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9-25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要重视社会舆论受互联网影响的情况,因此各高校都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舆情环境下,更应当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和网络舆情

  1.网络舆情的界定

  舆情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大众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所产生的情绪和态度等的汇总,这些事务通常都与群众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或是被群众所关注。

  舆情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拓展开来,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也因此诞生,即为通过网络这个途径和媒介所表达出来的舆情。大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情,其主体就是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客体就是公共事务,表达舆情的形式就是大学生网民的态度、情绪等,而舆情的传播空间就是贴吧、BBS、博客等交流平台。

  量度和强度是在大学生群体间形成网络舆情的两个主要考虑因素,所产生的舆情能引起大部分大学生的人共鸣或是共同关注,除此之外,大学生会对舆情产生较大的反应,并且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

  2.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主体的特征

  (1)特殊、小群体。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学生间的生活经验积累度、心理特点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互相之间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大学生群体具有较为接近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空间位置也较为集中,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和时间也相对较多,这些都体现出了大学生作为舆情的主体具有的特殊性。一些网络舆情是由突发的情况或事件引起的,而引发这些舆情的言论或是行为最初都是由某个小型群体或是个体发布的,而其他学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之下也发表了一些意见,而这些意见通常是在外来因素影响之下所形成的。

  (2)分散、多元。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年轻群体,其视野较为开阔,对互联网上的各种新闻、消息和主题等都能够产生广泛的关注,也时常对一些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网络上的各种观点进行交锋。但大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所关注的话题各不相同,即便对同一个话题也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除此之外,高校内形成网络舆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国际热点、国内大事件或是校园内外的事件等的影响,从大学生层面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无非是学生的情感诉求、内心宣泄、情感倾诉等。

  (3)交互、迅捷。互联网在重大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或者新闻发布的第一时间就进行最新动态的报道,充分吸引社会群众的目光,大学生也因此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事件和新闻的动态进行了解,并在网络上发表自身言论和意见,并且能让这类信息在其群体内继续广泛传播。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的传播本质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互相交流,而大学生在积极地发表意见、回复话题等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交流和互动。

  (4)难控制、范围广。网络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快速性和广泛性,能够将信息和资讯快速地传播到任何存在网络的地方和使用互联网的人中,网络舆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然而由于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不受限制,因此其内容和形式也较为复杂多样,网络舆情也因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网络舆情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多种传播方式,而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舆情很难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把控,管理和控制网络舆情的工作难度也因此增大。

  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网络舆情挑战

  1.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海量的信息将大学生完全包裹其中,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喜欢新奇的事物,这种独特的、自由的、全新的表达方式和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受到了极大欢迎。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与此同时,教育环境却更为复杂。互联网当中存在一些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不利的舆情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价值观不定性、较容易受影响、是非辨别力较弱的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心理都会产生误导。网络舆情的辐射区域较大、辐射强度较大,过分夸大的宣传和舆论误导会对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产生影响,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和谐。

  2.教育理念较为陈旧

  要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到提高,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

  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而选择信息时其自由度也比过去有所提高,教育者在信息的获取上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和大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具有平等的地位。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教育理念上进行转变,更加重视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需求,并且能够将教育的价值突显出来。

  除此之外,一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并没有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也并没有给予学生这个教育主体充分的认可,导致思想政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舆情引导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所以,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满足舆情的要求和大学生的需求,并且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成熟。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不妥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较为空泛,教学内容的层次也不足够鲜明,较为滞后,为了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需求,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其能够适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能够满足当前的网络舆情视域。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目的明确,且教学方式也直截了当。而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舆情的到来,以往灌输式的强制教学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诉求,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内容都要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的手段进行拓展。   三、面对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利用积极的网络舆情作用,促进同时教育有效开展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和舆情背景下,首先要对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认知的相关教育,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开展同时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同时还要能够平静从容地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困境和挑战。其次,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将网络舆情的积极一面充分地反映出来,并科学合理地运用,对教育的方式和理念进行改进,充分发掘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而高校的增强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对互联网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特点,将网络资源运用到对学生的增强教育当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全面贯彻我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开展网络模式下的教育时,要遵循我国的政策和方针,引导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严格要求自我。

  2.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

  当前的网络舆论背景决定了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认知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而且还要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先协助学生对网络特点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途径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培养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此外,校方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比如组织网络时代的道德品质或者网络时代的舆论责任等主题班会,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如何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发表意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单纯地进行理论教育,还应当适当地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大学生及时解决困难和疑惑,使他们健康成长。

  3.提高教育者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和舆情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拥有高尚的网络道德修养和一定的专业素质,通过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教师模范形象,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校方也应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队伍人员要包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门的互联网管理员、舆论评论员等,当互联网上出现不良信息时,要及时发现并行使相应的权利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不良信息扩散,以免带来不良影响。此外,对网络上一些突发事件要及时进行正确解读,避免学生被错误思想诱导,与此同时,还要在互联网中宣扬正能量,引导互联网向着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越来越多,在正面和负面影响共存的情况下,高校应积极宣扬正能量,在大学生中开展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舆情 思想政治 对大 策略 思想 政治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