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商业信贷货币金融统计处理的依据论文

商业信贷货币金融统计处理的依据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7-30

商业信贷货币金融统计处理的依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6.092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不断促进着现代金融的迅猛发展,从拓展社会融资渠道、加速资源的跨期跨时空分配的角度上说,这一发展大有裨益。然而20世纪以来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加上随之引发的经济危机也在提醒着人们,原先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正在受到这一强劲发展势头的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指导成员国公布各自的经济与金融数据。基于日益迫切的对宏观审慎金融与货币统计框架的需求,由基金组织统计部编写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简称《手册》)于2000年正式出版。《手册》旨在提供一套基础而完整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框架,通过一致性的要求加大成员国所公布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增强国际社会对全球金融稳定的实时监控能力。

  1.2 问题引出

  商业信贷,或者说贸易信贷交易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于宏观审慎的货币金融统计视角的要求,必须将这一种交易类型的三大关键――金融资产、主体和客体,予以识别。并基于此,明确其属于哪一金融资产大类。

  另外,由于商业信贷与一般贷款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且《手册》要求不能将商业信贷归入贷款项下,还应通过基于理论上和相关事实的分析具体的将两者予以区别。

  2 商业信贷的具体分析

  2.1 商业信贷的内涵即定义分析

  《手册》第六章在介绍信贷总量统计时对信贷做出了如下表述:信贷创造涉及一家机构单位和另一家单位提供资源。因而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理解“信贷”二字的含义。此处的主要问题在于为定语“商业”二字做出合理的解释。

  究其本质,商业就是指一种主要通过商品的低买高卖赚价差的经济活动。因而结合对两个词语的综合理解,可以将商业信贷定义为为广泛的商品低买高卖行为提供经济资源融通的经济活动。可见,商业信贷的产生本质源于商品交易中资金与商品在时空上的分离。

  2.2 商业信贷的主体识别

  国家为了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已建成一个专业化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已有大量属于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商业银行、信用社等分行注册为资金提供方,并伴有属于其他金融媒介的金融租赁公司、属于金融辅助机构的信托公司。这就需要对这些涉及的公司部门予以逐一识别。

  依据网易财经提供的数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作为国内乃至世界大型商业银行,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应收/应付账款项下却都没有对应的数据。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司的相关数据表明,不仅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没有任何有关应收/应付账款的记录,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也不存在相关记录。基于《手册》的阐述,商业信贷被明确列名应属于应收/应付账款这一金融资产,上述的实际数据否定了存款性金融机构参与商业信贷的可能性。

  学界一般认为,应当将货币视为金融性公司的主营产品。众所周知,没有任何价值的法定货币与实际产品存在巨大差异。因此,金融性公司为工商企业提供的信贷不应纳入商业信贷的范畴。这样的处理不仅排除了存款性公司参与商业信贷的可能,同时也排除了其他金融性公司参与商业信贷的可能。

  同样,在现代社会中,广义政府的产品被一般归类为“公共服务和物品”。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一般都会以免费或者低于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形式为社会提供,很难归类为一般意义上的实际商品,从而难以将政府为企业提供信贷的行为视为商业行为。

  最后,依据《手册》的阐述,住户部门也可以从事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且住户部门中的准公司被归类非金融性公司部门,未组成公司的住户部门企业则继续算入住户部门。但这部分未归类为非金融性公司部门的企业一般生产规模小、资质低,难以凭借自身的信用获取正规的商业信贷,而应将其归类为使用个人信用或消费信用的范畴,因而可以从商业信贷的讨论中予以摘除。同样,社会中的非营利机构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在此处不予过多的关注,无需对上述的处理做更多的调整。

  综上所述,应视非金融工商企业为商业信贷最主要的参与者。

  2.3 商业信贷的客体识别

  依照《手册》的内容,商业信贷明确属于应收/应付账款项下。因而,具体商业信贷的客体识别过程,就是从常见的应收/应付款项中找出一些带有明显商业信贷特色的部分。赊销作为企业为其产品或服务的买方提供商业信贷,即在争夺市场时,提前向买家提供货物而不要求立刻支付的行为将显著地提升该厂家的市场竞争力。

  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企业为预期生产而预定原材料的情形。为了预先锁定供货源,企业很可能预先向其支付购买材料的款项而在未来渐进地收到预定的材料。在这里,同样相当于企业向对方提供了一笔信贷。

  3 商业信贷与贷款的比较分析

  3.1 定义对比

  首先,依照《手册》在第五章中的论述,贷款的存续是需要基于不可流通的文件作为证据的。这意味着,虽然与之相似的存款已经可以通过大额存单形式进行转让,贷款这种金融资产却具有极低的流动性。

  其次,对于商业信贷而言,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的平台将自身持有的应收款项转让给其他机构单位并从接收方那里得到其需要的资金。在金融资产的划分过程中,流动性的相对强弱经常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类依据。因而,从流动性的角度可以将二者区分开来。

  在贷款的定义中,《手册》指出贷款是以资金作为客体的存在形式,并不包含其他诸如原材料、半成品等的实际商品。在这一点上,商业信贷作为信贷总量的一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企业间提供的一切“资源”。

  3.2 主体对比

  在通过分析排除了金融性公司和政府部门之后,商业信贷经过我们的分析也回归了其最质朴的意义,即生产企业间为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加快商品流通而相互提供的一种信贷方式。

  而贷款作为各机构单位筹集资金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广泛发生于各类单位之间。居民会由自身突发大笔资金需求向其他存款性公司申请贷款。各种企业在面对大笔投资时,或者单纯为了弥补短期的流动性也会向存款性公司申请贷款。同样,政府部门也会因提供垫款或基础建设投资背上巨额债务。其他金融性公司诸如属于其他金融媒介的金融租赁公司同样可以为工商企业提供贷款,具体的形式有金融租赁等。

  由此可见,商业信贷的主体只是贷款主体的一个部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3.3 客体对比

  商业信贷这种信贷形式发生于商品交易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时,其客体属于应收/应付款项的客体形式。其具体的形式可以分为赊销预付等。

  贷款这一金融债权体现了债权人在一定时期内对自身利用这部分资金获取利润的权利让渡,债务人必须通过支付既定的利息来弥补债权人的损失。但是对于提供商业信贷的债权人来说,为了达到加快资金周转、缩短回收周期进而减少回收成本的目的,又经常在实务中向债务人提供优惠政策。

  因而,从区分客体的角度,也并不能将两者合二为一。

  4 结 论

  日益活跃的商业信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也引发了货币金融统计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浅显的演绎推理和事实数据的分析,明确了对商业信贷的定义,并对商业信贷的主体与客体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将商业信贷的三个要素与一般贷款的三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为《手册》将商业信贷与贷款项的区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商业信贷货币金融统计处理的依据

论文搜索
关键字:信贷 货币 依据 统计 处理 金融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