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高三艺术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

高三艺术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12-10

高三艺术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85-03

  自 2013 年起,笔者连续四年担任我校高三艺术班班主任及历史科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艺术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历史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历史理解能力欠缺,对一些限定性词语不敏感,容易以偏概全;三是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时空观念匮乏,历史知识迁移能力有限;四是抽象思维、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不足;五是学习存在功利性,以为历史光靠多背就会得高分;六是学习持续性不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等。因此,教师能否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满足艺术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是提高艺术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很多,但笔者在中??知网上以“艺术生历史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仅有7个相关搜索结果,且多数是硕士论文,理论性强,关于一线教师的相关经验总结类的文章还不多见,可见相关研究还很欠缺。本文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素养为例,谈谈艺术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储备史料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史料搜集、史料运用的原则与方法

  以史料实证为例,其内涵是通过去伪存真、反复求证等方式获得可信度较高、符合史实的史料,并以此为依据,得出切实可信的观点与客观理性的认识,最大限度靠近历史真相的一种研究方法。史料是我们追寻历史真相的重要媒介,也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重要依据。常说的史料,就是指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史料按表现形式分有: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三类,这三类史料按可信度大小分依次为:第一手史料及原始史料,直接反映历史事件,实物化程度高,可信度高;第二手史料及间接文献史料,距离研究的历史有一定的时间差,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类史料为口述史料,可能受阶级立场和个人主观认知的局限,需要加以鉴别。

  (二)史料研读的方法

  艺术生在史料实证素养上,要养成“孤证不立”“去伪存真”“论从史出”等判断意识,认识到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文字史实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史料实证时,需要通过辨别史料价值的真伪,了解作者的立场与情感、史料叙述的价值取向等方式,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加以理解和判断。

  如给艺术生讲解孤证不立的内涵,包括单独的事实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局部的个体不能证明全局与整体;没有比较,不能说某时期出现的事物最早出现;当下不能代表过去与将来等方面。为了通俗易懂,我形象地将孤证不立比喻为:一大发明不能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世界,至少要四大发明;武则天做女皇不代表女性地位提高;某同学高考考了 600 分不能说自己很厉害,要是别人都考 601 分以上呢?某人此刻掏出手机打电话,不能说明他(她)是最早使用手机的地球人。通过生动有趣的比喻,艺术生对孤证不立的理解透彻了很多。另外,我常用 2013 年的一道江苏高考历史题为例加以辅证:

  试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题干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20 世纪 50 年代在战国时期秦魏等国故地出土铁农具遗存之类的实物史料,可信度高。根据孤证不立的原理,不能证明 A 选项的垄断性、C 项的必然性和 D项的首创性,故符合史料实证逻辑的是 B 选项。

  二、开展史料实证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高考命题人主要是高校教师,命题者往往会把自身与同行的学术成果反映在高考试题上,这样给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备考不能完全从课本出发,而应该触类旁通,吐故纳新。因此,教师的职责是鼓励艺术生突破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展史料实证相关的研究性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历史材料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艺术生在史料阅读方面存在着较大障碍,尤其是阅读文言文类的史料。他们在阅读、理解与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缺乏逻辑。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艺术生尝试从这些方面去探究:

  1.历史记录有没有主观性?

  2.史料的运用首先要注意什么?

  3.本段历史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什么?

  4.如何将材料的历史背景界定为明确的历史阶段特征?

  5.如何将材料的信息概括成规范的历史语言?

  根据以上问题,教师可选取一些简明扼要、信息量典型的史料,示范自身在分析史料时是如何理解、分析与表达,通过模仿教师的学习过程,学生逐步领悟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如在讲人民版必修三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时,笔者引用了如下材料,以训练艺术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材料: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选拔了国家需要的人才;扩大了官员的来源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为了说明科举制的优点,我再补充一段材料:

  材料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有哪些历史性进步?

  学生讨论后总结:有利于打破结党营私;可以防范徇私舞弊;考试选拔人才体现公平公正。

  在肯定他们的观点后,我留下一个问题让学生下课后思考: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上有没有制度性的局限?如果有,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事实上,学生对科举制过分关注考试成?,忽视道德品行的弊端深有体会,课后提出的建议也有创新性。

  同样,在讲《宋明理学》一课,我让他们模拟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辩论赛,去体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学生兴致很高。有些历史现象与问题,需要学生课后细嚼慢咽才能逐渐体会其内涵,教师不必把所有的问题都试图在课堂上解决,留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三艺术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实证 史料 素养 高三 策略 艺术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