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粤剧艺术少儿题材的美学选择论文

粤剧艺术少儿题材的美学选择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9-24

粤剧艺术少儿题材的美学选择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粤剧艺术,为了传承和弘扬,加强时代的下伸力,在广东实行“粤剧进校园”已经十年了。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十年实践中,感到困惑的最大难题,是粤剧普及少儿教育中的题材选择。这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课题。本文试从美学角度,对此难题作一番形而上学的思考和现实性破解。

  一、选择的美学意义

  毋庸讳言,粤剧与绝大多数中国传统戏曲一样,在社会转型期中,受到现代文明及商业文化强有力的冲击,呈现出整体性没落的趋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成功,只是意味着粤剧在一定历史长度上以“文化化石”的状态存在,并不能保证它在观众的掌声中鲜活地生存。大剧院的粤剧演出,常常只有寥寥可数十几个白发老人观看,令人唏嘘不已,遍体生凉。

  面对越逼越近的生存危机,粤剧界有识之士纷纷奋起,采取各种方法,实行多项措施,希望能力挽狂澜之既倒。其中非常有力,也很有效的一条,我们认为,是“粤剧进校园”。

  常言道:“艺术之树常青”。“常青”的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艺术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继往开来。“粤剧进校园”正是切中要害,抓住主要矛盾。粤剧传承从少年儿童抓起,不但为未来锻造粤剧演出人才,更为将来培养大量的粤剧观众。

  可是,作为一种传统戏曲,粤剧的表现对象,绝大多数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横眉怒目,作威作福,男欢女爱,卿卿我我,这些都明显地不适合中小学校园文化生态。粤剧题材如此狭窄,选择余地自然很小。“粤剧进校园”,我们竟然首先遇到“无粤剧可演,无粤曲可唱”的尴尬。

  对粤剧传统题材进行再选择,已经无可避免地、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哲学上认为,选择是一个重大命题,选择先于存在,选择决定本质。我们在粤剧少儿题材上的选择态度是慎重的,短期功利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审视的目光必须从少儿审美角度出发。我们选择的原则前提有三个:一是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二是不脱离粤剧本色。梆簧体系不能大动,或者可以作一些顺向微调;广东音乐和小曲的介入要适量,不可喧宾夺主。三是我们更多地选择放在美学语境中观照、检测,稀释高台说教的宣传属性,以此确定选择的优劣和艺术含金量。

  根据选择前提,我们就对粤剧少儿题材分门别类,小心谨慎地筛选、过滤,甚至大胆创新、重构,让粤剧推开校门,大步踏进校园。

  二、选择的价值取向

  “粤剧走进校园”初期,我们过于强调“正能量”和教育功能,忽略了少儿的娱乐兴趣,题材选择偏向图解政策、贯彻领导意志和配合任务之类,导致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干巴巴的粤剧教唱视作枯燥无味的功课作业,一个调皮学生甚至用小曲填了几句词:“才下课堂,又上课堂,老师板住脸孔逼我唱,又有新功课压肩上。”全班哄堂大笑。这事刺激了我们,也启发了我们:兴趣是艺术的诱因,娱乐是艺术的本质。我们调整了“粤剧进校园”的美学价值座标,不再停留在课堂“教唱、教学”的“填鸭”模式上,而是侧重表演和组织活动。各式各样的粤剧表演活动让学生们兴趣倍增,大大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度。他们在表演中升华粤剧艺术素质,摇头晃脑间无拘无束地娱乐身心,“似模似样”的模仿里不断地完善自我,欣赏自我。粤剧沿着“兴趣”和“娱乐”两条通道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心里。

  与此同时,我们调整了题材选择的价值取向,获得良好的效果。这里作一些粗线条的逻辑表述,希望能有学术性的参考作用。

  1、改编课本剧,与教育并行。

  取材课本,改编成小粤剧,这是学校老师最欢迎,欣然“笑纳”的一种选择。他们对此格外热情,特别配合。从教材挑选、演员推荐、剧本讨论、监督排练,老师们全程参与,全力投入,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他们的积极介入,形成良好的粤剧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都受到熏陶和鼓舞,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粤剧文化感染。事后一个老师对我们说:“原来我不看粤剧,自从督促学生排课本剧后,我也爱唱几句粤剧了!”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我们编写课本粤剧,也遵循这一原则。我们为小学学生改编了童话粤剧《丑小鸭》,孩子们在嘻嘻哈哈笑声中,明白了不怕艰难,努力成长的道理。

  我们为学生创作的课本粤剧《将相和》,反映春秋战国时期蔺相如和廉颇消除隔阂,团结报国的故事。虽然是帝王将相题材,但它的主题穿越历史时空,至今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中“负荆请罪”的场面,小演员们动情表演,在规定情景里不能自拔,声泪俱下。学生粤曲唱得有板有眼,锣鼓敲得扣人心弦。老师连连点头:“比我在课堂上讲一百遍还管用!”

  从课本中选材,是我们实施“粤剧进校园”文化工程的首选。

  2、取材经典,驾“重”就“熟”。

  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长途中矗立的高峰,具有丰富、厚重的精神矿藏。对它的每一次拓掘,都会让人们认识新的艺术瑰宝,带来新的艺术享受。因为经典作品已有定评,而且经过时间长河的冲涮、淘汰,所以它具有超重的美学质量,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

  选择从经典作品中取材,移植成小粤剧,为“粤剧进校园”铺设一条让人放心,可以信赖的便捷通道,是我们的又一个做法。这种方法较少争议,较易“取巧”。它可以轻松绕过层层审查程序,避开诸多指手画脚,“批评教育”,止住民粹式的舆论乱评,因为人人都不愿在经典作品面前显得“没水平”,或者自认为比经典作品“水平更高”。

  经典作品除了在艺术上是“重量级”之外,还有一个特点,便是为大家所“熟知”。人物、情节、故事、语言、风格等等,几乎人人皆知,个个熟悉。正因为这样,把经典作品从文字改为粤剧舞台形式的局限就比较大,也比较难,创造性再创作的空间也很狭小。稍有变动,即招来评论斥责:“胡编乱写,不是这样的!经典不容篡改!”港台作者没有那么多顾忌,“大话”、“戏说”一通,但似乎评价欠佳。   我们改编经典作品的宗旨,一是忠于原著,基本不变动,满足人们“熟”的审美惯性;二是要把粤剧从纸上立起来,结结实实站在舞台上,必须尽可能提炼原作中的舞台元素,加强直观形象性、动作性和表演性。如嫌不足,可以在细节方面,作一些“微调”式的增减,甚至可以有不损害原著风貌的少量虚构。

  我们依据古典名著《西游记》创作的小粤剧《猪八戒吃西瓜》,再现了名著的人物性格特征:孙悟空机智精灵,猪八戒贪吃愚笨。情节也基本原样:猪八戒贪心独吃西瓜,孙悟空多次作弄他,让猪八戒吃尽苦头,明白要有团队精神,有食大家分,团结一心才能顺利上西天取经。猪八戒憨厚笨拙的表演,引起观众一片笑声掌声,他摔跤唱的滚花拖腔:“哎呀呀……”台下竟有不少学生应和,气氛更为热烈。领导、老师、家长、学生都“拍烂手掌”,效果颇佳。

  对经典著作选材驾“重”就“熟”,使“粤剧进校园”稳稳踏上新的台阶。

  3、想象中穿越虚实认知。

  “想象”是心理学重要范畴,人们以记忆中的表象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综合再加工,可以创造出没有知觉过甚至不存在的事物形象。而“创造想象”则是所有艺术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

  少儿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异常敏感,分外强烈,常常处于一触即发的临界状态。所以,神话故事、寓言、童话就大量流行于少年儿童对世界的初期认识中,充分调动、刺激和满足他们的想象需求。同时,这也为“粤剧进校园”选材提示了一条宽敞的心理入口。

  我们大量采用神话、童话、寓言编写小粤剧,让学生们在充满奇趣的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来回穿越,认识生活。其中轻喜剧风格的《穆桂英穿越》,大获好评。故事情节不复杂:穆桂英是人人熟知的巾帼英雄,她从宋朝穿越来到现实,遇见两个年轻人。交往之下,穆桂英发现年轻人有爱国心,想说服他们同她一起回到宋朝,共同抵御外侮、年轻人认为宋朝积弱,屡遭外敌侵犯,现在祖国强大,繁荣昌盛,谁敢侵犯?他们领穆桂英漫步车水马龙的现代文明都市,令穆桂英惊叹不已。忽然呐喊声起,烽火再举,宋朝边关告急,穆桂英急急穿越回宋朝。临走时与两个年轻人相约:一旦现实祖国有事,她将回来和大家共同杀敌,报效国家。

  这个节目让学生们在想象完成了一次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感性认知,激发他们保家卫国热忱和抗敌御侮壮志,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每场演出,许多小观众都是含泪鼓掌。

  4、贴近生活,取材身边。

  少年儿童的一个心理特征是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由于认识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他们的好奇心首先在表层感知的层面上发生,对身边的生活环境、事物外部联系,人际关系变化等等,格外注意,特别有兴趣。针对这个特点,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贴近校园生活,就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作题材编撰小粤剧和粤曲演唱之类。实践表明,这类作品较易为学生们的审美系统接纳,畅顺运行,不会产生审美阻隔。这是“粤剧进校园”一条宽敞、实在的大道。

  课间休息,是每个学生生活里经常遇到的事情。这几分钟的课间休息,被戏剧艺术的“魔力时间”拉伸出一段戏剧情景,这就是我们创作的粤剧小品《快乐的课间休息》。

  短短的课间休息才几分钟,能干什么?剧中学生各有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彻底放松,纵情玩乐;有人提出要怜惜这段时间,将刚学过的课文重温一遍;也有人觉得马上准备下一堂课资料,提前进入“临课状态”;甚至有人呼吁大家什么都不要想,不要做,只是静静呆坐,清空脑袋,让思想一片空白,为下一堂课知识进入“腾出地方”。各抒己见,争议不休。突然,一只篮球扔进来,有人喊:“别争了,快打球去!”众学生一哄而起,争先恐后去球场。这时,上课铃响了……

  这个小品演出时,许多学生观众听到结尾的上课铃声,都本能地欲起身上课室,后一醒悟自己在看戏,自嘲地笑了,若有所思地点头鼓掌。身边的事,生活的真,却往往容易幻化为艺术虚构的“假”,这一条美学悖论,在孩子们身上屡见不鲜。遥远的事,陌生的生活,常常被成人怀疑、冷漠的目光和经验,以及理性的判断栏栅挡住,难以进入艺术领域。甚至,成人对身边事和生活真的艺术转换,也经常存疑,不如孩子们那样自然流畅。这恰恰成为我们把握粤剧少儿题材的一个切入点。

  “粤剧进校园”十年,我们艰难前行,摸索出几点做法。我们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以上四点,都经过实践检验,有一定成效,也有成功案例,都通“罗马”。

  三、未来选择的美学思考

  事物总是要发展的,“粤剧进校园”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会凝固僵化,也不会有一成不变,适应各种情况,解决各种问题的“万应灵丹”似的方式方法。上文提出选择粤剧少儿题材的四种模式,适合当前的文化实践,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选择考量,还需在现代文化艺术诸元的大背景下,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猜测。这是一种预判性的创新推想,难免结论有多义和模糊,可讨论,可证伪,更可学术争鸣。

  1、粤剧少儿题材未来选择应更多地倾向于浅层正面情感。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浅层情感,如快乐、兴奋、愉悦、恐惧、愤怒等,二是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少年儿童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定型,他们的情感体验大都发生在浅层情感,高级情感对他们仍是一个陌生领域,他们只会偶尔触及。而且,少年儿童天生对负面情感如恐惧、悲痛、愤怒等有本能的抗拒,他们总盼望着有机会让正面情感如快乐、兴奋、惊喜等得到释放和渲泄,这就形成一个接受美学意义上的群体审美期待。所有少儿艺术作品都应该重视和满足他们的期待。“粤剧进校园”少儿题材选择,更要把他们的期待,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否则,粤剧将会很快无奈地退出校园。

  我们曾经尝试改编经典名著中“荆轲刺秦”一戏,却发现小演员在剧中巨大复杂的负面情感面前茫然无措,对仇恨、悲愤和“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剧情怀难以体验。演出中,出现明显审美流程断裂。最后,我们放弃了这个戏。   浅层正面情感!这是粤剧少儿艺术的美学呼唤,是少年儿童发自心底的时代呼唤!

  2、粤剧少儿题材未来选择应有哲理剧一席之地。

  一般来说,少儿舞台剧主要着墨在表层审美感知,主题鲜明,简单而懂,很少扣发复杂理解的深层审美心理机制。但是,没有意味深长的哲理剧的标志性导向,少儿舞台难免显得苍白单调,清淡无味。

  哲理剧的特征是主题多义、模糊、多角度、多层次地描述和表现事物本质。它摒弃形式逻辑真值假值,不对即错的一元判断,而采用多元并存,启发思考的艺术逻辑。但学生们的思维尚未成熟定型,判断能力有限,少儿题材哲理剧的意蕴应尽可能在表层简单理解和深层复杂理解之间翔动,既有深意,又较为易懂。

  我们曾经尝试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改写。粤剧艺术的环境、道具和戏剧动作的虚拟性、象征性有利于表现老人大海捕鱼情景。可是试演一场,不但学生看不懂,连老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对老人是成功者或是失败者的讨论,也纷纷争论,莫衷一是。只能草草收场,掩旗息鼓,不再演出。这次失败给我们一个启示:粤剧少儿艺术题材的哲理剧选择,侧重在普遍性意蕴的表面结构,邻近简单理解的感知区域,切莫过于深入意蕴的内核,因为其间的通道幽深曲折,连成人都会迷失方向,孩子们更是一头雾水。

  我们根据名著编写的哲理小粤剧《卖火柴的小姑娘》,虽然没有太多艰深的哲理沉淀,但动人的情感温暖着小观众,落泪之余,他们发出一个又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人帮帮小孩子,让她在大街上冻死?”“天冷了,人心更冷。”“有梦就会有希望吗?”“婆婆要带小女孩上哪里去?到天堂吗?”“是火柴的光照亮了梦,还是梦带来光?”从这些议论中,不难窥见哲理的身影。

  在粤剧艺术少儿题材的选择上,一方面,选择倾向浅层正面情感,是为了满足和引导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另一方面,选择哲理剧,是为粤剧未来拓展更广阔的领域,吸引更多的审美目光,响起更多观众的掌声。

  结语

  “粤剧进校园”,红豆发新枝。劝君多采撷,此物长相思!

粤剧艺术少儿题材的美学选择

论文搜索
关键字:粤剧 美学 题材 少儿 选择 艺术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