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论文

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8-08

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中图分类号:F1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05-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并做出新论断:“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通过与非公有资本的交叉持股、合作联营,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把公有制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然而,在学界和政界随即就出现了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读为“发展非公资本控股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主张对公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和股份化改造,无视全会提出的关于“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支柱”的论断。这种态度和做法,如果不是蓄意要把改革引向资本主义,就是在思想和理论上仍然对“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对于前者,要保持高度警惕,对于后者必须进行理论说服。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还有必要旧话重提,对“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这个命题做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论证,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它已被写入宪法或是公认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就不容质疑。

  本文试图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从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一论断建立的经济现实或经济前提入手,比照当前的经济现实或经济条件,来论证现实社会主义是否还需要以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为必要条件,以对“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这个命题做出新的理论分析和论证。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论断建立的经济现实或经济前提

  “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命题的理论溯源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所以有必要正本清源,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推断展开分析。

  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实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探索的问题。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草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 1877年,马克思把未来新社会概括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3]很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界定社会主义的,从而根本上把它同一切旧社会区别开来。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呢?在马克思恩格斯所能考察到的全部历史清楚地表明,在生产力处于“物支配人”的发展阶段,物的所有者不仅决定着劳动成果在各生产要素之间分配,甚至可以独享劳动成果。因此,“一个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和文化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4]据此,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2]私有制产生以后,生产资料的物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则两手空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必然导致阶级对立,并极大地束缚人自身的发展。因此,要消除生产资料对人的统治和束缚,为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自由个性创造必要条件,唯有通过所有制关系的革命。无产阶级通过这个行动“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才能“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旧社会的根本特征,而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唯有通过所有制关系的革命,让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就是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就是马克思关于“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导。很显然,这一推论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现实或经济前提之上的,即:生产力处于“物支配人”的发展阶段,物的所有者在生产和分配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居于支配地位。因此,只要“物支配人”的经济现实或经济条件没有根本改变,“没有公有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必然正确。在实践中,也只有通过所有制关系的革命,让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才能通向社会主义。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1]

  那么在“物支配人”的经济前提或经济条件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消灭私有制”的所有制关系革命还有进行的必要吗?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此做进一步的阐述。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的基本原理,我们不难推论,当劳动全面取代物在生产和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居于支配地位的时候,即使劳动者没有成为“生产的物质条件”的主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发展。由此可以认为,“消灭私有制”的所有制关系革命将止步于劳动全面取代物在生产和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居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力发展阶段。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就“在‘物支配人’的经济前提或经济条件发生了改变的情况下,‘消灭私有制’的所有制关系革命是否还有进行的必要”进行专题阐述,但他关于“资本历史使命”的理论却对私有制被彻底消灭的经济条件给出了说明。马克思说:“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就是创造这种剩余劳动,即从单纯使用价值的观点,从单纯生存的观点来看的多余劳动,而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即一方面,需要发展到这种程度,以致超过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本身成了从个人需要本身产生的普遍需要;另一方面,普遍的勤劳,由于世世代代所经历的资本的严格纪律,发展成为新的一代的普遍财产;最后,这种普遍的勤劳,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另一方面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 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5]也就是说,只要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只要普遍的勤劳还没有取代物质成为社会的普遍财富,只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用较少的劳动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并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资本的历史使命就不会结束。从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上界定了资本的历史使命,论证了资本和雇佣劳动存在的经济条件。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物支配人”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自由个性必要条件”的分析,揭示了“消灭私有制”所有制关系的革命、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路径。同时又以对资本和雇佣劳动存在经济条件的论证,阐明了私有制被彻底消灭的生产力发展临界点。然而令马克思他们第一个没想到的是,私有制被彻底消灭会是那样遥遥无期;令马克思他们第二个没想到的是,在人类社会远未完成所有制关系革命的时候,新技术的发展已然在生产力领域掀起了一场撼古烁今的革命,它使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依靠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依靠智力资源、人才资源为主,劳动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似乎在改变着完全由“物支配人”的经济现实。在马克思“二个没有想到”的经济现实下,社会主义是否还需要以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必要条件?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做出新的论证,正如恩格斯在评析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时指出的:“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6]

  二、现实社会主义是否需要以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为必要条件

  一方面,人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选择生产关系,这是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对所有制关系的取舍是一个自然选择,排斥任何的主观随意;另一方面,人们虽然“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6],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自主性对所属社会进行革新存在巨大空间和多种可能性。立足“现实”,分析论证现实社会主义是否需要以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为必要条件或公有制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

  那么,“现实”是什么?即前文所述:一是资本和雇佣劳动据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将长期存在;二是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正逐步改变着完全由“物支配人”的经济现实。现实社会主义是否需要以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为必要条件,必须立足这两个方面的现实进行分析。

  (一)在资本和雇佣劳动据以存在的经济条件长期存在的条件下,现实社会主义是否能够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资本和雇佣劳动据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尚存,“资本的历史使命”还没有结束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私有制不会被彻底消灭。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马克思他们关于“资本的历史使命”,还是两个“决不会”的论述,都深刻阐明了这一点。正因此,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须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马克思根据公社革命的实践也指出:“工人并没有期望公社做出奇迹。他们并没有想靠人民的法令来实现现成的乌托邦。他们知道,为了谋得自己的解放,同时达到现代社会由于本身经济发展而不可遏制地趋向着的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7]

  很显然,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所有制关系革命看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环境和人的改变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改变的是所趋向的目标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结果,至于趋向最终目标的具体道路、具体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能留待后人在实践中去探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和人的改变过程的复杂性、非直线性,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所有制关系革命的进程也必然呈现复杂性、非直线性。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处于过渡时期或初级阶段,公有制不一定占主体。但作为以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为趋向目标和最终结果的发展历程,必须坚守这样一个基本底线,就是公有制在质和量上能够与资本主义做区分,守住这样一个基本底线的过程,才可能是一个以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为趋向目标和最终结果的发展过程。

  当前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读为“发展非公资本控股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主张对公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和股份化改造的观点和做法,其实质认为在资本和雇佣劳动据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尚存的情况下,任何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努力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否认,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大体处于生产力发展的同一阶段上,在生产关系上必然与之具有质和量上的相似性,但因此认为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完全同质,这是历史发展观上典型的机械论和宿命论。我们不应否认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更不应否认人的自主性对所属社会进行革新的巨大空间和多种可能性。事实上,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的新型社会形态,不会自发地、自然而然地产生,它需要人们自觉起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建立和建设起来,这个过程必定是一个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变自在史,开启人类自为史的过程。《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着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还坚持着运动的未来。”[1]在社会化大生产已有相当程度发展,同时生产力发展又参差不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毫无疑问是共产党人坚持运动未来的根本途径。   (二)在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逐步改变着完全由“物支配人”的发展趋势下,社会主义是否还需要以发展公有制经济为必要条件

  20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技术发展在生产力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它使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依靠物质资源为主转向以智力资源、人才资源为主。劳动尤其是管理型劳动、技术型劳动、创新型劳动,呈现出取代生产的物质条件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即便没有成为“生产的物质条件”的主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展现了一条没有公有制也可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路径。据此有人认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使“消灭私有制”的革命变得没有意义,没有公有制也可以有社会主义。

  实事求是地说,新科技革命的这一发展趋势不容否认。然而就当前来说,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只是在某一局部凸显出了劳动或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依然为物的资本所控制。据《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通过观察最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巨富阶层爆炸式的财富增长趋势,得出的结论是:资本收益率(特别是顶层资本的收益率)明显超过经济增长率[8]。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的绝对优势地位迄今为止并没有改变。此外,即便在显示了劳动或人力资源优势的局部,比如哪些依靠特殊管理型劳动、技术型劳动、创新型劳动获得高薪的社会阶层,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他们在企业劳资关系中不属于劳动者一方,而是属于资本所有者一方,他们是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的代理人,代表资本利益行使资本职能。”[9]也就是说,在资本的绝对优势地位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局部凸显的劳动或人力资源优势只是增强了其个体与资方博弈的资本而已。

  很显然,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要让劳动全面取代生产的物质条件在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局部的劳动或人力资源优势与资本结盟共同行使资本对普通劳动的剩余控制权的状况会一直延续,甚至加剧社会的两级分化。无怪乎,《21世纪新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发出这样的概叹:“未来的世界可能会糅合了过去世界的领导弊端:一方面存在巨大的由继承财富造成的不公,另一方面又存在以能力和效率为理由的因薪酬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因此走向极端的精英主义就很容易产生高管和实利者之间的赛跑,最终受损者则是在旁观赛的普通大众。”[8]

  马克思说:“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10]因此,在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还不能让生产力全面进入劳动在生产中处于支配主导地位的漫长的发展阶段,绝大部分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必然受生产的物质条件的束缚,社会主义的实现还必须以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为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无论是立足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据以存在的经济条件尚存的现实,还是出现了新科技革命改变着完全由“物支配人”的发展趋势,现实社会主义都需要以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为必要条件。这种情况下,公有制经济必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三、两点结论

  依据前文分析,还可以得出这样两点结论:第一,人类走向社会主义除了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揭示的通过建立公有制走向社会主义外,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展现了另一条路径。这两条路径中,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揭示的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关系革命改变自在史,开启自为史,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展现的则是生产力革命推动下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更多表现为自然历史进程。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生产力革命与生产关系革命,二者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前者是原动力,后者是推动力。因此,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最终实现无产者、劳动者和全人类的解放,既不能放弃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也不能忽视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于社会主义实现的价值和意义。两者彼此配合、互相协调,才能推动历史加速向前发展。

  第二,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社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创造了更坚实、更充分的物质条件,加速所有制关系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又在逐步改变着完全由“物支配人”的经济现实,并最终创造出所有制关系革命终结的生产力发展临界点(笔者注:这个临界点显然异于私有制终结的临界点,二者的异同,另文阐述)。由此可见,在新科技革命逐步改变“物支配人”的漫长过程中,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仍将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课题。

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有制经济 公有 支柱 社会主义 主义 重要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