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8-01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2)-0004-07

  一、金融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金融系统在支持经济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并不断加强微调预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创新和发展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补充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创设并运用了包括抵押补充贷款(PSL)、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一系列流动性管理工具。

  二是稳健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中国人民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审慎管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增加流动性供给,2015年5次降息和5次降准,降低了社会融资成本,同时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稳步增长。与此同时,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调控作用。改进合意贷款管理,适当调整政策参数。3次实施定向降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重大工程水利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支持;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抵押补充贷款在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作用。2015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9.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狭义货币(M1)余额40.10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2万亿元,同比增长4.9%。2015年全年净投放现金2957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1.72万亿元,同比多增1.81万亿元。2015年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为1.4%;全年GDP67.67万亿元,平均增速6.9%,与预期增长目标基本一致。

  三是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立了更为全面、更有弹性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好地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保持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核心关注的基础上,将单一指标拓展为七个方面的十多项指标,兼顾量和价、兼顾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由事前引导转为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对远期售汇征收风险准备金,扩大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金融机构存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

  (二)金融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2015年金融系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要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发展。2015年10月23日,央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2015年5月1 日《存款保险条例》施行以来,按照国务院工作部署和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扎实做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各项工作。全国3000多家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办理了投保手续,2015年5月至12月的保费已归集完毕。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对完善金融安全网、加强存款人保护、推动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与贸易投资便利化取得新成效;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2015年8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优化做市商报价,有利于提高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扩大市场汇率的实际运行空间,更好地发挥汇率对外汇供求的调节作用。2015年12月1日,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件大事,SDR货币篮子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5种货币。2015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12.1万亿元,同比增长22%。

  国务院于2014年12月批复同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于2015年3月批复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2015年7月,国家外汇储备分别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注资480 亿美元、450 亿美元,顺利完成改革方案要求的资本金补充工作。4月,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深化改革范围扩大至全国,进一步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交通银行深化改革方案于6月获得国务院批准。改革方案从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深化内部改革并加强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若干改革举措。12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功引入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瑞士银行、摩根大通等境内外战略投资者,股权多元化工作进展顺利。8月,国务院批准同意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改制方案,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进一步推进。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行业从此进入有法可依、规范发展的新阶段。2015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12月11日,人民银行等部委发布《浙江省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和《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同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二是银行业较快发展。2015年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不平静、不平凡的一年,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存款利率上限放宽、存贷比监管取消等多重因素叠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稳步增长。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资产总额为194.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98.1万亿元人民币。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信托业资产规模迈入15万亿时代。全国39家金融租赁公司的资产规模逐步扩大,金融租赁行业总资产近1.5万亿元。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有效地提升了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通过持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推动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有序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证券、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我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服务实现了全覆盖。2015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利润2233亿元;截至2015年末,不良贷款比例为4.3%,资本充足率为11.6%;涉农贷款余额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7.8万亿元和3.7万亿元,比上年末分别增长9.8%和8.8%。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299 家,农村商业银行859 家,农村合作银行71家。截至2015年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10家,贷款余额9412亿元。金融机构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积极探索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运用微小贷款管理技术,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覆盖范围,涌现了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涉农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等在全国范围内较有影响的创新产品。农业保险已由试点初期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到全国。人民银行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接入方式,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加入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通过组织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广大金融空白乡镇的农村居民提供家门口式基础金融服务。按照“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共同发展”的思路,人民银行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共同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小微企业和农户信息征集体系,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完善信息共享与应用,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是保险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5年,保险业在保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显。相继启动万能型和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改革,人身险费率改革基本完成。稳步开展商业车险费率改革,试点范围由黑龙江、山东等6个地区扩至18个地区。继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提高投资蓝筹股票比例,拓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范围,规范资产支持计划业务和保险资金设立私募基金的有关事项。拓宽保险公司资本补充渠道,允许其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保险交易所,为保险业提供市场化的交易平台。强化偿付能力监管,发布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监管规则,并进入实施过渡期。2015年末,保险业总资产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1.7%。2015年,全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43万亿元,同比增长20.02%;保险业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共计8647.66亿元,同比增长19.84%;保险业整体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增长接近73%。

  四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2005年,中国网民数量111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只有8.5%;到2015年10月,中国网民已达6.68亿人,比整个欧盟的人口还多。科技及互联网技术日趋强大,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垂直搜索引擎是公认的互联网金融四大技术支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普及,通过互联网渠道和电子化手段开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众筹融资、网络销售金融产品、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态也在快速涌现,部分互联网金融组织还在支持“三农”领域开展了有益探索。截至2015年末,全国网贷行业运营平台2595家,比上年底多了1020家,全年网贷成交量高达9823亿元。

  五是金融市场稳步发展。我国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券商柜台交易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股权市场。已设立3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共有挂牌股份公司3375家。截至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企业5129家,交易家数2296家。证券期货市场程序化交易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程序化交易建立了申报核查、接入管理、指令审核、收费管理等监管制度。2015年11月6日,证监会决定恢复新股发行,并同步提出了取消新股申购预缴款制度、简化发行审核条件、突出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建立包括摊薄即期回报补偿和先行赔付的投资者保护机制等完善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措施。《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发布,进一步完善了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范围、期限及比例等监管要求,对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管理做出了系统性制度安排,对货币市场基金的互联网销售活动与披露提出了针对性要求。我国证券业创新业务对行业业绩的支撑作用逐步凸显。截至2015年末,全行业12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到6.42万亿元,净资产1.45万亿元,具有公募牌照的资产管理机构112家,公募基金管理规模8.4万亿元,同比增长85%;150家期货公司总资产932.21亿元(不客户权益),同比增长30%;已登记私募基金基金管理机构2.5万家,基金认缴规模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

  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进货币市场基础建设,增加市场主体和丰富产品体系,促进市场加快发展。积极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进一步丰富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群体。截至2015年末,已有5家私募基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取消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审批事项,明确依法发行的各类债券发行完成后即可直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并强化了信息披露、加强投资者保护等要求。允许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境外参加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交易,并为其提供了新的人民币资产流动性管理工具。截至2015年末,已有106家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境外参加银行可参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允许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主权财富基金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市场开展债券现券、债券回购、债券借贷、利率互换等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的交易,提高其投资银行间市场的效率。截止到2015年末,共有50家上述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市场。2015年累计发行各类债券22.9万亿元,同比增长108.3%。年末国内各类债券余额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8.1%。2015年,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累计成交457.8万亿元,日均成交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8%;同业拆借累计成交64.2万亿元,日均成交2579亿元,同比增长71.2%;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86.7万亿元,日均成交3483亿元,同比增长115.8%。交易所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28.2万亿元,同比增长41.3%。2015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3%;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5.4%。2015年,金融机构累计贴现102.1万亿元,同比增长68.2%;期末贴现余额4.6万亿元,同比增长56.9%。   我国外汇市场稳步健康发展。截至2015年末,共有即期市场会员518家,远期、外汇掉期、货币掉期和期权市场会员分别为123家、123家、99家和61家,即期市场做市商30家,远掉期市场做市商27家。推出以双边授信为基础、自动匹配的标准化外汇掉期交易产品。推出银行间外汇市场代理清算服务,降低参与机构交易成本。优化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扩大全国性和做市商银行头寸上下限,满足银行管理汇率风险和外汇市场流动性的需要。2015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4.9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8.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6.0%;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372亿美元,同比减少29.7%。全年“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202亿美元,同比增长98.4%。

  我国黄金市场较快发展,国际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黄金询价期权业务,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产品体系;开展有价资产充抵保证金业务,提高市场效率,降低投资者成本;银行间黄金询价市场做市商制度稳步推进,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2015年,国际黄金价格年末收于1062.25美元/盎司,较上年末下跌11.4%。国内金价跌幅小于国际金价。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最高价为265元/克,最低价为210.79元/克,年末收于222.86元/克,较上年下跌7.4%。2015年,上海黄金交易所交易规模继续大幅增长。其中,黄金累计成交3.41万吨,同比增长89.6%;成交金额8.01万亿元,同比增长79.4%。

  二、金融业面临的挑战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因此,金融业改革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未来一段时期,商业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一是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随着中国制造业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和实体经济去杠杆持续推进,银行业信用风险明显增大。二是银行利润增速放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速从2011年的9.5%下降至2015年的6.9%,银行业利润增速从2011年的39.3%陡然下降至2015年的2.3%。2016年商业银行息差收窄、拨备压力加大,将成为影响其净利润增长的主要负面因素。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我国经济转型期间,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一是信托业发展深度仍不足。从以信托资产规模/GDP的发展深度指标看,我国信托业还有一定差距,日本和美国当前该指标约为2左右,中国台湾接近1,我国该指标仅为0.32,较之日美成熟信托业发展情况看,仍需要加强信托行业发展深度。二是融资租赁业发展存在较多困难。目前,我国融资租赁企业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短期贷款,尽管融资租赁企业也较重视通过发行金融债等渠道进行融资,但受融资条件、跨境使用、融资成本等限制,所能提供的资金量非常有限。融资租赁项目大多是中长期业务,银行短期贷款与租赁业务期限不匹配,将给企业留下了流动性风险隐患。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数量明显不足。

  (三)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村金融发展也将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仍有待健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已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在内的金融体系,但与目前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相比,无论是机构数量、种类,还是服务功能上仍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二是现有金融产品和服务尚不能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当前,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特点,决定了金融服务在规模上已不再仅仅是“小额、短期、分散”的周转式需求,也包括“长期、大额、集中”的规模化需求。在现代农业服务方式上,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扩大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金融服务上已不单纯是融资需求,而是扩展到保险、期货、证券等大金融领域;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更为信息化、网络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农村融资渠道仍然比较狭窄,需要拓宽包括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融资租赁、信用贷款与抵押担保等多样化融资渠道。农村经济风险分散补偿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

  (四)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保险业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就在保险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同时,保险业与银行业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保险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对比国际市场,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处于较低水平,保险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对比欧美国家资产配置,我国险资配置仍具备优化空间。

  (五)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面临着新挑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逐步显化情况下,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大。2014年7月开始,我国股市出现了一轮过快上涨行情,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上涨152%,深成指上涨146%,创业板上涨178%。2015年6月15日至7月8日的17个交易日,上证综指下跌32%。2016年开始,沪市股指下跌18%,两周股票市值蒸发10万亿元。这几次股市的异常波动,充分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还不成熟,监管制度还难以适应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业发展展望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多变,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分化,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地缘政治等非经济扰动因素增多。我国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转型即将加速,但经济增速则可能放缓。因此,需要加快金融业改革发展,支持经济稳步增长和转型升级。

  (一)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这意味着经济将在外部均衡和内部均衡两个方面上实现内外均衡。再平衡过程中,货币政策调控对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着关健作用。货币政策需加速转型以应对再平衡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将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2016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发力,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继续探索利率走廊模式。未来利率调控会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对于短期利率,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将发挥再贷款、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新的货币篮子将于2016年10月生效。为促进SDR机制的有效运作,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使用的便利性,以使国际货币体系更加多元化。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突出问题是干预过多与国内外资源配置效率需要提高的矛盾。未来要进一步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直至甚至退出常态干预,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资本管制限制资金自由流动会阻碍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要加快资本账户开放。

  (二)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

  一是银行业深化改革和防范风险。2016年,要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扛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依然需要金融改革继续发力,完善金融体制机制,发挥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但经营风险相对可控。银行负债业务将更趋主动性和多元化,资产业务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策略创新,逐步降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积极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客户,开发符合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探索完善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全力推进业务经营转型,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常态,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做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作,努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998年我国面临通货紧缩,通过发行国债来刺激经济发展,商业银行购买了国债,不仅筹措了低利率和中长期资金,而且优化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此外,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经济转型中,通过政策性金融配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都值得借鉴。银行业要综合排查治理重点风险,严守金融风险底线。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先后剥离和处置了约4万亿不良资产,目前银行业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应该提高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功效和能力。

  二是推进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信托公司继续增资扩股,增厚其发展和风险化解的财务实力,并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土地流转信托、家族财富管理等。互联网信托等平台型、服务类的创新和发展符合信托公司战略转型要求。各信托公司的“触网”虽发展步伐不一,但总体来看,信托行业的互联网化探索正在起步,未来应该有极强的可塑性和较大的协同发展空间。我国租赁业将加快发展,有可能于2020年达到12万亿元的规模。随着租赁行业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融资租赁社会认知度的进一步提高,行业规模将会持续增长,行业布局趋向平衡,融资渠道逐步拓宽,行业创新步伐加快,将大力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是农村金融加快发展步伐。2016年1月15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作为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国家级战略规则,确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财政、扶贫、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沟通协调。继续合理运用宏观审慎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开发信贷投放。要进一步完善定向降准政策的正向激励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运用和管理好支农再贷款,提供更优惠的支农再贷款利率,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要继续完善再贴现业务管理,支持农村地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标准,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建立和完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存、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大中型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期限更长、利率更低的资金。深化区域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金融支持“三农”的经验。继续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和引导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支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

  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积极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组合运用信贷、租赁、期货、保险、担保等工具,创新供应链融资等金融服务,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模化、多元化、长期化的金融支持。要针对贫困地区不同经营主体多元化融资特点,增强创新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符合“三农”的实际要求。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开展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提供农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支持。促进传统金融机构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对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四是保险业加快创新发展。未来的中国保险业,将是保障覆盖广泛、服务优质高效、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保障行业。保险业为实现保险新国十条,将进一步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监管部门多措并举,引导保险业开辟新蓝海。推动巨灾保险加快发展。推动养老险和健康险税收优惠政策落地。不断扩大大病保险保障面,确保大病保险依法合规开展。未来保险业有望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快互联网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互联网特色保险产品将不断涌现,如网络账户安全保险、P2P借款保证保险、淘宝卖家健康保险等。随着作为国际上两大主要保险组织形式之一的相互保险在我国进入全新探索阶段,监管部门明确将推动三类相互保险组织发展,促进相互保险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保险业在推动实施“偿二代”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通过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引导保险资金更好地投资养老保险健康服务产业,直接投资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五是资本市场在创新和规范中发展。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壮大主板市场,改革创业板市场,发展战略新兴板、科创板、完善“新三板”市场,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2016年将是新三板推创新、重规范的一年,挂牌数有望突破10000家。预计到2016年5月分层方案实施后,将有大约500多家企业进入创新层,创新层流动性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新三板分层后将实行分类管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与分层制度配套的摘牌制度也将提上议程。我国资本市场在经济形势变化,以及遇到风险事件(如汇率异常波动、信用违约等)时的波动率会提高。投资者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逐渐适应相对温和的回报率,同时拓宽视野,以灵活的策略进行市场配置,才能更好地实现投资目标。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金融业 路径 形势 改革 我国 金融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