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论文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0-02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规定,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取向扭曲、诚信缺失、责任淡化、攀比奢靡等问题。高校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分析其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育引导。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

  曾有人说:“80年代的大学生搞政治崇拜,90年代的大学生搞商业崇拜,到了21世纪,大学生则把政治经济统一起来取舍所需。”这句话准确形象地把近30年来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完全揭示出来。大学生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变化有自身逻辑历史性,但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就国际总体局势来说,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合作程度增大,但不稳定因素和局部的动荡有增无减,国际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弥漫,东西方思潮发生碰撞,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使其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和发展的黄金时期的矛盾凸显时期,市场经济背景下使人们将利益目的化,将个人的得失置于社会公德心、集体乃至国家利益之上,即个人主义之风盛行,对未完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

  2、高校管理权力本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就其形式与内涵来说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存在着巨大差异。一方面,我国高校多数为国家举办,从其与政府的关系来看,政府集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于一身,政府行政职能几乎覆盖了大学的一切领域和所有环节,教育行政化严重。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上,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在现实管理中,在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调方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间界限模糊,如:高校中教育问题、学术问题的决策和各项资源的配置,基本上通过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校长办公会进行;学校常设的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职务评聘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的人员构成,往往由行政领导兼任,学术活动成为行政活动的延续。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作风过于浓厚,学术组织声音微弱,形成崇尚权力和地位而不是崇尚知识和作为的权力本位。这样就必然会使大学生过早的受社会的同化,变得追求名利、权利等,而忘记了对知识、科学的探索与追求,很难培养出具有思想进步、人格高尚、道德有范,敢于追求真理的大学生。

  3、生活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当前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从他们成长家庭环境来讲,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父母为大学生提供了优越的的物质环境和教育条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赞扬,因此有着较好的自我认识,有主见。但没有经历过风浪,使得这些大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承载了整个家庭的希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传递给孩子。在高校学习生活上,大学经济费用的攀升、学业竞争压力的沉重和就业前景的迷茫,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特别是感受到了物质利益对人们生活的重大影响,过去所提倡的理想主义价值观已逐步被注重实用和追求金钱、物质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观代替,任其发展下去会导致极端个人主义。

  4、网络快速发展及利用率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开始普及,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发展和年龄结构的不断分化,网络使用时间的延长,接入方式的多元便捷,互联网的影响已经从技术层面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我国基本同步地进入了一个网络化的时代。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必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网络是把双面剑,一方面给予大学生思想上的满足,带给方便,让我们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充斥着不健康的信息,色情、暴力、诈骗,为各种反华、反共的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各种政治派别,特别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提供了渗透、造谣、污蔑、诽谤而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有利条件,误导了大学生对现实、对人生的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的大学生精神空虚、缺乏远大理想信念而终日沉迷于网聊、网络游戏,极大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同时,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上对网络阵地重视不足,缺失先机和主动作用,未善加利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5、价值观教育“知”“行”剥离

  受中国硬式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主义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过多注重向受教育者灌输理论知识,主要依托于课堂教授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语言及内容抽象化,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统一标准考量大学生的价值观,将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现实。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对理论的识记,而忽略了价值观实践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其价值意义,并得到深化和发展。与现实与实践相脱离的理论必然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导致了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化为践行还有很大一片空白。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上层出不穷的不良现象、某些教育工作者的失范行为与大学生所接受的理论价值观教育存在较大反差甚至相对立的,此时如不能正确引导而仍是坚持要求大学生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顾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行为与大学生个人利益的关系,必将导致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望而生畏,甚至,必将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1、深化思想政治课改革,提高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在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教育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高校要围绕培养目标,加大实施新课程的力度,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要内容转换上创新,要注重时代性、发展性、可信性,对于一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并且阻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内容要摒弃,还要注重内容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必须能够解决人们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学生入党、评先评优、就业等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分析,找到适合其自己的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生动性、互动性、情感性,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专家辩论、观看最新事例视频、探讨当前大事等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同时,要改革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地以考试成绩定论,可以把学生日常言行如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获得道德模范标兵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实行加分机制,激励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转为外化。

  2、挖掘课外教育资源,增强实践性教育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重在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因此,高校要挖掘课外教育资源,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充分了解校情、国情、社情、民情,进而起到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作用。要探索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积极建立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具体来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考察,到爱国主义基地学习和感受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到教学实践基地参加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工作、爱心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服务社会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将优秀成果、好做法推广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促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3、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引领校内主要社会思潮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育人条件、历史传统和校园氛围等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对他们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影响。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积极塑造优质和谐的校园文化。要不断健全完善校风建设,培育崇尚科学、团结合作、踏实肯干的教风和学风。要注重校园历史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学校历史沿革及精英校友,汲取传统精髓,激发爱校热情。要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建设美好物质文化,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要弘扬校园先进文化主旋律,充分利用典型榜样、学生社团的带动辐射作用;要广泛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公民等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构建规范公平的制度文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实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和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制定大学章程,突出教授治学原则;健全教风学风管理制度体系,如在教风建设方面建立师德考评体系,规范教师行为规范,发挥好引领作用;在学风建设方面积极推进奖惩等激励约束制度。应该建设和谐共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校园文化环境。

  4、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空间

  英国社会学家汤普森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分析必须把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影响法在核心位置,虽然大众传播不是意识形态运作的唯一场所。”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网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资源在网上传播;要改变传统“上情下传”教育方式,探索课堂教育与网上教学互动,建立交互式学习方式。同时,高校德育工作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根据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化、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培训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用网络来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要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各类思潮、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校园网络管理及惩戒办法,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5、加强自我教育,主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只有产生于自身内部才会强大和持久。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把教育引导转化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要正确指导大学生确定自我教育目标,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支持,充分发挥班级、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自我教育组织的重要作用,实现自我教育的形式多样化。作为大学生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抵御不良利益的诱惑,坚守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保持进取精神和善良本性,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价值观 社会主义 途径 主义 核心 价值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