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论文

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20

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引言

  政治社会化概念最早诞生于西方国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学者开始了对儿童和青少年政治行为发展的直接研究,他们发现早期的政治学习对形成政治自我非常重要,童年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变迁密切相关。少先队组织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基地,它在运行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自发形成同辈群体,而同辈群体作为影响儿童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儿童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起着家庭、学校、大众媒体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鉴于同伴群体的种类、性质不同,潜移默化地对儿童政治社会化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此问题还未被真正重视。本文拟对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的内在特征及其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做初步探讨。

  二、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与儿童政治社会化

  (一)少先队组织中同伴群体及其内在特征

  所谓同伴群体,也称同辈群体,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一种非正式群体。

  同伴群体的特征是群体中的成员都感到自己是某个社会单元的一份子,他们共同遵守一套规范和准则,并会发展出等级性的社会角色结构和关系,这些结构和关系调控着他们的交往。同伴群体能满足成员的需要:一是可以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少年儿童在校期间,逐步独立于家庭,情感满足的范围也在扩大,如学校、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大众传播媒介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同伴群体,在群体中可以求得情感平衡;二是满足相互尊重的需要,同伴群体一般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基础之上的,因而使群体成员互相尊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弥补了其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部分缺陷;三是可以满足发展个人志趣的需要,同伴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为不能或暂时不能被社会认同的志趣的发展提供场所①。由此可知,同伴群体是一个满足需要、回复平衡、解除紧张的场所,是一个能够吸引个体的“场”,是需要满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对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并影响着少年儿童的社会化。

  在少先队组织中,年龄相仿的儿童是唯一的、完全的主人。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加强交流,并自发或者由成人安排组成各种团体、中队、小队、小组等。“少年儿童组织作为一种同辈群体和社会组织,能够对儿童的社会化,尤其是政治社会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②。通过少先队各种形式的活动,儿童感到自己是这一社会单元的一份子,共同遵守少先队的规范和准则。儿童通过少先队组织的集体活动,在同伴群体中学会了以集体为导向而非个人目标为导向的活动。

  (二)儿童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和方式

  戴维?伊斯顿于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政治倾向,形成体系依附,并发展为扩散性支持的过程。我国学者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从两个角度来阐释:一是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个体通过对所处社会的政治文化方式和过程的学习,从而接受和掌握该社会的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政治规范和政治技能,从而获得政治属性,成为政治人。二是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其政治文化通过适当的途径传播给社会成员,使得政治文化得以维持、代际传递和变迁,社会成员在此过程中获取政治认识、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

  儿童是社会中的非政治人,是潜在的政治人及政治上的主人。少年儿童作为一种易模仿、易受影响的特殊群体,政治社会化就是其形成政治心理的过程,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色彩为主③。在研究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伊斯顿和丹尼斯合作研究发现,儿童对政治人物和政府持有正面看法。他们提出了一个儿童政治社会化理论模式,将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在“政治化”阶段,儿童通过与他直接有接触的政治人物和政治角色的象征开始对政治领域感兴趣;在“拟人化”阶段,儿童通过几种权力形式开始接触政治制度;随后在“理想化”阶段,儿童会用理想的眼光去看待人格化的权力;最后进入“制度化”阶段,随着儿童的成长,逐渐认为政府的象征是各种机构④。道森和普鲁伊特更强调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间接的政治社会化,指出少年儿童通过在家庭、学校、俱乐部等场域与他人交往相处获得非政治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又可以传递给政治系统⑤。这种间接学习的结果是建立政治态度取向,这与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和国家的政治情感――不谋而合,最终形成国家认同。

  三、同伴群体如何影响儿童政治社会化

  在同辈群体中,儿童如何实现政治社会化?哈里斯认为,社会化是一种文化传递,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文化传递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同伴内文化交流。所有的同伴群体都积极地向新来者传授成为群体中成员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动机,而新来者也乐于接受,想要尽快融入其中。在群体内,儿童会模仿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态度等,力求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奉行多数成员认同的行为准则,儿童之间变得越来越来相似,这就是群体同化过程⑥。群体就在这种个人的群体同化行为中,促使个体采纳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准则来完成群体的社会化。如果某个成员出现与其他成员不一致的现象,他就会受到群体的处罚。为免于同伴压力,儿童不得不接受群体规则,并与其保持一致,这种同化过程会对儿童的个性有长期的影响。在同一群体中,儿童也强烈希望参与到群体之中,自觉主动地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同伴群体一旦形成,就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群体中学习社会文化,形成自己的群体文化⑦。同伴群体的作用就是传递和加强社会政治文化,促使个体学习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从而促进儿童在群体中的政治社会化。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政治文化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政治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同伴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也有其不成文的行为规范,成员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为免于受到群体的排斥,他们不得不接受并遵守这些规范。健康的规范会促使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同伴群体还是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可以促进儿童之间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的社会交往,并且印象也很深刻。在交往过程中,同伴本身就是一种强化物。除此之外,在同伴群体中,成员可以承担多种角色,这是不同于在家庭、学校固定的社会角色,而是多变的,可以是领导,可以是下属。这些角色体验使青少年较早地学会如何更好地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同时这些角色体验经历正与少先队的教育理念相符合。

  同伴群体在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同伴群体也会对儿童的政治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同伴群体没有系统、明确的规范要求,但有不成文的、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守的规范,与少先队组织会存在冲突,即正式的少先队期望和非正式的同伴期望之间的冲突。如他们过于热衷同伴群体开展的活动而对少先队的活动缺乏热情(这种情况更多出现于高年级的少年儿童中),从而影响到少先队的正常工作。同伴群体成员会在一起随意交流,对少先队组织宣传和鼓励的行为、活动随意评价,成为谣言的发源地和传播途径,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造成影响,与少先队对成员的要求背道而驰,影响儿童形成正确的政治情感。

  具体来讲,同伴群体成员本身家庭环境不同,构成成分复杂,缺乏整合一致性。如若具有不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群体人物占据核心地位,那么群体其他成员由于向心力和从众心理,从而竞相模仿,甚至会使错误观念、行为扩大化。对于儿童来说,同辈群体的存在起着参照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为获得同伴的赞赏和认可,儿童也往往会做出与社会要求相悖的言论行为。

  四、利用同伴群体内在特征,优化儿童政治社会化过程

  同伴群体作为一种带有自发性、自愿结合形成的社会单元,在少先队中必然存在,并有其自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少先队组织应利用好同伴群体积极影响、克服抵制其消极影响,更好促进儿童政治社会化。

  1.作为少先队组织的组织者,首先要重视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影响,在态度上要尊重和接纳同伴群体。因为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能够平等对话,出自内心的表达真实想法,没有约束,可以互相理解并找到归属感,而且在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情感共鸣使得儿童获得关于社会更广阔的认知视野。所以,少先队组织要鼓励支持儿童积极主动的开展必要的同伴群体的交流交往,干预不能过多,突出儿童自主性,帮助他们接受少先队传播的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在处理少先队组织与同伴群体的活动时,组织者要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利用儿童情感易受感染、好模仿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同伴群体中的核心人物会影响群体成员,与其他成员交往的过程中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成员之间会互相模仿。据此,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典型人物在群体中的参照和领导作用,加强对典型人物的培养,使儿童通过模仿学习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

  3.在活动设计上,开展党员与少先队、共青团员与少先队员等对接活动。根据哈里斯群体社会化理论,社会化是一种文化传递,而文化传递并不是传统观点的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完成。在儿童政治社会化发展过程中,儿童会对政治权威人物易做出正面看待、评价,赋予政治人物过多的道德的、情感的诉求。格林斯坦在1958年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政治情感的发展是先于政治认知的,他们把政治人物排名很高,在知道政党含义之前把自己归为某个党派,把政党的标签与某个权威人物联系起来,如总统和市长。他还发现,儿童倾向于把政治领导者描述为“帮助的”、“关心的”和“保护的”人。在儿童对党员和团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让党员和团员加入进少先队活动当中,采取群体对群体,对儿童政治社会化会起到正面影响作用。

  4.在活动开展方面,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儿童满足需要的机制,改变成员的需求方向,隔断同伴群体中的情感联系,使成员之间上升为集体,变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同时,注意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要充分调动同伴群体的积极性,使每个少先队员参与到活动当中,培养集体荣誉感。集体教育不容忽视,多创造符合孩子们发展阶段的集体活动,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在集体中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到的各种良好品质。活动开展前,充分了解儿童年龄特点和内心的需要,以此为根据来设计活动,并且活动的覆盖面要广,以满足儿童不同方面的需求。活动的进行要让孩子们交到朋友,学会珍惜友谊,获得归属感,使儿童与同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因为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最直接、最贴近孩子自身生活的,也是最能让孩子产生共鸣的。

  注解:

  ①高旭平.同伴群体的内在特征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98(1).

  ②吴小伟.少儿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以中国少年先锋队为例[J].少年儿童研究,2011(9).

  ③陆士桢,王剑英.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及价值追求[J].中国德育,2012(4).

  ④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6.

  ⑤R.Dawson & K.Prewitt.Political Socialization[M].Little Brown and Company.Boston,1969.

  ⑥郭培方.群体社会化理论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1998(5).

  ⑦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4).

少先队组织中的同伴群体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论文搜索
关键字:少先队 社会化 同伴 群体 政治 儿童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