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论文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1-29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05-04

  当前是北京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转型关键时期。京津冀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进行相适应的调整。因此,目前也是北京职业教育适应并引领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

  笔者拟通过全面认识职业教育在北京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深入分析北京市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背景下面临的新挑战,提出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义与影响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主动适应和全面服务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增强培养能力”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的艰巨历史使命。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发展、转型升级至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主动适应并全面服务于经济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到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新的功能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虽然没有提及经济中心,但这绝不是说北京未来应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产业布局和发展必须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要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未来北京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是创新驱动,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就要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迫切需要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特别是为高精尖产业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发挥开发人力资源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社会功能,转型发展,优化结构,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奠定基础。

  二、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以来,北京市积极促进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办出特色,在内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方面先行先试,开展了“3+2”中高职衔接试点培养项目,开设职业高中综合高中班;开发了终身学习平台“京学网”,推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开展了“五个一批”专业布局调整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北京市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急需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当前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促进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协同发展,是京津冀战略的根本目标。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谋篇布局。

  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创新制约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京津冀产业整体升级,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最重要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技术创新。因此,北京应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开发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并让技术成果在京津冀范围内转化,并实现产业化。但是,从目前北京市技术创新的能力来看,技术研发能力虽然很强,但是将技术成果转化成新产品的能力却明显不足。科技、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难以在京津冀区域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已经成为京津冀区域“高精尖”产业发展最为核心的难题。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北京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不断增长,当前的突出矛盾是企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结构性不足,特别是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因此,利用北京市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为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技术转化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北京市职业教育面临的关键任务。

  (二)低端“蓝领”工人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价值在不断缩小

  人类社会在由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后期最终迈向后工业化时期的进程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调整,劳动力结构也在随之不断变化调整中。总体呈现的趋势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在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的低端“蓝领”工人比例在逐渐减少,“蓝领”工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降低,同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不断提高。有研究表明:“蓝领”工人与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比率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将由9∶1变为6∶4再变为1∶9。也就是说,到科技进步发展至“后工业化时代”时,低端“蓝领”工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步缩减至10%左右。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一大批低技能人群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丧失竞争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以简单重复生产为主的传统工作被智能化的设备所替代,同时大量加工制造类工作被生产服务类工作所替代;二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向新兴市场外包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保留高附加值的高端设计研发环节。   北京是已经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发达地区,因此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决定北京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与此同时,低端“蓝领”工人在北京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也在不断缩小。这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劳动力结构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

  (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北京市目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最大的挑战是人力资源素质与结构还不甚合理。具体表现为:一是人力资本整体素质水平还偏低,高端人才数量比例明显不足;二是没有形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因此,应重点发挥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及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面的社会功能,在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的同时,为北京市“高精尖”经济结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北京市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功能上与北京市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相适应,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但从当前北京市职业教育的现实条件来看,北京市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结构比例还不尽合理,中职教育规模比例在逐年缩减,但是高职教育的规模比例仍较低;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如何科学合理有效构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北京市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公民提升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功能还应进一步充分发挥。

  三、把握好着力点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必须依据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把握好着力点,推进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高移发展重心,贯通衔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北京要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高精尖”经济结构,迫切需要大量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低端蓝领工人在升级后的价值链与产业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拥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例在逐渐提高。因此,北京市职业教育的重心高移势在必行,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结构比例。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呈现逐步萎缩的现象。如1980年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占高中段学生的比例为31.7%,到1999年则下降至25.15%;美国1982年相应的比例为34%,到1994年下降为25% 。从北京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职教育规模占职业教育整体比例还偏高,基本在54%~60%之间,且从趋势上看,其规模比例并没有呈现缩减的趋势。如2012年北京市中职毕业生占职业教育毕业生总数的54.7%,在2013年这一比例为57.1%,同时高职毕业生的比例从45.3%下降至42.9%。

  因此,北京市职业教育重心亟待高移。一方面要将高职教育向“更高端”延伸,构建并完善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为高新技术产业直接输送具备“技术转化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规模重心要向高层次转移。未来应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更多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升学发展路径的同时,适度缩减中职教育规模,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主体向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向本科层次转移,为北京市经济转型升级输送更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全面提高质量,不断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质量是教育的核心,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全面提高质量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新时期的北京市职业教育应在坚持和强化北京核心功能的进程中主动应对“高精尖”经济结构建设的新要求,完善北京市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规模布局、层次布局、功能布局。围绕建立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目标,加快完善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协调北京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推进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三个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实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要深化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创新发展,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整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职业院校学习资源,促进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建立健全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院校评估制度。

  (三)扩大开放合作,持续提升北京市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要积极主动地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整体提升北京市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这一城市核心功能提供大批的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要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与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的合作办学,不断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继续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和形式,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优秀学生赴境外职业院校交流学习,深入开展职业院校与境外职业院校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合作项目,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要在更深层次推进北京市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课程和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应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境外高端职业教育优秀师资,加快引进高精尖产业急需的先进的优质课程与教材资源,并与国外一流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符合北京市经济发展定位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资源。

  (四)对接国家战略,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要转变观念,确立“大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在打造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共同体中承担起组织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职责,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鼓励在京职业院校加强与津冀职业院校的校际合作。

  目前,在职业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已经做出了大胆尝试,如打破了京津冀交通人才培养的地域限制,河北省的六所交通职业学校目前已经纳入北京市交通职教集团;成立了京津冀卫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等。今后,应在京津冀区域内依据各自产业发展阶段特点和功能定位,调整区域内京津冀三地各自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做好大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京市 下北 京津冀 发展 京津 职业教育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