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地理地质论文 >>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8-25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一、引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一个重大举措,其特色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的主旨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学生应通过工程地质课程的学习,熟悉并适度掌握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方法。经济建设中发生的大量工程事故以及频繁出现的地质灾害,给社会经济诸多方面造成了惨重损失,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工程地质问题与整个工程的质量、投资、进度,乃至人民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息息相关;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因此,作为未来的土木工程师,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工程地质知识,对工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地质现象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能够在工程设计、施工及维护过程中考虑地质因素的制约作用,对工程地质问题具有防治意识,这也是现代工程建设和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对土木工程师提出的专业素质要求。

  二、工程地质教学存在的问题

  尽管工程地质在土木工程专业占据了主干课程地位,但由于土木工程涵盖学科极为广泛,且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实践至少历时一年,所以工程地质课程教学面对的第一个困境就是课时少、内容多而杂,但行业要求、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其次,工程地质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工程设施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基上的,组成地基的岩土体由于生成环境不同而复杂多样,没有见过、触摸过、分析比较过,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而它们深埋在地下,学生无法接触到。第三个问题是工程地质课程在大二开设,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很少,工程意识淡薄,学习常常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等到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工程地质理论和方法却逐渐遗忘了,难以用地质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工程地质问题。

  三、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工程地质课程在盐城工学院开设了将近20年,教学资源基本齐备,在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文件、电子课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采用评价―改进―再评价―再改进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要梳理已有成果,找出现有资源的不足。其次,面向行业骨干、毕业生、同类院校进行广泛调研,进行资料搜集、检索,查明行业需求和学科前沿趋势。第三,找出本课程教学现状与客观需求之间的差距,为课程改革目标正确定位。进而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逐步实施改革措施。最后,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阶段性评价,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模式。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在工程地质教学中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基于土建行业发展需求及对应用型土木工程师的素质要求,结合工程地质学科前沿动态,确定工程地质教学深度和广度,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模式,解决课时紧的问题。

  (2)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灌输教育逐步转变为研讨型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解决理论与实践不同步,导致学生读死书的问题。将教师的科研及生产课题与教学有机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延伸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3)创建多维度情景化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联系实验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认知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引入项目教学法,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5)创设工程地质学生沙龙,建设工程地质开放实验室,引导高年级学生利用所学所思探索实际工程中地质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工程地质教学改革实践

  1.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工程地质原有的教学内容包括:地质学基础知识、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下水、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勘查、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等。其中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与土力学课程重复,但学生学完了两门课也无法分辨不同的土;而后面的四部分内容,人为地把同一个工程问题割裂为不同的方面进行讨论,虽然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划分原则,但学生学起来如瞎子摸象,无法形成整体的工程概念。因此,将两门课程的重复内容删除,重点讨论土质学问题。同时,按照平原、山区土木工程的特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地质介质(土或岩体)与对应的勘察方法、工程地质问题、环境地质问题结合起来,依托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最后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结合盐城当地的一个深基坑工程,勘察单位进场后,带领学生观摩了各种勘察手段。坑槽开挖后,对照该工程勘察报告,让学生熟悉各土层的特点,特别是淤泥质软土及饱和砂土的性质分析。指导学生看懂勘察报告,质疑报告的结论与建议,让学生找出缘由,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总结评价。围绕这个工程,开展了6个学时(现场观摩在课外进行)的教学,但学生以较高的主动性完成了原来5个章节相关内容的探讨,其间教师还引入了多地的同类工程进行对比,展示了目前最先进的探测方法。

  2.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硬性灌输只能事倍功半。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地质现象不断发生,而整个过程又十分漫长,所以教学切入点应选在地质现象的声像记录上。课前在课程网站上向学生推介主流的地质网站、地理杂志和关于地球的纪录片;再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各种岩石、矿物、化石标本;然后进入理论课堂讨论,从新奇到发现答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提高,学习成就感得到满足。课后布置研究型或动手型作业,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围绕地层的形成、地震、火山作用、地面变形、地下水运动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或设计模拟方案、制作实验模型。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死记硬背概念转变为主动探究并独立解决问题,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其创造力也逐步得到开发。

  3.发挥教学团队的力量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策划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从各种案例的搜集、工程联络、课程平台建设到课题设计、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工作量成几何级数增长。一个任课教师无法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校内教授负责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博士、讲师负责课程平台建设及学习过程实时评价,校外的教授级高工负责工程场地安排、现场讲解。每学期工程地质教学团队集中三次:第一次讨论学科及行业动态,调整补充新的教学内容;第二次进行中期教学评价;第三次进行期终教学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这种工作精神也深深感染着大多数学生。

  4.课外延伸教学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优秀的工程师需要具备强大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这种能力的培养无法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完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工程地质实验室开辟了学习沙龙,主要面向高年级已经上过工程地质课程的同学。学习沙龙购置了与工程地质相关的书籍、杂志、模型等供有兴趣的同学查阅。学习沙龙的各种资源由教师负责建设,必要时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学习沙龙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可以邀请教师参与。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生产课题拿出来给大家讨论,也吸收部分学生参与研究。课外学习沙龙的设立,是课程教学的有效延伸,更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五、结束语

  盐城工学院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从卓越工程师教育的特点出发,创设接近于工程实际的教学环境,从工程地质教学的角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土木工程高年级学生开展与地质问题相关的工程实践研究,并在此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之能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工程地质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学资源极大丰富,也为其他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工程 工程地质 教学改革 地质 卓越 基于
最新地理地质论文
浅析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基层地质勘探工作管理对策研究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率管理的思路与路径探
绿色地质勘查综合技术应用分析
叶尔羌河流域下游土壤的盐渍化特征分析
宿迁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热门地理地质论文
人文地理学
论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浅淡煤炭分布“北多南少”的成因
漫谈地理人种
南北半球十不同
奇异的贝加尔湖
漫话“中国龙”
美国的地理位置与“亚洲牌”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
麦金德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