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6-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党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基于现实发展需求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指示。马克思主义伴随着几大领导核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内容,并且作用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开展改革建设实践活动,发挥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在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体方向性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随着历史不断的推进和发展,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探索和深化中,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越来越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是一切实践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掌握着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方向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深刻的理论积淀,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延伸的重要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指导我国的改革建设实践,保持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现实地位和主体方向性的引导。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内在动力支撑

  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理论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力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影响力的扩大能够提升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感知力,对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将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向前迈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着理论创新和探索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延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体现了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展现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融合的探索道路。在继承和创新、深化改革和实践拓展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才得以有渊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主体行为表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推动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都是需要实践主体进行行为把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理论内容才能够得以较为深远的发展和践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更是人民群众话语权的表达,以最为一般的规律性认识和方法论指导指引着大众的行为规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得以实现必须要重视对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发挥,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一切科学的理论成果,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最终也是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因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实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力量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实践对策

  (一)创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合理的现实语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首先要建构合理的现实语境,以符合大众思思维方式、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符合大众理解能力的理论内容进行呈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解读,经典论述的阐述需要结合具体的实践,让人们能够深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体系中进行思考。在全社会营造和谐的理论学习氛围,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中的重要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现实语境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尤其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功能性,以中国特有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的改革和建设实践,有效的保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最大功效发挥,提升大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决心和信心。

  (二)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教育科研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要体现学理性、逻辑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应该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重新解读,深化和创新理论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内容,让更多人去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教育科研实践能够让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受众群体承担起理论传播的主要任务,通过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渗透践行,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必须要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始终,保持总体的方向性不变,保持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和延伸,通过教育科研手段的不断丰富,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实现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推动性作用。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多媒体传播渠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依托于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尤其是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模式。首先必须要重视和发展官方媒体平台的作用,利用主流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到更多人能够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陈国,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大众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发挥网络舆情的管理,实现对社会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其次要利用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微博、微信、贴吧这些大众所广泛使用的媒体传播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渗透于各个领域中,以具有时代性的阐述、快捷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传播影响力发挥科学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在信息技术时代,价值的多元化发展让人们接触到更多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引导更能够保持共产主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性。最后,利用互联网+模式,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传承赋予新的特点和内容,让更多人去主动接受、理解和学习,从而积极的传承和推广马克思主义。

  综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无论是对于社会文明的推动、还是对社会历史的传承,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必然会呈现出越来越符合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发挥着更为深远的时代影响力。

  (作者单位:天津港党校)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众 马克思主义 马克 中国 逻辑 时代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