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从历史习题看明清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效应论文

从历史习题看明清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效应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04

从历史习题看明清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效应

  在历史教学中,曾练过一道有关明清文化的选择题,原题如下:“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余者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澄然视,舌木强不能对”与这种现象有关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百家争鸣 D. 八股取士

  参考答案为D。题目看似不难,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正确,却引发了一场课堂大讨论――有关明清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效应,现将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明清科举制度改革对社会及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传播了儒家思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同时也造成了官本主义,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1]一方面考试更加严密。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密切教育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更好地培养实用性人才;建立了正规的三级考试制度,为封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提供了路径。另一方面导致了科举“治学无用”,“吞噬”人性和良知。

  一、明清科举制度“治学无用”

  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设立科举制度,吸引和收买知识分子为他们服务。“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不足致用耳。”[2]统治者的软硬兼施,使得科举考试这条荣身之路越来越拥挤,文人学子们甚至把八股文章奉作神明而顶礼膜拜。鲁编修虔诚地宣扬:“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是诗,要赋就是赋,――都是一鞭一道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3]生病人听了八股文章,“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3]。八股文居然有疗饥止痛的奇效。受功名利禄的诱惑,儒生们埋头死读内容大多陈腐艰深、脱离实际的经书和注疏。不少人穷经皓首几十年,也未能将书的微言大义读懂读透。一些通过科举阶梯获得功名的读书人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常识也不懂。山东学道范进不知苏轼是何人,儒生匡超人不知“先儒”为何意,张静斋等八股信徒居然不知八股由何人制定。书未读透,知识贫乏,所写的文章也自然是内容空乏,套话连篇。治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但儒生们崇尚空谈而疏于实践,庸俗愚昧,毫无治国之能,甚至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由于“一心只读圣贤书”,厌弃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周进、范进、权勿用等人都曾深陷在穷困潦倒之中。倪霜锋穷经皓首,至死方悔:“就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一日穷似一日。”[3]卧闲草堂末指出:“不得手者,不良不莠,既不能力田,又不能商贾,坐食山空,不至于卖儿鬻女者几希矣。”[3]

  二、明清科举制度“吞噬”人性和良知

  “科举制度之下,利禄的引诱却转使多数士子于考试时作弊,为不忠、不信、寡廉、鲜耻的行为,则当非立法者所能逆料了。”[4]文人学子学的是孔孟之道,做文章是代圣贤立言,那么是否身体力行,真心诚意地将古代圣贤的进步思想发扬光大呢?翰林院侍读高老先生的话:“到他(杜少卿)父亲,还有本事中个进士,做一任太守,已经是个呆子了,做官的时候,全不晓得敬重上司,只是一味希图着百姓说好,又逐日讲那些敦孝弟、劝农桑的呆话。这些话是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词藻,他竟拿了当真,惹得上司不喜欢,把个官弄掉了。”[4]高翰林一语道破天机:写文章和做人是完完全全的两码事。荀玫中了进士当上了官,竟为了“前程”想匿丧不报。他请吏部掌案的金东崖来商议,金东崖说“自然效劳”;请周进、范进保举,两位都说“可以酌量而行”。看来,他们满口背诵的伦理纲常是连他们自己也不信的骗人鬼话,文人学子们读书的唯一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已。

  明清科举制度还进一步吞噬了文人学子的人性。名缰利索把他们捆绑得似乞似囚,科举功名把他们愚弄得如痴如狂。他们的精神世界空虚麻木。科场不利,即失魂落魄,在他人面前自惭形秽;一旦高中,趾高气昂,气焰嚣张。周进跟着姊夫做生意,当帐房仍不甘心,当见到贡院号板时,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当商人答应凑钱替他捐一监生,取得考举人的资格时,他趴在地上磕头说,变驴变马,也要报效。青春妙龄的鲁小姐在父亲的熏陶下也成了八股狂,僵化死板的八股夺走了少女的热情和温柔。王玉辉也深受“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毒害,女儿要绝食殉节,王玉辉竟迂腐到泯灭人性的地步,竟然怂恿她。清朝大思想家戴震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5]程朱理学杀的何止是王三姑娘的肉体!它吞噬了王玉辉父女的人性。由此可以看出明清科举制度真正吞噬人性的一面。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统治者为了尊孔崇儒,网罗士人,禁锢思想。对科举的生源、考试内容及考试形式和考试过程及其管理制度都作了调整,从而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专制,清朝统治者也直言不讳地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6]一方面它是一个比明清以前、比西方封建时期更为进步的合理制度,它以较“公平”竞争的办法选拔人才,为广大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并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但另一方面,正是它的板滞枯涩,吞噬文人学子的人性,愈来愈掀动士人的神经,推行“八股”,是对人才资源最大的闲置、挥霍,是对先进文化的粗暴干涉和扼杀,势必会造成文化的停滞,社会的倒退。因此,明清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以及知识分子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了社会日益腐朽、没落的标志之一。

从历史习题看明清科举制度产生的社会效应

论文搜索
关键字:科举 明清 习题 效应 制度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