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期望偏差视角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

期望偏差视角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28

期望偏差视角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Abstract: Employment expectation deviation refers to the devi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expectation and the actual employment situ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qua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This article use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the graduates of three ordinary universities in Hebe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xpectation level is higher than the actual employment level as a whole. There is significant expectation deviation in salary, employment area selection, and career choic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is mainly affected by salary expectation deviation, position expectation deviation, city deviation, major deviation and self conditions.

  Key words: employment expectation deviation;factor analysis;local ordinar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204-03

  0 引言

  就业期望偏差是指就业者对于就业岗位、工资待遇、就业发展规划等各方面的心理预期与就业后实际情况相比存在的差异。就业期望偏差是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的一个很好的解释角度。在一般情况下,就业实际很难与就业期望达到完全的一致。当就业实际水平低于就业期望(负偏差),就会造成心理预期未能满足,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里落差,从而导致其工作满意度较低。反过来,就业实际水平与就业期望相当,或就业实际水平高于就业期望(正偏差),大学生就会在心理上达到较高程度的工作满意度。因此,就业期望偏差与工作满意度成反比关系。

  近年来,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早已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就导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工作满意度日益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普通地方高校相对于重点院校来说,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在这个充斥着“名牌效应”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强大压力下,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其指明求职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问题提出

  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而以就业期望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为数不多,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Rhona C. Free(2007),Kent Gillbreat(2010),Jason Scott(2012)等人分别对本科毕业生就业起薪进行研究,发现不仅毕业生的性别、毕业院校、种族、所学专业及研究领域等内部因素对起薪水平有重要影响,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环境、行业因素等也同样对起薪水平有一定作用。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差的研究目前也仅处于起步阶段,且实证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唐美玲(2013)认为就业期望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行为,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黄亚楠等(2014)向江西省14所高等院校经济学类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运用Logisitic模型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学类大学生普遍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前景认知、就业形势认知以及对职业的选择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三个重要因素。蒋海彬(2015)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出只有充分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全面发挥各种因素对就业期望的积极影响,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就业期望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很少有文章是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展开的研究。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研究旨在针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展开调查,研究就业期望偏差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情况。一方面,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已有研究在分析视角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政府和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意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金融学院、石家庄学院等三所河北省内普通高校2014和2013届毕业生,以问卷网为载体,对其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210份,回收问卷187份,去掉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数量为147份,表1所示被试者基本情况。   ■

  2.2 问卷设计

  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地方普通高校具体特征,最终确定了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差的因素,即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乡、签约的工作职位、签约的工作职位与期望的工作职位是否一致、签约的工作性质、期望签约城市、实际签约城市、签约工作的所在城市与期望的城市是否一致、签约前期望的月薪、签约工作的实际月薪、实际所得到的工资薪金与期望的工资薪金对比、对择业影响最大的人、签约工作与学习专业是否对口、签约工作的满意度、何时开始考虑就业、何时开始求职等,其中可量化指标16个,不可量化指标2个。实证分析结果:

  ①大学生的期望收入偏差情况:

  有147名毕业生回答了自己对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期望月薪状况,结果显示期望月薪平均值为3040元,其中期望月薪在3000元-4000元的学生数最多,为50人,占比34%;签约工作的实际月薪平均值为2300元,其中实际月薪2000元-3000元人数最多,为61人,占比41.5%;实际得到的工资薪金与期望的工资薪金相比,58.5%的人认为期望所得到的工资薪金高于实际所得到的工资薪金。

  ②大学生的期望就业区域偏差情况: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期望就业区域在一线城市、各省省会城市、其他城市中分布均匀,分别占比26.5%、29.9%、34%,而对于县镇及乡村的选择仅有9.5%,说明大部分毕业生期望在城市就业;而对于实际就业情况,20.4%的学生在一线城市就业,23.8%的学生在各省省会城市就业,37.4%的学生在其他城市就业,而18.4%的学生在县镇及乡村就业,这一比例整体高于期望比例。由此可见,学生在对于期望就业区域的选择上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③大学生预期就业职业偏差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十三种职业中,大学生对于期望的就业职业的选择主要倾向于公务员和国企职工,分别占到24%和21%;在期望工作性质的选择上,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七种工作性质,其中金融企业和事业单位被选为最受欢迎的期望工作性质,分别占比23%和20%。而调查结果却显示,在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中,实际签约的工作职位占比最高的是私企职员,占比48%,其次是其他(占比24%)、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师(占比17%);实际签约的工作性质中占比最高的是企业,占比55%,其次是其他(29%)和学校(21%)。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方向的规划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缺乏对于现实就业情况和自身就业条件的清晰认识。

  ④大学生就业期望对于就业满意度影响情况分析:

  为了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SPSS22分析软件,对于影响就业满意度的与就业期望相关的包括期望月薪在内的14个可量化指标,即前述16个可量化指标扣除“对你择业影响最大的人”指标,并以“对目前签约工作的满意度”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降维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前五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0.557%,说明前五个因子所反映的信息量已经足以代表数据整体的特征。然后采用主成分法对于因子进行旋转后得到成份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签约前期望的月薪与签约工作的实际月薪这两项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最大,被称为期望薪金偏差因子;公共因子F2在签约的工作职位与期望的工作职位是否一致这一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最大,被称为期望工作职位偏差因子;公共因子F3在所学专业和家乡这两项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最大,主要反映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所具备的条件,被称为自身条件因子;公共因子F4在期望签约城市与实际签约城市这两项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最大,被称为期望工作区域偏差因子;公共因子F5在签约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这项指标上的因子载荷值最大,被称为期望专业偏差因子。由因子分析可知,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主要是受期望薪金偏差、期望工作职位偏差、期望工作区域偏差、期望专业偏差以及自身条件五个因素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调查主要针对河北省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情况和实际就业情况以及就业期望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整体就业期望水平高于就业实际水平。从期望薪金角度来说,期望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实际工资水平,说明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于自身条件及就业市场的理性认识。从就业区域选择上来说,大部分毕业生仍然期望选择在城市就业,而选择在县镇及乡村就业的学生则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城市就业人口越来越大,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满意度越来越低。从就业职业的选择上来看,仍然有大部分同学倾向于选择从事公务员和国企职工的职业,这说明普通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相对来说过于传统,就业思路不够开阔,选择面较窄。从大学生就业期望对于就业满意度影响情况分析,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主要是受期望薪金偏差、期望工作职位偏差、期望工作区域偏差、期望专业偏差以及自身条件五个因素影响。

  3.2 建议

  就业期望偏差是衡量大学生就业质量和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眼高手低”的情况。因此,如何缩小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偏差,提高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3.2.1 政府加强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扶持

  政府应加强对于各行业的发展前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的长远预测,以需求决定供给,一方面为高校确定培养专业人才方向、教育教学改革等提供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政府还应针对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出台就业激励政策,打破“名牌效应”,提倡运用人才注重高契合度而非高质量。另外,政府还应加强引导和宣传,完善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高学历、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择业。   3.2.2 学校提高对于毕业生就业的重视程度,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大学生择业影响最大的人中,父母占44.9%的比重,老师占比2.7%,朋友占比12.2%,不受他人影响占比40.1%。由此看出,学校老师在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影响非常小,也可以看出学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缺乏重视。学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社会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特别是对于在教学设施、学生技能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显著劣势的地方普通高校来说,应加强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就业能力,打造宽专业、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教学模式。

  另外,高校还应加大对于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视力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高学生理论技能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科学、有目的性的规划职业人生,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就业,避免盲目跟从情况的发生。同时,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与各企事业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拓宽道路。

  3.2.3 大学生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从大学生期望就业区域和期望就业职业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当前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处于传统就业模式,对于未来工作的选择也更倾向于在城市中从事公务员、银行职员等这些所谓的“金饭碗”。面对着充斥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面临着名牌院校毕业生的绝对优势冲击,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

  在对于大学生何时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和何时开始求职方面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分别有34.7%和58.5%的学生选择在大三和大四时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而72.1%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开始求职,27.9%的学生在毕业后一年内才开始求职。这也显示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不够积极,缺少前期准备。因此,学校应积极配合,从大学生涯开始,便为学生多组织些关于就业求职的活动,使学生更早的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

  此外,大学生能否实现其就业期望,最关键的还是个人素质状况。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要想在就业水平上赶超名牌院校,就必须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打造成多方面社会型的优秀人才。

期望偏差视角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就业问题 普通高校 偏差 视角 毕业生 期望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