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及其当代启示论文

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及其当代启示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11

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及其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56-02

  一二?九运动是在20世纪上半叶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情况下发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摆脱困境,日本制定对华侵略扩张的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1932年3月1日,建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35年,日本又把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通过“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控制河北与察哈尔,随后进一步策动所谓“华北防共自治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扩张,为发动全面侵华做准备。

  一、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背景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态度是不同的。南京国民政府最初采取“攘外必先妥内”政策,宣称:“革命军当前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共’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1]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一方面助长日本侵略野心,另一方面加紧法西斯独裁统治,对中国共产党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残酷镇压爱国民主运动,这些都激起青年学生的愤怒。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即发表宣言反对日本侵略,实行“反蒋抗日”政策。1935年8月1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宣言提出:“无论各党派间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①北京等各地大中学校学生正是在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下,于1935年12月9日发动学生爱国运动,即一二?九运动,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愿,要求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二、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方式

  1.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公民基于共同的政治目的和利益结成持久性的集团组织的活动与过程。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简称“北平学联”),于1935年11月18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是公开领导一二?九运动的青年群众性结社组织。该组织干部与成员均由以北平为首的大中学校学生组成,女一中代表郭明秋任学联主席、清华大学代表姚依林任秘书长,镜湖中学代表杨承顺任总交通,东北大学代表邹鲁风任总纠察,燕京大学代表黄华任总交际,五人均为中国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北平学联在中共带领下,宣传抗日主张,承担请愿、示威游行的动员、准备和组织工作。随着一二?九运动在北京深入发展,天津、上海和浙江等全国各大中学校学生爱国热情高涨,公开成立学生联合会、自治会和救国会等学生团体,扩大抗日宣传,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日救亡运动。

  2.请愿

  请愿是学生向政府表达其政治诉求的首要参与方式。最先组织请愿的是北平学联。1935年12月3日,北平学联在女一中召开各校代表会议,通过了《联络北平市大中学校发起大规模请愿》议案[2],学生以请愿方式向南京国民政府表达反对内战、要求抗日救国的意愿。6日,北平十五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要求国民党政府讨伐殷汝耕,宣布对日本外交政策,动员全国对日抵抗。此时,有消息称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华北特殊化”要求,将于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平学联决定在这一天举行抗日救国请愿。7日,北平学联召开各校代表会议,议定请愿游行的集合时间、行动路线和口号等。9日,爱国青年学生高呼“打到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向新华门进发。学生代表进新华门与政府代表交涉,最终无果。于是,各校代表决定改请愿为示威游行。在北京学生爱国行动影响下,17日起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广州等地学生也组织参与请愿,响应北京学生抗日救国运动。

  3.示威游行

  学生以请愿的方式向政府表达其政治诉求遭拒后,开始展开示威游行。12月9日,当学生与政府代表交涉未果后,开始沿街示威游行。在示威游行过程中散发关于宣传抗日救国主张的传单,学生高喊口号,向群众宣讲抗日救国道理。围观群众不断加入队伍。后来在王府井大街南口,队伍遭到军警镇压。最后,因为有学生受伤、被捕,停止示威游行。12月16日,北京学生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此后,在全国各地大中学校学生纷纷掀起罢课和示威游行活动。

  三、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历史评价

  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二?九运动中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引导下宣传抗日主张,为全面抗战的社会动员奠定了基础。“一二?九运动,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一二?九推动了七七抗战,准备了七七抗战。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开展的思想,准备了开展的人心,准备了开展的干部。”[3]

  青年学生提出“打到日本帝国主义”“打到汉奸卖国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取消冀察政委会”“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等口号,揭露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卖国本质。北京、天津等地学生联合会在遭到政府强行解散后,组织华北宣传团,深入民间,宣传抗日救亡,激发中国人民各个阶层参加抗日救亡斗争的热情。全国各地大中学校学生自治组织致电北京学生,声援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在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下工人们积极举行集会、示威和募捐等活动来援助爱国青年学生。上海、北京文化界组成救国会发表公开宣言,反对文化专制,呼吁全国文化界工作者用各种方式激发大众斗争意识,建立正确理论指导。法国、美国、英国舆论抨击日本侵略暴行,赞扬中国学生爱国行为。旅美、旅德、旅法等海外华侨通电声援捐资捐物表达对爱国青年学生的支持。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是代表全国被压迫民众一致对外的先声,积极促成由工人、农民、学生、商人等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对当时青年学生的影响

  一二?九运动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投身抗日战争。青年学生在请愿游行之后,组织南下宣传团,扩大抗日救国宣传,不仅为动员广大民众参与抗日战争奠定基础,而且教育了广大青年学生。在宣传抗日过程中,爱国学生下工厂进农舍,与工人农民亲密接触,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亲身感受到劳苦大众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人民的反抗,促使青年学生坚定革命信念,走上投身革命救国的道路。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抗战社会动员的一支先锋。它是在平津学生联合会扩大宣传团的基础上成立,以抗日救国为主旨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该组织成员大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青团团员,积极参与培训干部,战区难民收容、战地救护、抗日宣传等各种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发扬一二?九运动的爱国精神。一些青年学生还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下进行秘密军事训练。甚至一些进步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战争,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一员。

  然而,由于青年学生社会经验和革命经验缺乏,又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因此在运动中学生政治参与不免表现出激进与不理性的局限性。这种不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突出表现为放弃学业、大规模长时间罢课。长期罢课不仅对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无益,而且荒废自己学业,更加扰乱学校教学秩序,使这次政治参与失去教授和舆论界同情,削弱了以抗日救亡为目的政治参与的群众基础。

  四、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1.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青年学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富热情、最具有政治敏锐性的群体。虽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动荡,政府更迭,不能够为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途径。然而,接受近代化教育的青年学生向往将中国建立成为民主、自由、独立的国家,凭借自身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发起一场又一场救亡强国的政治斗争。对比而言,在现代社会,我国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党要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政府的支持、学校的引导都很大程度上为青年学生参与到政治活动当中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当代青年,尤其是高校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不畏险阻的爱国精神,自觉提高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2.当代青年要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合法有序政治参与

  在一二?九运动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宣言,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中国共产党以各校校刊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对进步学生的形势教育,提高其思想认识。为纠正激进学生为爱国政治参与进行罢课的错误行为,中国共产党鲜明地提出“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为了救国的主张”,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读书和爱国之间的关系。历史事实证明,一二?九运动前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年学生政治参与逐渐趋于理性,避免给革命带来严重消极影响,在抗日救国的社会动员中发挥积极作用。现如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代青年学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及其当代启示

论文搜索
关键字:九运 中青 中青年 启示 当代 及其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