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基于CBI主题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初探论文

基于CBI主题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1-31

基于CBI主题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初探

  英美文学课程,一般由英美两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分支课程组成,一直是高校英语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聚焦于各个时期重要的文学思潮、流派及其发生的社会文化哲学背景及各个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历来是人们进行语言研究的最佳素材,同理,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的精华所在,是英语学习的绝佳素材。然而,国内英美文学教学仍以老师按照教学大纲介绍文学史,讲授、分析文学作品的传统模式进行。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在于将文学与语言、文化割裂开来,不仅忽视和浪费英美文学的丰富内涵,学生所得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段,无法形成宏观、系统的认识,缺乏深度;还浪费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提高语言水平的绝好机会。因此,本文试图将CBI主题教学模式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课堂,旨在将文学与语言、文化打通,扩大此门课程的外延,加深此门课程的深度,着眼于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CBI主题模式的教学理念

  CBI(content - 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又称“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围绕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主要强调围绕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或信息组织教学(Richards & Rogers,2001:204)。这种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外语教学领域,倡导者提倡将语言教学融入某一主题或者某一学科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和语言学习融为一体。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取语言能力,学生能够在学习内容的时候更好地运用语言,以此提高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由于用此种形式组织的课堂教学对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容易激发学生通过目的语言思考、学习新知识,作为主导者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更好地融合起来。该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多种语言技能,而且可帮助学生掌握未来所需的各项技能和知识(常俊跃,2009:41)。

  语言学家布林顿在上世纪80年代将CBI进一步细分为了三种教学模式:主题模式(Theme-based instruction)、保护模式(Sheltered instruction)和辅助模式(Adjunct instruction)。主题模式主要指由教师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或多个主题,并据此开展教学及各种课堂活动。“把语言作为内容学习的媒介,内容作为语言学习的资源”(王幸,2012:126)。主题模式的优势在于:课堂活动设置和安排更加灵活、生动、多样,更好地满足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各种需求,能够吸引他们积极投入其中。

  具体说来,CBI主题模式在实施时可以使用“6T法”:首先,立足于文学史,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确定主题(themes);其次,根据确定好的主题,确定教学内容(texts),此过程中除了现有课本,还包括依附于主题的相关补充材料;通过将一个主题细分为若干个话题(topics),从不同侧面对主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避免教学流于空泛;此外,教学组织者还应该试图找出不同主题之间的线索(threads)及同一主题下若干话题之间的过渡(transition),线索可以将主题与主题有机连贯起来,使课程教学变为一个有机整体;而过渡则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同一主题下不同话题之间的自然转换。设置任务(task)是整个6T法则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与语言学习直接相关,主要指设计语言教学中开展的活动,通过此可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和检验。由于这种方法涉及的六个元素的英文单词首字母皆为T,故称6T法。

  2.基于CBI主题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基本流程

  为了更好地说明如何将CBI主题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笔者基于CBI主题模式的教学理念和英美文学课程自身特点,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每学期计划学时为48,每周学时为3。现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一册Part3莎士比亚第18号十四行诗(Sonnet 18)为例,引入CBI主题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2.1确定主题。主题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核心思想,基于CBI主题模式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多个主题展开。教师确定主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传统英美文学课程多以文学史为纲,将文学发展进程划分为几个主要阶段或流派,依次展开教学。然而,在我国现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英美文学课程的课时一般为一周2节至3节,课时十分有限,受此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涉及的内容只能是英美文学的极小一部分,或偏于文学史简介,或专注于有限的几部作品的分析,较为零散,学生难以窥见英美文学的全貌,学习热情不高。以主题为纲展开教学则可避免这样的尴尬,将主题视为贯穿课程的核心思想,根据教材自身特点,考虑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笔者在《英国文学史及选读》教学中以爱情、生命、家庭、宗教、历史、文化及政治这些普世主题作为教学主题,打破时间和流派的限制,使学生有机会领略同一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作家的笔下,在不同体裁文学作品中的异同;与此同时,对于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可归入不同主题中进行讨论,不仅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独木不见林的现象,使学生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英国文学,而且能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单个文本的理解。

  第18号十四行诗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主要赞颂了主人公的美貌,感叹韶华易逝,唯有文学才能使美永存。因此,笔者确定本单元的主题为生命(life)。

  2.2课堂教学内容。在CBI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还包括依附于主题的阅读和视听说材料。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不同主题,选择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将大大增强英美文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这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材料:关于十四行诗的相关知识;相关阅读补充材料:关于生命主题的其他文学作品或选段;第18号十四行诗的三个不同中文译本;相关音频和视频材料。学生准备材料:关于生命主题的文学作品或选段。

  2.3课堂讲解。在确定了整个课程将讨论的主题及相关文本材料之后,还必须对主题进行深化,并将不同主题串联起来,以期将整个课程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涉及6T法则中的“话题”、“线索”和“过渡”: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根据选定课文材料的自身特点,将每一主题细分为若干话题,并在其中寻找相关线索,以实现同一主题下不同话题之间及不同主题之间的自然过渡。具体到本单元教学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导入部分。主要可以分两个部分实施:①由主讲教师介绍十四行诗的起源、主要特征、常见主题及主要代表人物。十四行诗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本质上是一种抒情诗,常以抒发爱情、感慨人生为主题,重要代表为彼得拉克与莎士比亚。由此,可以将背景知识介绍中提及的“人生”和“莎士比亚”作为线索,巧妙过渡到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讨论环节。与此同时,学生的文学常识得以丰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讨论的文学作品。②播放根据该诗改编而成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从语言层面研读该诗。要求学生吟诵这首诗,找出该诗的押韵模式,为学生讲解该诗的相关语言点,如thou, thee和thy的用法与含义,要求学生找出该诗采用的语言修辞手法,为学生理解这首诗歌扫清语言障碍。

  第三,根据第18号十四行诗自身的特点,将“生命”这一主题具体分解为“莎士比亚如何在这首诗中表现韶华易逝、人生无常”、“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中外文学作品关于相似主题的讨论及异同”等数个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播放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配乐视频,组织学生对其中的生命观进行讨论,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比较。使学生不局限于英语文学本身,将讨论范围扩大至整个中外文学,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温习《哈姆雷特》中关于生存和死亡的著名独白,讨论莎士比亚如何从不同侧面对生命这一主题进行探索,加深学生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第四,由这首诗的讨论延伸至对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介绍,以此为线索,过渡到《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主题。

  2.4课外任务。任务是整个6T法则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这一环节与语言学习直接相关,主要指在语言教学中开展的活动。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实际需要设计一些由个人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协同完成的任务,任务内容可以涉及上文提到的不同话题、主题的讨论,也可是文化、哲学历史或词汇、语篇等与语言技能本身相关的内容。以此实现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其积极性,并且锻炼其综合能力。

  除了上文提到的授课过程中的讨论,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为学生设置相关任务,以达到巩固和拓展的效果。如本单元教学中布置学生在课后翻译这首诗歌,然后欣赏由教师提供的不同版本的名家翻译,并要求学生对此进行比较和评析,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分析、思辨能力。

  3.结语

  通过将CBI模式运用在英语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英美文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如下几方面取得明显效果:①利用文学本身蕴涵的丰富内涵,在保持语言技能训练强度的基础上融入专业学科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讨论的主题和话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有本学科的知识又有跨学科的知识。②将文学作为语言学习素材,通过划分不同主题和不同话题,将语言知识系统化,内容和语言学习相结合,加强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联系,有利于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深化。③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围绕研讨的文本,通过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个人及小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独立搜集资料,以及分工合作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讨论,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而言之,将CBI模式运用到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在现有课程体系下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新模式。

基于CBI主题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英美 基于 模式 教学 主题 文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