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农林学论文 >> 衡阳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定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

衡阳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定及实现路径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30

衡阳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定及实现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8306

  1衡阳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

  发展水平测定1.1求R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

  首先收集衡阳市及省内其他13个市州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简称“两化”)协同发展水平30个具体分析指标2014年的相应数值,并采用数学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并得到其特征向量。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 进行分析,得出R 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1所示。表1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在X1、X2、X5、X6、X12、X17、X21、X29、X30上有较大的载荷;第二个主因子在X4、X10、X15、X27、X28上有较大的载荷;第三个主因子在X3、X7、X20、X22、X23、X24上有较大的载荷;第四个主因子在X8、X9、X13、X14、X16上有较大的载荷;第五个主因子在X11、X18、X19、X25、X26、X31上有较大的载荷。各主因子列示如表4所示。

  F1、F2、F3、F4、F5等5个因子反映了31项指标信息总量的84.131%,亦即用F1、F2、F3、F4、F5等5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31项指标评价衡阳市及省内其他市州两化协同发展状况已有84.131%的把握。显然,选择这五个主因子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充分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信息,仅损失信息量15.869%。主因子的经济意义是由因子模型中权数较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的,本研究中主因子F1、F2、F3、F4、F5分别从两化协同发展经济因子、两化协同发展规划因子、两化协同发展环境因子和两化协同发展管理因子等5个主要方面来评价湖南省各市、州两化协同发展综合发展水平。首先得出5个主因子对各原始变量的得分,F1-F5。 同时为求得一个能够反映衡阳市及省内其他13个市州两化协同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数ΣF,本文以5个主因子的贡献为权数,定义衡阳市及省内其他13个市州两化协同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

  将标准化的数据代入可得出衡阳市及省内其他13个市州两化协同发展状况得分及排序;也可得出衡阳市及省内其他13个市州两化协同发展状况综合得分及排序,一般来说,综合得分越高,两化协同发展程度就越高;得分大于0 意味着该地区两化协同发展水平在全省两化协同发展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全省两化协同发展平均水平之下,需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协调的发展。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得出因子值的回归估计值如表5所示。 从表6中可见,长沙区域的两化协同发展程度居湖南省14个地级市之首,与之相邻的湘潭与株洲两化协同发展程度较长沙市稍低,分列第二、三位。这3个地级市形成了两化协同发展的第一梯队;本文研究的重点对象衡阳市,及岳阳、常德、益阳和永州等几个地级市的两化协同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且增长得分相近,较第一梯队的区域有较大差距,它们形成了两化协同发展的第二梯队。湖南西部地级市如湘西自治州、怀化等区域的两化协同发展程度明显弱于其他城市。可见,有些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很高,但由于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城乡差距大,两化协同发展水平反而靠后;而有些地区虽然城市发展水平都并是很高,但由于城乡之间相对比较协调,因此两化协同发展水平并不落后;还有些地区虽然城市发展不足,但由于其农业发展比较好,弥补了其城市发展的不足,反而两化协同发展水平也比较靠前。可见,农业发展对两化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

  2衡阳市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

  发展的实现路径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尤为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1]。”那么,衡阳市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2.1立足转移农村劳动力,坚持以现代农业为主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进步的必由之路。鼓励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断创新衡阳土地流转模式,将为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目前衡阳进行的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4种,一是土地托管模式。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土地托管公司为依托,与农户签订托管合同,交纳一定土地托管费用,由公司为农户提供良种、化肥、耕种、灌溉、防虫、除草、防病、收割、粮食收购等服务,农户土地承包经营主体不变、企业投资主体不变、受益主体不变。二是“股田制”模式。将土地经营权与承包权分离,并将经营权用股份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或股份企业,农户将土地以股份形式与专业大户、农场主、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合作经营,农民参与务工,领取劳动报酬和年度分红。三是村组集中模式。在充分征求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以组为单位将农户承包份额登记造册,但不具体到丘块,并发放相关权益证书,由村组将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或以其他方式规模经营。四是企业带动模式。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以租赁等方式整体流入土地,农民或返租承包,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进入企业务工,推进规模生产,实现各方共赢。[4]

  2.2加快农村土流转,积极推进土地规模集中

  国外在实施城市化战略背景下,当人均GDP达到4 5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超过80%,农村人口基本被城市化了,2013年衡阳市人均GDP就已经达到4 866.34美元,但衡阳市到2014年城镇化率也只有48.52%,特别是按城镇户籍人口测算,全市城市化率只有21.06%,主要原因是“半城镇化”问题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村转移人口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身份和地位没有转变,这种现象不仅让农村转移人口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而且被逐渐“边缘化”,既不利于提升转移人口生活质量和城市面貌,也不利于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2]。如何破解“半城镇化”问题?加快农村土流转,积极推进土地规模集中是其中重要的途径。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农民进城的过程,目前,衡阳每年有近200万农民工到城市打工,其留在省内的超过110万人,约80万的农民工在沿海打工,完全可以将省内打工三年以上的近100万农民工,转变成城市户籍。并允许他们在农村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宅基地),转户后还可以继续留着,显然,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将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常宁市以土地为核心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山塘水库养殖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言情所有权“农村五权改革”,对这农村五权依法颁证确权、抵押融资和流转交易,从而将资产资源化、资源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让农民获得租金、薪金、股金,带动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3]。   2.3增强产业支撑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

  业转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城镇化水平目标值为60%,而衡阳市目前只有47.9%,距离目标值还差12.1%,要完成这一目标,以城乡统筹为起点,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衡阳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5.4%,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只有19.9%和34.7%,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过大。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品商品化,加工销售集约化等途径,增强二、三产业吸纳能力,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一条有利途径[5]。

  2.4建立健全农村城镇化体系,全面推进现代化和城

  乡发展一体化进程衡阳“一核多中心”城镇体系框架初显,但综合功能有待加强。衡阳市城区依托其聚集效应,吸引人口、金融、资产等生产要素不断向这一区域集中。2012年,衡阳市城区已聚集了全市15.01%的人口,27.58%的经济总量,37.81%的规模工业增加值,31.01%的财政总收入,成为衡阳市发展水平最高、潜力最大、活力最强的中心区域,在湘南地区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城区的辐射扩散功能得以放大,周边乡镇与城区的产业发展协调联动,下游配套产业、加工业、服务业、物流业等竞相发展,形成衡阳市城区周边具有活力、潜力的环形地带,其中“西南云大”渐成人口、消费、投资、产业集聚地,“一核多中心”城镇体系初见端倪。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周边乡镇承载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的能力普遍还不强,主要乡镇生活环境、形象面貌欠优,缺乏产业承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核”与“中心”之间连绵地带的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衡阳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测定及实现路径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衡阳市 衡阳 测定 协同 路径 城镇
最新农林学论文
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下果树栽培学有效教学
浅谈林业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发展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业合作模式的对策及思考
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振兴战略”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北方秋葵育苗技术
蔬菜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效的影响因素及改
甜玉米去留分蘖对产量及产值的影响
宁阳县蔬菜标准园区创建措施及成效
甜玉米新品种江甜088的选育经过及高产栽培技
热门农林学论文
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园林绿地中的道路规划
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试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
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与对策措施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农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土地制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