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中国―东盟金融中心背景下?ぁ豆?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中国―东盟金融中心背景下?ぁ豆?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25

中国―东盟金融中心背景下?ぁ豆?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东盟已连续10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持续扩大的贸易量加速了双边启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跨境结算的进程。广西成为率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人民币结算为中国-东盟贸易往来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计价结算货币,给我国企业参与国际敬重了提供了降低汇率风险,减少交易成本,提高利润空间的通道。也为中国-东盟贸易周转提速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东盟金融中心逐渐建立的背景下,广西诸多经贸类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上均向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进行修订。在课程建设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其中,在“中国东盟金融中心背景下单证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支持下,《国际结算》课程作为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理所当然成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点。

  一、概述

  《国际结算》课程主要介绍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所引起的债权债务之间清算的课程。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时效性等特点。其课程所应用的岗位需求主要有两种:一是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部门的从业人员,其要求工作人员熟悉国际结算如《UCP600》等相关国际惯例和规则,掌握国际结算的操作流程,特别是涉及到三种主要结算方式下的单据操作和风险识别,并要求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二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国际结算是进出口业务流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到金融、法律、保险国际贸易会计等多个领域。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承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延伸,为《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按》等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二、《国际结算》课程改革

  (一)《国际结算》课程改革调研

  为了解在中国-东盟金融中心背景下《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现状、学生学习效果及企业实际应用情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2014年7月-9月向广西外贸企业、边境贸易企业、银行国际结算从业人员、兄弟院校、及在校学习《国际结算》课程学生以QQ访谈、电话访谈、深度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教学与实际工作两部分。实际工作调研内容包括广西与东盟贸易中运用到的结算方式、结算方式的使用频率,结算的币种、不同币种结算遇到的风险、票据的应用、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教学部分调研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实训手段、考试方法、意见及建议等。研究调查发现:1.广西进出口外贸80%来自于边境贸易,贸易对象国主要集中在越南。影响其结算方式使用主要因素是金额的大小及双方合作程度,金额较大的业务主要选择L/C、保函等,金额较小的业务结算方式主要采用现金结算、T/T、在线西联汇款、Payment等,其中在越南进行的边境贸易中不少业务使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方式,主要包括银行间结算、现金结算、“地摊银行”结算等。票据的使用包括汇票、商业发票、原产地证、海运提单、保险单等。2.目前针对《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教授内容主要以现有教材为主,没有突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实训环节薄弱,目前广西经贸类高校均不重视《国际结算》实训环节,只是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等手段。考核方式均以传统闭卷考试为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普遍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课程,学习效果不佳,无法真正掌握国际结算操作技能。经过本课题组前期的调研,我们在《国际结算》课程上的教学内容、实训环节及考核方式上作出相应的改革。

  (二)《国际结算》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调查结果,结合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新趋势等特点,将《国际结算》的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进行修正,重点增强学生学习国际惯例与规制的学习能力,掌握汇票、本票、支票三大金融工作的运用能力,掌握汇付、托收、信用证、第三方支付、人民币跨境结算等结算方式的基本技能操作,培养结算方式组合、防范结算风险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结算》的教学内容上增加了第三方支付、“地摊银行”结算等教学内容。在教学课时上作了相应调整,减少信用证及托收的教学课时比重,进而向汇付结算方式进行倾斜,深入讲解。在与《国际单证实务》课程交叉的商务单据不在专门讲述,将重点放在汇票、本票、支票等金融支付工具上,并结合人民币跨境结算特点进行讲解。此外,在一些知识讲解如审核信用证上,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

  (三)《国际结算》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直以来,广西经贸类高等院校特别是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象,特别是像《国际结算》实务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依然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理论的讲授忽视学生业务操作能力。课题组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对实践教学做了相应改革,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1.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重进行调整,由原来(总课时64课时)的48:16提升至32:32;32课时安排10-13次实训,实践课时比重由原来的25提升至50%。2.在实践项目上进行了精心准备,除了引用经典的教学案例外,根根广西、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设计实训项目。实践项目包括:汇票填制、本票与支票填制、T/T汇款、西联汇款、PAY-PAL开户、境互市交易中的现金结算方式(了解广西企业进行人民币跨境现金结算的优势与劣势、适用范围)、“地摊银行”结算(了解“地摊银行”与银行间正式结算的区别)、托收申请、开证申请、为信用证准备汇票和单据、清单、审单、结算方式比较与选择等十几个项目。并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交叉进行,一改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四)《国际结算》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国际结算》考核主要采取期末闭卷考试形式进行,教师在考试期末划出考试重点、学生背诵。学生只要临时抱佛脚,定能得高分。传统的考核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很好的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及操作能力。为此,课题组教师在进行教改研究中进行了以下改革。1.将重新设置成绩比重。降低期末全面考核的权重,有原来的70%降至50%,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由原来的30%增加至50%,平时成绩由考勤、实训成绩按比例组成。2.重视实践项目考核的分量。每个实践项目的成绩均会影响学生期末成绩。期末闭卷考试的案例分析及操作项目均来自经过改造的实训项目。3.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在期末考试内容上,减少识记考核内容,增加如审单、制单、结算工具流转等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促进《国际结算》教学的几点建议

  经过“中国-东盟金融中心背景下单证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教师在《国际结算》课程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步取得一定成果,在学生的能力考核上能看到相比往届学生的进步。结合课题组的调研内容与实践成果、为在今后《国际结算》课程上取的更好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做的学、学中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题组在本课程的改革实践中设计了十三个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均是结合广西发展特色、针对不同知识点来设计,学生能在不同的实践环节中体会到知识的实际运用,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

  俗话说: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学生的知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而目前,广西经贸类高校教师大部分均是高校毕业-高校教学的模式,自身缺乏实践能力。虽对理论知识精湛,但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显经验不足。为此,作为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专任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假期到企业或者银行进行实践,也可到学校实践基地多接触国际结算相关工作。

  (三)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国际结算》课程在清算环节中,商务单据、信用证、汇票等金融工具,均为英语表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因为英语的软肋导致信用证、单据看不懂,学习效率低,进而产生厌学心态。因此,有目的地提高单证、金融英语词汇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可以在同一学期开设每周1课时的词汇学习,只有充分掌握英语,才能更好理解相关的国际惯例与规则,掌握在国际结算知识的运用。

中国―东盟金融中心背景下?ぁ豆?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东盟 教学改革 中国 结算 背景 改革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