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论文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5-30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3012307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指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公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人,手机上网规模达5.94亿人。“互联网+”被写入政府报告,而且中国网民规模庞大,手机用户普及率较高,这标志着中国将逐渐迎来“互联网+”时代。

  国务院在国发第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融合发展的理念。“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旅游产业融合指的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或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旅游新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4]。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旅游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3]。

  在“互联网+”时代,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从供给层面来看,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创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从需求层面来看,有利于满足旅游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的旅游产业融合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界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是在产业融合的视域下展开的。学界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较多,对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产业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较少。国外学界并没有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这是中国首创的词汇,带有中国特色[5]。国内学界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且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主要集中在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障碍、路径、模式、效应和动力等方面的研究上,而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性研究成果非常欠缺[6]。杨颖[7]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进行了有效的界定,在此基础上认为旅游的休闲性、闲暇的二重性和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徐虹和范清[8]指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障碍主要有制度障碍、能力障碍和需求障碍,要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深刻认识到存在的障碍并着力解决;麻学锋等[9]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四种,分别为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功能融合,而要探寻到某地最佳的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需要摸清市场、找准“融点”和善于创新;程晓丽和祝亚雯[10]具体分析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问题,认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模式有渗透型融合、延伸型融合和重组型融合;肖建勇和郑向敏[11]认为,旅游产业融合带来的效应主要有旅游产业边界的扩大、无边界企业的形成、垄断范式的确立和企业生存法则的改变;刘晓明[12]通过分析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有消费需求的提高、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的驱动力。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对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学者们的研究只是单纯的就旅游产业融合问题进行挖掘,却鲜有学者将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置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进行探讨,取得的研究成果已经难以指导新形势下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虽然有的学者认识到互联网技术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力[3],也有的学者具体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中的应用[13],但颇为遗憾的是都没有就“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二,以往的研究都只是注重研究旅游产业融合的单一领域(例如融合的概念、动力和路径等),并没有做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有个别学者系统地研究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路径与政策选择[14],但同样忽略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综上可知,学界尚没有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展开对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因而在新形势下需要系统地对“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只有把握新形势,才能更有效地融入“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加快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基于此,为了弥补学界研究的不足,本文拟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出发,全面系统地探讨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与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因此,就学界尚无从“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出发来系统研究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障碍与对策来看,本文的研究具有创新性。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在“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将会对人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1]。产业的发展应主动融入“互联网+”的时代,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而其前提是要对“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知和判断。只有把握“互联网+”的时代特征,才能由此出发,推动相关的产业与“互联网+”有效的对接与融合,最大化发挥互联网技术的扩散效应。   1.信息在线化

  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移动4G网络和Wi-Fi的普及。在“互联网+”的时代,消费者尤其是手机用户能够通过连接网络,更加及时便捷地获取大量的信息,并能随时分享海量的信息;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迫于环境的改变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会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应用“互联网+”思维,主动建设相关门户网站,发展无线业务,降低与潜在消费者的对接成本,随时随地为潜在消费者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的在线化。

  2.消费精众化

  在大众消费时代,消费者典型的特征是从众心理比较普遍,市场格局呈现大一统的局面,商品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小众化,而且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体验要求更高,消费者的消费呈现出精众化的特征,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成为消费需求迈向精众化的巨大推动力,消费者在产品消费过程中的参与性更强。众所周知,在传统经济的条件下,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市场不可能无限地细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时空对消费需求的限制,只要消费者的需求达到一定规模,几乎任何产品都可以提供,从而能够满足了各类消费者精众化的消费需求。

  3.渠道扁平化

  在传统经济中,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距离,双方完成一次交易会涉及很多中间商,交易成本很高,有时甚至难以交易。可见,传统的渠道具有成本高昂、信息不对称等特征。互联网最大的便利性在于去中介化,使获得信息的成本降低,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从中受益。这表明,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网络基础设施,生产者能够更好地贴近消费者,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消费者能够更加便利地寻找到满意的产品,满足个人的需求。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时代带来产品渠道的扁平化特征,会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经济的模式。

  4.管理数字化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开启了管理数字化的时代。管理数字化具有传统管理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管理数字化,稀缺资源将会得到充分地优化和利用;另一方面,数字化管理通过记录顾客消费产品时留下的痕迹,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对消费需求、购买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做出准确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形态更加多样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为其定制产品。管理的数字化能够真正实现“顾客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下探讨旅游产业融合的机制,应厘清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旅游产业融合为何会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得以发生,以及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1.融合的前提条件:旅游产业高度的产业关联性

  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等特征,与许多产业相互关联,这就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游离或独立于其他产业自行发展[15]。因此,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旅游产业融合的现象。然而,在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时,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广泛安装,旅游产业融合的范围会受到时空限制,此时产业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得到了广泛安装,旅游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才得以发生,此时旅游产业融合则更多地表现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有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与110个产业和行业相互关联,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与其他产业发生不同的融合现象,这是由旅游产业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所决定的[10]。

  2.融合的根本动力:满足旅游者精众化的需求

  从本质上来说,旅游产业是一种消费导向型产业,旅游产业融合要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因此,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变化[14]。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三十多年快速持续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部分旅游消费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大众化消费者,也不再简单地追求单一乏味的旅游体验,而是在过去的旅游中积累了丰富的旅游经验的精众化旅游消费者,其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面对游客消费行为的改变,旅游产业链中的企业会主动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掌握、分析和预测游客的消费需求,以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和集聚产业群,生产出不同形态的融合型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精众化消费需求。可见,旅游消费需求的改变,是驱动旅游企业主动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只有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旅游企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融合的直接动力: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为深远的影响是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的加快。技术创新是产业融合的驱动力,其会打破原有产业之间的界限,使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而产业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会产生新兴产业,创造出新的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创新有目共睹,这不仅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生产出更多的融合型旅游产品提供了保障。

  当前“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正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着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生产出形态多样的、能够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的融合型旅游产品。同时,“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也为不同旅游企业,尤其是线上与线下的旅游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可能,由此催生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互联网+”的旅游新业态。

  4.融合的内部驱动力: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互联网+”的时代,旅游消费者具有精众化的特征,旅游市场也更加成熟,竞争更加激烈化[14]。面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旅游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抢占市场份额,做出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开发出各种不同形态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服务旅游者,不断满足不同精众化特征游客的旅游需求;在市场经济时代,旅游消费者的自主权增强,旅游消费者需求改变会引起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这必然会驱动旅游企业改变其经营战略、产品结构和商业模式。而“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又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旅游企业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不仅有了改变的动机,也有了改变的可能。因此,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最优化选择。   四、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障碍

  产业融合的前提是不同产业间的关系从传统的线性关系逐渐演变成非线性关系,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8]。客观地说,旅游产业融合已经完全具备了产业融合发生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实践的过程中,旅游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并未达到学界或业界所期待的水平,这表明仅仅符合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只是发生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旅游经济的运行中一定还存在着不少制约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认清制约旅游产业融合的因素,有助于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打破这些障碍。基于对“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的分析,本文将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归纳为旅游信息化水平不高、旅游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制约、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复合型旅游人才匮乏等四个方面。

  1.旅游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在线化是“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于旅游产业来说,信息在线化能否实现依赖于旅游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旅游信息化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到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既是影响旅游产品能否给游客带来独特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影响到旅游产业之间能否实现有效融合。旅游产业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旅游信息化的过程,反之,旅游信息化程度会影响到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度。

  中国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大致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慢到快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旅游信息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旅游产业实践的发展水平,且旅游信息化水平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均不利于旅游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的融合。总体而言,中国旅游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共享性较差、技术应用整体水平不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和全民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等[16]。由此可见,中国旅游信息化水平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产业融合得以发生的障碍因素。

  2.旅游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制约

  “互联网+”时代得益于便利的网络,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虽然智能手机能够实时记录下游客的个人隐私信息和消费信息,形成大数据,从而为在线旅行服务商提供在线化信息,但旅游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亦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对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各种旅游APP软件终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旅游者通过互联网在线购买旅游产品会留下消费痕迹。在线旅行服务商自主使用游客消费时留下来的痕迹,容易造成游客个人重要信息的泄露。当旅游消费者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下个人隐私泄露的隐患,就会从内心抵制使用各种旅游APP软件终端,造成在线旅行服务商面临失去用户的风险。对在线旅行服务商而言,用户是它们最为宝贵的资源,更是其利润的来源。

  当旅游消费者因担心个人隐私泄露而采取抵制措施,例如放弃使用较为便利的在线旅行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而选择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时,其必然不利于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产业的广泛应用,并限制旅游产业的跨界融合。在“互联网+”时代,时刻存在着旅游消费者个人隐私安全泄露的隐患,这也是抑制旅游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3.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互联网+”时代下的渠道扁平化和消费精众化的特征,客观上要求相关的组织结构形成有利于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制度安排,以最快的速度应对消费者需求的改变,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健全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健全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应该能够快速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不仅要捕捉到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还要能依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适时的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调整组织结构,以便为旅游企业创造和引领旅游消费需求提供制度保障,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便捷和舒心的管理服务,节省游客的交易成本。

  然而,目前中国的旅游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其特点是条块分割与行业壁垒并存,各产业和行业出于各自的管理目标和利益需要形成了各自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产业政策管制、产业管理管制和垄断市场结构[8]。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旅游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不强、旅游业综合发展机制薄弱、旅游要素市场发育不良,这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导致旅游企业难以快速对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无法与其他产业之间进行跨界融合。因此,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是阻碍旅游产业融合的制度因素。

  4.复合型旅游人才匮乏

  “互联网+”是一个新生事物,真正懂得“互联网+”的理念内涵的人才比较少,既懂“互联网+”又懂旅游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则更加匮乏。此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即是在线旅游服务商提供的融合型旅游产品难以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个性化、多样化和智能化的旅游产品,或生产出的融合型旅游产品只是“换汤不换药”,没有特色,满足不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旅游行业因收入较低,职业归属感不强,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旅游业。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大范围融合需要理念先进、视野开阔、经验丰富和协调能力强等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旅游人才,而复合型旅游人才的严重缺乏,将成为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的阻碍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起初政府对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大力支持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但是,中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依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高层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不足、旅游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和旅游人才发展环境不佳[17]。这些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仅旅游业的吸引力远远不够,而且旅游人才也缺乏成长为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制度激励,大量优秀的旅游人才从旅游行业流出,不得不转投其他行业。由此可知,应该要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缺乏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五、促进旅游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产业融合是一种生产力,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将旅游业培育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抓手。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应在更大范围内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融合,提升旅游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开发出更有特色、更有品质、更能满足游客需求的融合型旅游产品。针对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障碍,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在线化特征,决定了旅游信息化水平会影响到旅游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旅游产业融合是否成功,在于旅游企业生产出来的融合型旅游产品能否满足旅游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互联网+”时代,旅游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能否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依赖于融合型旅游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有没有实现信息的在线化。因而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促进旅游信息化的发展,从根源上解决旅游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打破限制旅游产业进一步融合的技术障碍,实现旅游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在线化、数据化和满足精众化旅游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对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其一,引导全民增强旅游信息意识。仅靠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推动,而没有游客的广泛参与,无法真正实现旅游信息化。只有全民参与到旅游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来,才能成为推进旅游信息化的动力,也才能解决旅游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其二,政府应该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政府不仅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要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对在旅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和旅游企业给予奖励。其三,积极推进金旅工程。金旅工程是中国当前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涵盖内部办公网、管理业务网、公共商务网和公共数据库。为了确保金旅工程的有效实施,应加强对金旅工程的组织与领导,统一规划,相互协调,稳步推进。其四,培养旅游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在旅游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技术只是支撑,旅游信息化最终的实现还要依赖专业的旅游信息化技术人才。没有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旅游的人才,旅游信息化是无法实现的。

  2.加强网络立法,保障旅游消费者的隐私安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技术的应用更加成熟,这为在线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机遇中蕴藏着巨大的挑战,即旅游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安全泄露的隐患。要解决这个难题,鼓励旅游消费者使用在线旅行服务商提供的产品,迫切需要加强网络立法,保障旅游消费者的隐私安全。

  对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其一,制定出台针对网络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中国网络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基本立法,且立法存有不少漏洞,尤其是对个人信息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就旅游行业而言,中国虽然已于2013年4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但该法只是明确了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并没有涉及旅游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使用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快出台保障旅游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重点对旅游消费者使用网络而生成的信息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有效的界定,明确在线旅游服务商对保护旅游消费者个人信息应该负有的职责,并对在线旅游服务商能够使用哪些与旅游消费者个人信息相关的数据进行明确的规定。其二,构建完备的旅游行业自律体系。一般而言,法律法规本身具有滞后性,因此,构建完备的行业自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将行业自律体系作为法律法规的重要补充。构建完备的旅游行业自律体系,要以保障旅游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安全为核心,尤其需要旅游企业之间广泛参与,相互监督,推动建立保障旅游者个人信息安全的奖惩机制。其三,提高旅游消费者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大力推动的网络安全教育,促使旅游者树立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主动采取措施加强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可从根源上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例如,旅游者在使用网络时,不应盲目下载一些来历不明的软件,以防个人信息的泄露。

  3.深化改革,打破旅游管理体制障碍

  中国是由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国家,由于长期缺乏市场经济的管理经验,政府对产业的政策采取逐渐改革、逐步放开的方针是必要的,对关系到民生与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进行恰当管制也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对某些产业长期的管制会形成固有的利益集团,从而限制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产业的管制,不利于社会资本的进入,同时会限制市场竞争,破坏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对旅游行业的管理过程中,虽然改革力度相对其他行业力度较大,但是因为中国特有的产业管制政策,在旅游管理体制上也有所表现,导致中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僵化,不利于旅游产业融合。在“互联网+”时代,旅游企业能否快速对市场需求做出适应性变化十分重要。因此,深化旅游业改革,打破旅游管理体制障碍,建立政府主导、权责统一、高效有力的旅游管理体制显得尤为迫切。

  对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其一,深化旅游综合改革。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充实力量,发挥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筹协调职能,推进旅游发展委员会形成与住建、水利、农业、海洋渔业、林业等部门合建资源整合机制;与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土、财政等部门合建政策扶持机制;与公安、交运、环保、民航、铁路等部门合建环境保障机制;与工商、质监等部门合建联合执法机制。其二,强化旅游发展创新机制。紧紧跟踪“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实施旅游创新工程,以创新的理念引领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按照市场的需求培育创新型人才,大力支持创新型旅游企业的发展;建立完善旅游创新激励机制,对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或企业给予奖励;重点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围绕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理念,重点开发有文化、有内涵和有特色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其三,探索建立不同管理部门的利益分配机制。旅游管理体制的障碍,归根结底就是不同部门的利益诉求点不同。建立各个管理部门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有效增强旅游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联动性,有效地对市场做出最为便捷的反应。

  4.发展旅游教育,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

  “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融合正在向更大范围内推进,例如邮轮旅游、房车营地、低空飞行和健康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大力发展旅游教育并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是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   对此,可采取的措施有:其一,加大引进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人才。应根据目前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人才需求的现状,引进当前中国比较紧缺的高层次复合型旅游人才,为其出台相关的政策待遇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其二,落实人才兴旅战略,打破制约复合型旅游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要为复合型旅游人才的成长提供制度激励,增强旅游行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建立与产业融合相适应的复合型旅游人才工作体制。其三,大力发展旅游教育,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18]。建议加强旅游教育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的对接和沟通,培养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建议加强旅游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增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旅游产业融合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应用型旅游教育培养体系,形成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旅游产业 融合 互联网 产业 互联 时代
最新旅游管理论文
数字媒体时代辽宁老字号企业品牌运营策略研
陶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要素分析
后疫情时期文旅产业发展策略——以黑河市为
河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研
北京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测度与评
浅析“四色文化”背景下江西省旅游商品开发
浅谈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
浅谈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
浅谈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
浅谈互联网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
热门旅游管理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深度发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旅行社业削价竞争的思考
我国导游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对旅游市场营销的探讨
旅游资源的市场策略探析
试论江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论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