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中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欧洲资格框架的逻辑论文

中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欧洲资格框架的逻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12-15

中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欧洲资格框架的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6-0074-06

  为改变欧盟各国教育与培训形式相对多样、各教育与培训机构之间无法有效协调与合作的困境,欧盟理事会于2008年正式发布《关于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建议》(以下简称《欧洲资格框架》)。该资格框架成为欧盟各国涵盖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共同参考框架,有效实现了不同教育体系之间、不同教育成果之间的衔接与互认[1];也回应了2000 年《里斯本战略》所提出的“把通过终身学习获得新技能作为欧洲应对全球化、迈向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工具”[2]。

  目前,我国并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资格框架。面对我国社区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及社区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合理借鉴欧洲资格框架的建设思路与结构特点,积极构建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对于推动各地社区教育有序开展、促进我国社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与保障作用。同时,借助社区教育资格框架建设的契机,既可以为我国教育资格框架的构建提供一种可能的对接接口,又可以充分考虑社区教育实践中社会个体差异化学习等特点,为我国有效架构适应各类教育特点的教育资格框架提供合理的思维导图。

  一、资格框架:现代教育从概念到内涵的飞跃

  (一)资格赋予了社会实践的地位与力量

  古今中外对“资格”一词有多种解释,这些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在古汉语中,“资”是指地位与经历等意思,“格”是指政府所制订的用以官员职务的除授或升迁等变化所应依据的公令条例。在现代社会,“资格”一词被泛指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与经历。这跟“资格”的英文(qualification)诠释很接近。这种理解多用于强调人的政治地位与社会身份。另一种理解认为,“资格”是人们为了获取某种特殊权利而需具备的先决条件,是由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所形成的一种身份,或者人们参加某项工作所需的条件或身份。“资格”一词的另一个英文注释(seniority)也恰恰表达了这个意思。可以说,“资格”实现了人们社会生活中地位、经历或身份的确认与保障。

  为推动学习活动及其成果认定在实践层面的有序开展,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把“资格”概念界定为,相关部门根据共同认定的标准对个人的学习成果予以评价与确认的正式结论。基于这种认识,可以把“资格”理解为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是学习者地位、认可度与社会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学习成果认证资格往往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可比性,能够激发学习者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更新自身知识与技能,实现个体综合能力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这种对资格概念的界定,一方面,体现了人们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学习程度,即以不同的等次级别或层级呈现出学习成果的结构与水平;另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学习成果综合认定的高度关注,表达了人们对学习的追求从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途径与渠道。

  (二)资格框架搭建了教育体系传承的桥梁

  为建立欧盟相对公认的资格标准,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提出,建立各国或地区统一的资格框架,用以协调欧盟国家间各种资格标准。根据这种要求,资格框架可以被理解为“资历框架”或“资历架构”。其是若干资格标准规范的有序集合,是对各种资格的一种等级规定。因此,资格框架的固有属性一般应包括等级、等级状态(等级水平)、所属类型与领域等方面。

  欧洲资格框架具体目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欧洲资格框架应为欧盟范畴内的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社会培训等不同领域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一种资格层级之间的转换工具。二是欧洲资格框架强调了教育质量保障与教育成果信息交流机制的公正透明,可以有效提升全民终身学习意识,增强人们的社会就业能力与环境适应性,促进欧洲社会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三是欧洲资格框架高度重视教育实践、职业培训与社会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强化对向社会实践获取学习成果的认定[3],努力打造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沟通桥梁,致力于有效推动欧盟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的现代化综合发展。

  二、欧洲资格框架:终身学习体系化发展的有效见证

  欧洲资格框架是欧盟“以往终身学习政策的延续”[4],为各成员国不同的教育体系搭建了灵活多样的贯通渠道,为不同的教育实践与学习成果认定提供了公开、透明、具有可比性的贯通体制。充分考虑到结构内容与等级描绘的整体设计,该框架体现了结构互通、资格互认与促进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特点。

  (一)整体设计:欧洲资格框架的璀璨之作

  为强调整体思路与全面布局,资格框架在设计之初就十分重视框架内涵所涉及结构的合理性,并以此推进资格框架对所有成员单位的有效性与适用性。

  1.学习成果认定构筑了资格框架内涵之魂

  为确保各类学习形式的有效衔接与学习成果的合理互认,相对于学习时限等过程性投入的评价而言,欧洲资格框架更加强调对学习结果的认定。基于此,欧洲资格框架实现了从“知识”“技能”与“能力”[5]三个维度对各类学习结果进行设定与划分。具体而言,把各种系统理论与事实界定为“知识”要素;把各种诸如逻辑认识、知觉意识与思维创新等认知能力,以及对各种设施设备与劳动材料实践运用能力界定为“技能”要素;把各种岗位职责与实践自主性界定为“能力”要素。   归纳起来,“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学习成果认定逻辑很好地支撑了学习者的综合学习素养与实践生活体验,见图1。对学习成果三个不同维度的认定相对科学地确保了各类教育体系评价的合理性。

  2.等级描绘实现了学习成果的层级更迭

  为了全面表达“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欧洲资格框架把义务教育之后的各类教育体系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体系设置为八个等级[6],并希望以此实现各级学历教育之间的有效对接。八个等级的知识结构分别涵盖从掌握普通基本知识、掌握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知识,到掌握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一般概念与原则及程序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全面高深的专业知识、专门化知识,直至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的最前沿知识等层次。对应的技能也分别包括从简单的工作技能、简单规则技能、运用基本方法解决系列实践技能、创造性解决抽象事物技能、解决复杂且不可预测事物技能、创新性解决跨领域事物技能,直到解决重大科研创新技能等方面。对应的能力分别从在组织或他人协助下开展工作,到相对自主地开展工作、独立完成工作、依据规定自我管理、在不可预知状态下实现管理、对复杂事物决策、驾驭复杂且不可预知事物的管理战略,直至具有战略创新等能力素养,见图2。

  分三个维度、八个层级所设计的欧洲资格框架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较全面地解决了欧盟各国不同教育层级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把“使欧洲成为学习型社会上升为欧洲的主要战略”[7]。

  (二)有效互通:欧洲资格框架的权衡之核

  1.结构互通搭建了欧洲终身教育航道

  早在欧洲资格框架最终确立之前,欧盟理事会就明确了该资格框架将承载欧盟各国教育与培训系统之间互通立交桥的责任与使命,并最终形成公开、透明且具有可比性的教育资格体系。因此,被设计为以各类学习结果认定为评价参照的欧洲资格框架有效克服了由于欧盟不同国家之间教育与培训系统可能存在的学习时限、学习内容与学习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无法正常对接的困境,从而使得该资格框架能为不同国家的不同教育系统以及不同教育机构之间搭建起“欧洲终身教育航道”[8]。

  某种意义上说,欧洲资格框架所承担的教育成果转换机制,不仅为欧洲各国的教育资格体系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参照系统,“避免有太多非常类似的资格造成混乱”[9]。而且还为不同国家的公民个人、教育与培训机构建立了教育信息的互通机制,也为各国劳动力市场与社会组织提供了教育评判的价值依据。

  2.资格互认促就了欧洲教育体系化布局

  欧洲资格框架涉及欧盟各国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等各个层面的教育系统,从而为不同国家之间教育与学习结果的资格互认奠定了相对全面而系统的基础。体现该资格框架具体内容八个层级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界定,涉及包括专业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各层次教育所提供的各种资格,起到了把各种教育资格实现密切联系的功能与作用。

  纵观欧盟各国教育,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还普遍存在着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与社会培训等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教育与学习活动也是社会个体不断获取学习机会的重要途径。以强化对学习结果而非学习形式予以认定的欧洲资格框架的资格认定模式将有效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多种形式教育实践间的互信互认,并最终有助于促进欧盟各国教育资格互认机制的确立。

  3.能力提升推动了全民终身学习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欧洲资格框架不仅可以实现欧盟国家间各类教育实践的有效贯通,并通过对不同国家间学习结果的有效互认机制,最终有助于促进社会个体终身学习实践的开展。当全社会都能秉承终身学习理念,并把终身学习实践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时,欧洲资格框架将无疑成为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力量。

  当作为衡量社会个体在特定教育体制下所获取的学习成果可以有效实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制度下的结果互认与资格累积时,社会个体融入终身学习的意愿将会更加强烈,其学习热情将会更加高涨、学习结果将会更加丰硕。这种为适应生活与工作所积淀的终身学习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助其成功立于社会生活之中,也将促进全社会终身学习实践的深入开展。

  三、思维借鉴:欧洲资格框架的映射与叠迭

  探究欧洲资格框架建设,不仅可以很好地了解其设计思路与建构特点,而且可以全面了解其对于欧盟国家教育成果认定及其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探究欧洲资格框架的结构布局与设计理念,对于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建构也能起到积极思维借鉴与实践启迪作用。

  (一)相通之处再现欧洲资格框架的积极映射

  1.对学习成果的认定确保了资格框架的实效性

  不论是已经确立的欧洲资格框架,还是建设中,甚至是筹划中的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都应该视作对学习者学习实践的一种积极认定。欧洲资格框架在历经多年的筹划与论证后,明确了仅对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的关注与认定。而对不同的学习实践活动来说,这种认定方式恰恰给学习者提供了对学习结果认定的希望与保障,也为学习者积极践行终身学习培育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2.对不同层级学习的关注体现了资格框架的全面性

  欧洲资格框架不仅是对不同层级学习实践的关注,而且关注不同国家的不同层级教育实践间的衔接与认定,这将为参与不同层级学习的实践者提供一种知识、技能与能力相互贯通的良好机会,为终身学习践行者获得公开、平等的结果认定搭建了科学平台。可以说,欧洲资格框架有力促进学习者在不同层级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合理流动与理性对接的设计理念同样适用于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设计追求。

  3.对学习实践的肯定彰显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欧洲资格框架的最终确立,必将促进学习者牢固树立知识互通、技能传承与能力共享的实践目标,也为社会组织更好地分配人力资源与落实社会就业政策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这种对学习实践充分肯定的思路,可以合理呈现在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建构过程中,也是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建构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二)差异之处凸显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思维嬗变

  作为连接欧盟国家各类教育实践的学习结果认定规范,欧洲资格框架在促进欧盟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效对接、实现学习者学习成果的互信互认中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可以借鉴欧洲资格框架的建设思路。需要充分探寻其积极意义,借以发挥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关注二者间的明显差异,以利于我国社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1.关注教育实践对象的不同印证了社区教育体系的独特性

  欧洲资格框架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等教育系统有机贯通在一起,不仅实现了彼此间的有效衔接,而且为学习者的学习提升铺平了道路。相对而言,社区教育资格框架将要搭建的是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的互通机制,实现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的信息互通。从教育实践对象的角度来看,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构建在借鉴欧洲资格框架指导思想时,应对此予以特别关注。

  2.认证对象的不同体现了社区教育服务对象的独特性

  欧洲资格框架相对明确的认证对象主要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劳动者与从业者为主。希望帮助他们搭建学历互认平台,实现不同教育与学习结果的有机对接。这种以促进社会劳动者与从业者更好就业的认证思想,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者对欧洲资格框架的认同感,也提升了劳动者与从业者以社会就业为导向的社会适应力。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参与对象是广大社区居民,因此,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认证对象相对集中于社区生活中的居民,以提升社区居民在不同区域、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学习结果认定为主旨。这也构成了两种资格框架在认证对象方面的差异性。

  3.认证目标的不同反映了社区教育内容的独特性

  欧洲资格框架的认证目标主要体现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就业相结合的维度。也就是说,通过欧洲资格框架的认证,可以有效实现各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并实现各类教育服务于社会就业的功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了资格框架的社会实用性。而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认证目标不仅体现在各类社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而且体现在各类社区教育要跟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追求。毕竟,对于作为社区教育服务对象的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学习者来说,其参与社区教育与社区学习的最大追求莫过于希望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4.认证信息反馈的不同彰显了社区教育目标的独特性

  鉴于欧洲资格框架不仅衔接了不同层级的教育系统,还把各类教育资源有机聚合,为社会就业提供了教育资格认定,因此欧洲资格框架的社会价值更多是以劳动者与从业者的社会适应性,以及社会劳动力的就业满意度等因素予以反馈。而由于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设定理念在于搭建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社区教育的通道,因此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更强调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对学习者的老年生活适应性与满意度紧密结合。这种认证信息的反馈差异也为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建构提出了不同的要素与层级要求。

  四、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模块化、适切性与模糊性的建设之路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社区教育事业发展,满足越来越多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需求,也为了更好地拓展社区教育学习成果在不同社区教育机构之间及不同区域社区教育之间实现有效对接,我国社区教育也存在着构建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国家教育资格框架,因此,在推进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构建过程中,需要把积极借鉴欧洲资格框架的设计理念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既要充分利用欧洲资格框架的科学合理之处,又要有效体现社区教育资格框架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模块化逻辑架构

  资格框架课程模型必须包括“内容、概念和技能”[10]。以社区教育发展起步较早、发展相对较快的上海社区教育为例。目前上海社区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6大系列、44大类、322门课程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面对这种不同层级的课程体系,如何确立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建设维度,应当成为建设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关键因素。借鉴欧洲资格框架的建设思路,结合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构建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时可以采用相对灵活的设计思路。也就是说,对于需要基础课程予以支撑的社区教育内容,可以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思路可以有效兼顾不同社区教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实现社区教育课程之间的合理融通。例如,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由于彼此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与支撑性等特点,这类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显得更为合适。对于不需要基础课程予以支撑的社区教育内容,则可以依据课程本身设定资格框架的逻辑起点。例如,尽管社区钢琴课程仅为一门专科性乐器课程,由于该课程依赖其他课程的技术支撑相对较少,因此社区钢琴课程就可以设计成独立的资格框架模块。

  (二)社区教育学习成果的适切性认定标准

  由于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关注对象更多是社区居民,尤以老年居民为主。因此,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设计应充分考量以老年学习者为主的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以及其对学习结果认定所秉持的态度与意愿。相对于欧洲资格框架的关注对象多为社会劳动者与从业人员来说,在充分考虑欧洲资格框架所提供的学习层次贯通的优势的同时,还会关注资格框架对其所融入教育体系的认同,以及学习结果有效对接给其社会生活,尤其是就业带来的便捷。而社区教育学员,尤其是老年学员,他们已经不再关注学习结果在社会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其社会适用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社区生活、晚年生活的认同与满足。因此,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构建并不在于是否会让每一位社区教育学员都向往社区教育资格证书。但是,框架本身却可以为每一位社区教育学员提供资格框架认定的可能性,对学习结果的认定自由依然保留在社区教育学员手中。当然,可以从诸如教学机构资格、教师资格、课程资格、社会影响资格等与社区教育学习成果密切相关的角度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且具有包容性的“整体资格”概念,为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包容性与适切性提供理论与实践空间。   (三)与相关教育体系的模糊性对接原则

  对于作为社区教育服务对象的社区学习者,尤其是老年学习者而言,他们对学习的持有态度及追求目标,远没有欧洲资格框架的服务对象那么强烈与执着。社区教育学员可能存在着对学习内容广度的要求,而对学习内容深度的要求一般较弱。相比提升学习的深度,他们更愿意接受学习的广度,并以此作为一种拓展生活空间的能量。因此,淡化社区教育学员对学习结果的认证与对接意识,是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构建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考量因素。相反,如果每一层级的社区教育学员都能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学习并完成所设定的等级要求,并且能够自如地完成相关实践操作,就可以认定该学员基本达到了这一层级的认证水平与能力。

  概言之,在缺乏国内完备的教育资格框架予以参考的背景下,在推进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构建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借鉴欧洲资格框架的整体设计思路,提升我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的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与教育特色,建设具有全局性、整体性与前瞻性的社区教育资格框架。这种资格框架的积极构建,不仅可以为社区教育学员提供一种资格认定与认证服务,提升他们对终身学习的积极融入与广泛参与,而且可以不断促进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既为我国国家教育资格框架的最终确立提供社区教育学习成果的资格标准,通过合理设置对接口实现我国各类教育资格的有效对接,又可以在资格框架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社区教育促进个体综合素养提升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体学习的差异性等特点,从而有效架构符合各类教育与学习特点及规律、真正意义上的我国教育资格框架,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合理的思维导流。

中国社区教育资格框架:欧洲资格框架的逻辑

论文搜索
关键字:框架 资格 欧洲 社区教育 中国 逻辑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