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7-1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

  一、前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面向非国际贸易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措施、贸易实务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分析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操作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趋紧密,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模式迅速展开,市场对经济管理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掌握一定外贸知识成为经管类本科生的必备能力。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知识讲解,应用研讨式、案例分析等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师生互动,但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欠佳的问题。而现阶段该课程的授课对象绝大部分是95后,相比往些年的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自我认同感很强,不在乎别人看法,只对自己负责。对于学习,兴趣是唯一的驱动要素,想学就听一下,不想学就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干脆逃课,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人员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此外,基于课时限制的原因,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授课课时限制严格不足以满足教学要求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且一般都是专业必修课,也有部分专业开设成专业选修课。以我校为例,面向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是专业必修课,课时量设置为40学时;金融学、经济学开设的是专业选修课,课时为32学时。而国际贸易与理论课程的内容较多,即使是40学时的课时量,也难以满足授课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需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并且课堂内也不能大量使用比较耗时的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该课程的实务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师是否有实践经验对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现在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没有过国际贸易操作的实战经验,因而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时显得很空洞,案例教学也只能选用来自于教材或者参考书籍的现成案例,而这些案例中有些比较陈旧,有的明显脱离了显示背景,质量普遍不高,因此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点的解释力度也不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实践性培养环节缺失影响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基于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操作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而在专业培养方案安排中,由于学分或其他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设置相对应的实践课时,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生都限于书本而没有落到实际应用中去,教学就像纸上谈兵。以本校开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除了工商管理专业针对该课程设置了10学时的上机实践操作外,其他专业均没有设置实践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提升,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方式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

  以上这些问题,均会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建议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慕课正在突破时空与规模的限制,实现着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慕课的兴起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应结合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借鉴慕课平台和教学技术,以精品化的微课程为教学单元,设计完善的融合慕课的教师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学习两个层面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工作量,而在课堂上则更多采用案例分析、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互动较强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变相扩大教学课时,解决了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内容讲解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安排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且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案例尽量是实际发生过的真实案例。真实的案例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的,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很多教材上的案例为了举例而创造的案例,有明显的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案例,通过多渠道收集真实案例,如保险实务的案例,可以去保险公司找相应的人员进行咨询、沟通,以获得支持。

  第二,案例必须能紧密联系主题,最好能做到贯穿多个教学内容。一个案例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学生会觉得课程更系统更有条理,也减少了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此外,贯穿全教学内容的案例也能全面的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也能通过学生回答情况掌握学生的分析、知识应用、表达等能力,能使教师在今后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当学生对案例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并在课堂上公开陈述自己观点时,如果获得老师的肯定,学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自信心会得到极大增强,以后课堂发言会更加积极踊跃。在案例分析中,教师也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态,督促和引导学生参与,尤其对于不常发言的同学,可以点名回答,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3.鼓励教师外出参与实践,增强教学的实践经验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面对一些贸易实务的问题时自己也觉得无可奈何,因此,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想办法丰富自己的的实践经历,增加对外贸的亲身感受,了解贸易的实际操作中常遇见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课堂更生动有趣。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素质:第一,教师可以利用各方面资源,建立与外贸企业的长期联系,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见习,或者在其某个具体岗位上进行短期实践,甚至争取支持长期挂职锻炼;第二,可以邀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从业人员任兼职教师,定期来学校给教师或学生做专题讲座,也可以邀请他们参与课堂教学,安排部分内容给兼职教师教学。第三,与货代公司、保险公司等专业性业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派教师去这些机构咨询、走访,以增强对这些业务的亲身体验并收集案例材料

  4.开展课堂模拟实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务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解决部分专业没有开设实验课程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开展模拟实习法,可以将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情景模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设计一套完整的涵盖全部教学知识点的系列模拟实习流程,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的角色,开展价格核算、商务谈判、合同签订、报关等实际操作流程,让学生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同时通过实际运用加强对国际贸易术语、价格构成、价格核算等知识内容的理解,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方法 实务 国际贸易 理论 课程 方法
最新国际贸易论文
浅谈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传媒产业价值链的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试论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试论自由贸易协定中的环境义务及其应对
浅谈中国加入RCEP对辽宁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试论我国苹果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研究
浅谈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经验及对黑龙江
浅谈我国国际贸易类公司业务流程模式再造研
热门国际贸易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
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浅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
国际贸易政策保护性研究及中国的对策
贸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的
也谈国际贸易中的恶意绿色壁垒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B)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