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01

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十八大报告指出:“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用开阔的眼光来理性看待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立足于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有效的契合在一起,对于全面推进公民的道德素质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当代中国的体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2],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本质、领悟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髓、践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内容是我们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1)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的公平正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而提出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阶级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马克思看到了这一现实,指出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公平正义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公正的第一个标志应该是保障人民随着社会进步而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3]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广大工人阶级日益贫困潦倒,生活得不到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公平正义只是对资产阶级的公平正义。

  “在马克思看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关键的是实行社会生产关系的合理化调整或变革,只有消除私有制、消除剥削,消除压迫…社会制度才是公正合理的制度。”[4]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德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保障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中国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高度契合的价值目标。

  (2)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的诚信思想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在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人类诚信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诚信观得以形成。诚信缺失现象在资本主义各种商业活动中频频出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良好的信用关系的建立,才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不仅从经济关系上对信用进行分析,更认为信用是道德伦理层面的重要一点。现代资产阶级更是打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旗帜来欺骗被压迫的工人群众,企图用谎言来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诚信不仅是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重要准则,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价值要求。在经济上,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必须用诚信来维系,这样才能促进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在政治上,党和政府对人民的诚信意味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的负责;在文化上,诚信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的体现。正所谓“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诚信原则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例如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5],消灭城乡对立,提倡社会和谐等,马克思认为的和谐社会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和谐社会。第一,马克思道德观中社会和谐思想的辩证唯物性,马克思的辩证和谐思想源于古希腊,“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6]社会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一个方面,但也离不开斗争和冲突;第二,马克思道德观中社会和谐思想的实践性,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和谐因素产生于实践,同时又消亡于实践;第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社会和谐思想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7],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社会问题也都是与人民切身相关的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归根到底要靠人民群众来推动。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八大更是提出了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社会和谐,经济才能健康良好的运行、政治才能稳定、文化才能繁荣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第一,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带有中国特色,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8]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在与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将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更加民族化和具体化。党的十八大提出把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基本任务提出来,二者的有机结合给中华传统美德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而中华传统美德是在历史的积淀中得以形成,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马克思道德观倡导的公平正义、和谐社会思想等与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的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具有内在一致性。因此,二者的结合对于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发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引领作用,并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增强文化自信心和价值观自信心。   第三,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9]虽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一种西方文化,但其倡导的价值追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中华民族从来不否认外来文化的积极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去接纳这种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0]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要立足于中国现实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已经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对西方文化的总结,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美德的认识是有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

  第一,两者的结合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全面解放的学说,在《共产党宣言》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试图帮助人们摆脱思想上的禁锢。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人性,引导人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有利于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激发人们贡献社会的创造活力。

  第二,两者的结合是中华传统美德走向现代化的需要。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要求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对立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运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辨证唯物性来看待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建立在先进的文化基础之上。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结合,使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普遍真理性。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力。“传统美德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时自觉奉行的规则,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12]中华传统美德走向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一种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两者的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中,勤、俭、信、廉是大多数人所共同肯定的,可以称为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也还有其重要价值,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不可缺少的。”邓小平说过:“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3]。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巨大冲击的21世纪,引导人们坚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引导人们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泛滥的今天,引导人们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刻内涵,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论文搜索
关键字:道德观 中华 马克思主义 马克 美德 道德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