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内外兼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论文

内外兼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9-11

内外兼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情感倾向性或态度的体验性,这种情感的倾向性或态度的体验性包括大学生对所做之事的自我认知、付出的情感代价、得到的社会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情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认识结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来看,应该抓住责任教育、责任制约和责任调控三个方面,使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内外兼控,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责任意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在动力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教育,只有把社会责任的相关问题认识清楚,也就是让大学生明白什么是社会责任、为什么履行社会责任、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问题,才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升华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最终使社会责任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1.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首先是对社会责任的认知。那么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自哪里?一方面来自社会实践,通过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不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来自于理论的传授,通过把握责任的来龙去脉,激发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意识,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外化于自己的实践行动。一般来说,通过增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作为社会人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应该履行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从而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理性自觉,更好地履行和承担社会责任。因为“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情感是建立在理解和理性基础上的,这里最重要的是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把握时代脉搏”[1]。由此可见,认识和理解社会责任,首先要把握一定的社会责任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节责任冲突,消解责任困境,掌握责任感形成的规律。

  2.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情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情感,是大学生对自己的责任行为及其责任结果是否得到满意的结果,或者是否符合其价值期望所发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种责任情感源于大学生对社会的关照所引发的期望价值,也是激发大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感公民的催化剂。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情感因素使得责任感成为责任主体的一种类似于生理需要的感性需求,如果责任的主体对责任的对象有强烈的爱的情感,则承担或履行责任就会成为他的强烈要求,就会极大地促进责任感的提高”[2]。这种责任情感本性的激发焕发出了大学生对责任的强烈愿望,使得责任在大学生内心世界寻找到了可以依存的空间场所。一个没有情感价值的责任主体,他必然不会成为一个具有履行责任能力的主体。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情感激励和情感调节。

  3.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3]。社会责任感应该成为每个大学生个体作为社会人存在的生存意义、行为取向和心理健康,成为大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而这些就必须要有责任意识的支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大学生责任伦理精神,就是要锻造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精神,也就是通过责任意识的感化,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类生存的境遇需要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超脱自我狭隘的视阈,共同担当起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责任使命和责任情怀。

  二、责任制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外在机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其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条件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承担起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的法律、制度、道德、习俗、舆论、教育等构成了责任实现的外在机制”[1]。对此,我们有必要探讨社会制约机制,道德规范机制,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以及实践教育干预等这些外在机制对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制约机制。社会制约机制是约束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这里我们所说的社会制约机制主要以法律、制度、公约为主,道德、风俗习惯等软约束条件我们将另作探讨。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不管是以法律为代表的硬约束机制还是以道德为代表的软约束机制,都不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障碍,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的重要保障。法律的约束是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道德底线,明确了责任主体――大学生的最起码的行为标准,有效防止了大学生的道德失范;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所承担的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比如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等。而以责任为内核的制度规范,更是明确了大学生的责任使命,对大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量身制作,比如作为学生的学习责任、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了生活规范和价值标准,成为保证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的约束机制。

  2.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道德规范要求。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了大学生内心的价值准则,明确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也激励了什么是可以奋不顾身去做的基本道德要求。在社会转型的拐点,应该特别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塑造,通过道德培育,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提供有力保证。“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并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而这种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并且是加强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锤炼道德意志的催化剂,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3]。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规范为大学生的责任实现指明了方向,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道德规范通过实实在在的对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约束和制约,保证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的正常化,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但是,道德规范的要求要发挥作用,不只是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内化于心,成为大学生的生存需要。内心有了强烈的情感态度和坚定的道德意志,才能真正实现道德规范的功能,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的重要保障。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校园文化熏陶。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是否树立了比较强烈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与一定的校园文化密切相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4]。可以把责任感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以及班会、党团教育、宿舍管理等活动中,可以开展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校训校歌、校园宣传标语等营造责任文化氛围。从这些可以具体实践的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方法来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形成至关重要。

  4.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教育干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责任感实现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的责任理想变为责任现实,由对责任的懵懂变为对责任的切身体验,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感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的外在机制,成为大学生实现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说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因为“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过程的统一,实践育人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第一步”[5]。也就是说,通过实践教育的干预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增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提高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感的能力和实效性。

  三、责任调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保障

  基于责任教育和责任制约之间的过渡环节,就是责任调控。责任调控真切地关注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阶段所面临的困惑。通过发挥社会舆论的感染作用,夯实责任教育的基础作用,规范社会奖惩的导向作用,加强典型塑造的引领,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动力。

  1.发挥社会舆论的感染作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必然与外界发生联系。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其自身的身份及其本质规定,除了用一定的标准来衡量之外,还受到外界对他的舆论评价和干预,甚至舆论的感染会使人的行为发生一定的改变。一方面,社会舆论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也就是通过对一定事件或者某种社会现象的评判,在社会上营造什么行为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什么行为是坚决制止的。比如,社会的舆论若是惩恶扬善、尚荣知耻的,那这个社会的成员必然会使自己的行为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努力。另一方面,社会舆论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通过对人们所做之事的反思,依据一定的舆论标准,做出好或坏的评判,进而调整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而通过这种舆论环境的约束培养人们的良知和义务,调节人们的价值取向,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社会舆论的感染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甚至可以说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的基础性调节机制。

  2.规范社会奖惩的导向作用。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学生,为社会的协调运行所付出的代价应该是不以获得某种报酬或者回报为目的。但是作为个体组成的社会则应该具有明确的赏罚机制,以此来激励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抑制社会的各种人和事。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明确的奖惩机制来激发或者保护大学生的责任动机,可以调节大学生在履行责任和利益抉择之间做出比较理性的价值判断。诚然,社会奖惩只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一种手段,发挥的是对大学生责任价值及其责任选择上的引导功能,而不是决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付诸实践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出现逃避责任、不履行责任的现象。社会应该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奖惩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这也就是社会奖惩机制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方面所发挥的调控作用。

  3.加强典型塑造的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管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特殊群体,但对大学生开展责任典型教育依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责任典型的塑造,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情感,进而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情怀。“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也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榜样示范作用具体体现在引领责任行动上”[6]。也就是说,通过责任典型的塑造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履行责任,在人格和行动上影响青年大学生,感染青年大学生,在责任实践上形成“群雁效应”。在这种典型的塑造上应该坚持长辈典型和同辈典型塑造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既要体现长辈的教育引领功能,也要善于挖掘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责任榜样,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浓烈的责任氛围,建构一种善于向责任典型学习、支持责任典型、赶超责任典型、争当责任典型的良好氛围。这也就是典型塑造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中发挥的引领调控作用。○

内外兼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责任感 内外 大学生 社会 责任 大学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