曲了人生观,进而脱离了生活的正轨,这是因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大多远离家乡,旧的生活组织被打破,并且大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且年龄较小,并且因为涉世不深,对生活充满幻想,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发现现实与梦想差距很大的时候,产生失落感,举目无亲,而又无处排解,受周围同伴的影响或网络世界的麻醉,最终有一些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走上犯罪道路,农民工犯罪既有个体原因,又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有与一般犯罪行为对应的相同点,又有与其群体特殊性相联系的不同点。

  在经济方面,由于没有像在家庭中父母的管教,并且由于自身原因,他们无法合理的理财,有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就走上沉迷于赌博,网络游戏、有的甚至沉溺于吸食毒品等一系列活动,同时,由于自己的工资支撑不了自己的花天酒地,他们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有新生代的农民工犯罪中出现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的新特点就是因为以上原因。

  (三)新生代农民工成功融入社会中的原因分析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已经离不开农民工兄弟了,每年过年时间,大批的农民工的返乡回家,造成了大批的工厂停工和民工荒,他们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建设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大批的劳动力,在他们中间也有大批的农民工走出工厂,自己创业,自己当老板,并且在当地买房,买车,并且在当地定居,他们的孩子也像和当地人的孩子一样,有的经济生活方面取得了甚至比当地人还要过的好。

  原因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他们比当地人更有冲劲,比当地人更加渴望得到财富和社会的认可,他们也更加渴望出人头地,希望在外地在经济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另外,他们在外打工,也学到了一些企业经营和技术技能,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企业聚集区域,可以发现一个产业链或者一个产业圈子可能是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老乡或在外打工的亲朋好友的带动作用也让他们的企业或者加工工厂发展的更好。客观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知识和技能,有的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同时国家和社会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也让他们有发展的通路,同时媒体舆论的大力宣传成功的案例和引导,也让新生代农民工有向上追求的奋斗目标。

  三、改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的宏观社会政策方面

  首先,完善就业与培训制度。“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严重不足。职业培训的不足是导致他们就业不稳定、缺乏职业发展后劲、收入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承担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鼓励民间机构培训农民工。台湾各县市都建起了不少私立和公立的职业技术学院。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超过80%的产业工人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在笔者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群,他们没有上升的渠道,而变的惶惶不可终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为“新生代农民工”食宿、婚嫁、创业等需要提供便利。让他们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为城市的新移民。

  其次,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养成其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我们应该利用大城市的有利条件,如一些公共图书馆、非盈利的民营机构和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在他们当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心理热线、信箱,开展心理咨询;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他们在工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组成社区服务分队,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引导他们组织基于健康目的的社会团体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等等,使这些活动能让他们获得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二)企业应该提高对农民工责任感

  企业是与农民工接触最频繁,最直接相关的组织,在企业内部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员工的培训,不仅仅只能是简单的操作技能的培训,更加重要的是对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疏导以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

  一方面,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加强对农民工的培养力度,引导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走出“民工荒”、“技工荒”的“低技术陷阱”。

  另一方面,要处理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在承认人力资本产权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农民工人力资本的价值收益,使农民工拥有剩余索取权,稳定农民工与企业的长期雇佣关系。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调查与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生代 社会生活 农民工 启示 新生 当地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