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分析论文

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8-15

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需要积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国际化的互利协作与市场竞争。而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缺乏足够优势,因此为更好地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需要金融机构采取相应举措,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环境与服务支撑。以下就从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从中明确金融支持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支持的几项主要模式及完善措施,具体如下。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我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走到了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最初到20世纪末的“引进来”阶段。这一阶段更侧重于引进外资,而对外投资规模较小,我国经济在这一期间实现了资金累积,这也为之后的发展阶段打下了良好开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我国加入WTO,在2001年我国正式将走出去战略纳入经济发展纲要中,自此我国企业正式进入第二阶段,即“走出去”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持续到2008年,我国企业在这一阶段实现了对外投资资金及规模的快速增长。2008年起,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引入资金规模下降,因此仅依靠“引进来”显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也带来了更多的海外投资机遇,无论是国家内部的发展需要,还是海外市场因素,都使得我国企业逐步进入了“走出去”战略的加速期,直至今日,我国企业无论是在海外投资资金量、规模、投资数量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幅增长。

  (二)深入开展走出去战略为金融机构带来的挑战

  虽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了大规模增长,但实际上仍处在起步期,存在如存量低、投资行业集中等问题,且存量多集中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增量主要在发达国家。此外与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均相对较弱,管理制度上也较为滞后,即使一些国内企业具有先进技术,与一定的品牌效益,也会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地方保护主义及政策方面的制约,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动乱、宗教、当地法律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也就为金融机构如何助力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更大挑战。

  二、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几种模式分析

  (一)金融机构不断丰富走出去金融产品和服务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需要不断丰富与完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融资方面,可开展并完善如出口信贷、对外投资贷款、内保外贷以及银团贷款等多种服务模式。此外结合投资活动的实际情况,还可不断优化国际结算、跨境现金管理、投资理财顾问等多项金融产品。在管理与服务上,金融机构可借鉴西方国家的跟随式金融服务战略,推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授信管理服务体系,为走出去企业切分授信额度,由国内母公司作为境外投资子公司融资担保,解决融资困难。

  (二)加快金融机构的海外布局,积极提升全球服务能力

  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步伐的加快,金融机构也可相应号召,积极向海外拓展,购置海外资产,这也可极大程度提高对海外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与服务效率。以工商银行为例,至今为止,工商银行已在海外三十余个国家及地区设立子机构,并与2008年购置南非标准银行20%股份,现已成为其最大股东,极大程度提升了全球服务能力。

  (三)加快金融新产品开发,满足多层次资金需求

  充分发挥金融市场作用,以不断开发金融新产品的形式,吸引不同层次的境外投资企业,满足多层次需求。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例,为更好地满足境外投资企业的需求,从不同层次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先后开发外币兑换交易、外汇远期交易、外汇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交易等多种金融新产品,帮助不同层次企业规避外汇风险以及利率等各类投资风险。

  (四)加强与多边开发机构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与到多边开发机构中,通过和机构内部各成员国的互利协作,维护我国企业在这些成员国中投资的利益。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先后加入了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以及非洲开发银行等多家多边金融性开发银行组织,并有效扩大了中资企业在这些地区的影响,以泛美开发银行为例,自2008年我国金融机构正式由人民银行牵头加入泛美银行合作机制以来,极大程度解决了中资企业在拉美地区市场中的各类融资问题。

  三、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走出去政策措施协调性不够

  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列政策法规以助力企业走出去战略,但这些法律法规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缺乏协调连贯性,落实到实处,往往会出现职责不清、互相扯皮的情况,反而使正当投资行为得不到保护,违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甚至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走出去战略的正常开展。

  (二)金融机构面临管理、布局、人才等层面的制约

  我国金融机构在管理、人力以及内部布局等方面均和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很多工作模式都没有与国际相接轨,进而影响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例如如果国内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的工作没有和国际接轨,也就会导致企业在国外投资的过程中因信用评级没有得到国外金融机构的认可,造成不必要麻烦,进而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在布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境外网点的数量少、规模不大,且面临人才短缺问题,这些都是较为典型的制约因素。

  (三)金融保护主义抬头,影响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逐步加大了对境外投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监管以及限制。这些限制也使得金融机构很难全面了解当地市场、投资项目以及客户,也就影响了金融机构在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的支持实效。   (四)企业走出去风险分担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尚处初步阶段,通常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作为优先投资对象,如中亚、南亚、非洲等,但这些地区存在很大的经济风险以及政治风险,而这些风险都是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的隐性成本。而金融支持的形式主要就是资金补贴、发放贷款等,缺少这些风险因素的分担机制,进而降低了一些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

  四、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改进和完善策略

  (一)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

  首先应当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如股权、境外资产、矿产开采等抵押融资的新型金融服务,并以融资保函等担保方式监理信用保障体系,不断丰富风险规避办法,拓阔金融服务网络,积极收购境外资产,加快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发展脚步。

  (二)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企业走出去

  对外投资的风险大,因此仅通过补贴及信贷的形式无法带动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因此金融机构应当不断拓阔融资模式,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并对境外投资开展股权投资。还可以香港这一资本市场作为跳板,帮助国内企业开展资本运作。

  (三)加强监管力度

  我国金融机构应当不断强化监管力度,并以反对金融地方保护主义为原则加强监管,如果发现投资所在国以不正当手段实施地方保护主义,应当及时告知相关部门,必要时可由政府部门进行交涉。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在财税政策方面,为了进一步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可采取降低税收的方式以提升走出去的积极性。金融机构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方式,建立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以及境外投资税收优惠等相关制度,并创建商业性信用保险等业务,分摊投资风险。此外政府部门还应不断完善当前相关法规政策,强化政策的协调性。

  五、结语

  企业走出去是我国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必然战略趋势。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喜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发展起步晚、时间短,先天条件差。基于此,我国企业如果仅通过自身力量将难以在国际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竞争。为更好地助力走出去发展战略,就需要金融机构采取相应举措,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环境与服务支撑,这也是当前国家发展赋予金融机构的新时代使命。

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模式 选择 支持 金融 分析 企业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