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论文

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07

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

  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简称“电音”,是用电子技术获得各种音源并制作成的音乐。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斯托克豪森于1954年制作了《习作Ⅰ、Ⅱ》唱片,之后电子音乐开始流行。20世纪70年代,当音序器和合成器变得越来越便宜和简便时,这种所谓的“虚拟音乐”就真正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它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音乐最大的不同是,传统音乐是由真实乐队演奏,而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设备经过虚拟、变质、组合、再生的音乐;它用正弦波造成无泛音的即所谓的纯音;或用打击乐器、嘈杂乐器发出的杂音,也用人声和具体音乐相结合。在50年代末,电子合成器产生后,制作者可以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更增加了电子音乐的各种可能性。然而,通常电子乐是指当它刚成形时艺术家们通过电子设备所探索出的各种独一无二的声响,以及后人们所创造出的继承这些先驱们的作品。前卫作曲家们长时间的着迷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那些前所未有的电子声响。

  不了解电子音乐的人通常会对其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认为电子音乐和电子舞曲一样,都是节奏感极强并且吵闹喧嚣的音乐,或是全部属于无调性音乐。这都是错误的,也是笔者身边的朋友、亲人对电子音乐的最大误区。电子音乐并不只有例如Trance、Techno、House等等主流跳舞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型。至于无调性,电子音乐只是实现某一类型音乐的手段,不能狭义地定义为就是某种风格。

  谈到类型,曲风多样是电子音乐的第二大特点。广义而言,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为载体所产生的电子音色的音乐,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乐,包括广告配乐、电影配乐、游戏bgm(背景音乐)、动漫插曲等,曲风多种多样,变幻无穷。前段时间央视一套广受关注的《中国古诗词大会》节目,专家点评解析诗词时的配乐让不少人赞扬悠扬动听、诗情画意,其实那首《临安初雨》正是网游《新水浒Q传》的主题曲。笔者曾十分好奇曲中的配器是怎样营造出的空灵环境声和优美清越感,后来得知除了中间有一段笛子演奏之外,其他都是电子音乐后期加工而成的。不难看出,电子加工而成的音乐实际早已进入大众视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不易发觉。当然,这也彰显了电子音乐超越于传统音乐的一方面:在信息时代的传播广度和受众度上,前者优势已经完全清晰化,作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电子音乐不可缺少。也许从心底认同这一点的人不多,但无法否认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现代电子音乐的存在的必要性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成本问题。

  传统音乐的实现方式比较单一,除了真实演奏没有更便捷的方式。指挥、演奏、场地、乐器损耗、过程磨合……人力物力的消耗,成本过高。永垂不朽的艺术经典值得这样研磨、推敲,但事事如此、曲曲必真也是不现实的,必将大大降低音乐的产出量,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一旦出现,加之一些乐器声响的不完美对作曲产生的影响,就离我们大众的视野远了。电子音乐不同,作曲家既作曲又演奏,突破了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形态到传播方法的方式。可随时修改、对创意的实现、概念的把握、乐器音色的控制挑选等等,高效便捷,既省了时间又省了人力。也许你还是因为其真实的、虚拟伪造出来的手段而抵触,可我们无法抵挡这样的发展趋势,饭店、商场、咖啡厅到处都有电子音乐的场所,听觉系统会接收到这些传播信号,它是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笔者也有过并不接受电子音乐的时候,但当这样怀着好奇、投身于电子音乐的学习后,终于,在兴趣中发现了它独有的、不可抗拒的魅力,让笔者在创作中找到了自主实现的无限可能。创作中,除了乐音,还有噪音、环境声、背景声、特殊音效等等传统音乐中很少涵盖的元素。它们有的本身就是软音源,有的是通过效果器达到应有的效果,为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听众有另一种体会。像平时经常用到的,有的效果器会失真,完全不像是实物发出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有味道。一些参数经过调试的效果器声音也会极具辨识性而且还难以模仿,我们在使用电子软件制作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获得这种音色。在作品中,多元的音响化声音的出现,让音乐显出一种不同的魅力。与此同时,这同样应用于广播剧的制作与创作中:广播剧依靠的是纯粹的声学性能,载体是广播电台或音频媒体。在没有可视性这一特点下,主要为播音员或配音演员所演出的戏剧,以帮助听者想象的人物和故事。这是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其中有一点:音响效果必须逼真。因为听众只能通过对听觉的想象来了解剧中情景和人物的动作状态,这也大部分依靠了电子音乐。传统音乐,传统乐器演奏,都很难全部满足这类的听觉需求,但电子音乐中的一些特效,比如人喝水声、椅子倒地声、水流声、环境声……都能够对于事件发生的背景、状态有很好的交代,让人沉浸在特定环境中。广播剧这类艺术载体的出现,实际上是源于电子音乐的产生、发展,它以“声景”这一概念作为主要手段,为听者构建特定的听觉体系。这是电子音乐应用的重要方面。

  除了这些,电子音乐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突破了乐器、律制间的界限。乐曲歌曲中,当古筝与长笛合奏、琵琶和吉他斗琴、钢琴与竹笛一争高下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有什么东西在变。没错,那就是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之间的界限,再细化来说,就是纯律、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的融合。那么在这其中,电子音乐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电子音乐的范畴内,电子制作方面,频谱音乐是一大研究课题。频谱,就是频率的分布曲线,复杂振荡分解为振幅不同和频率不同的谐振荡,这些谐振荡的幅值按频率排列的图形叫做频谱,将频谱运用在声学上,从乐器的物理特征、音色属性、发声本质谐波泛音系列、共振锋分布、声音包络、时间过渡性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乐器的独特音色。在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比律制更精准的乐器音色特点,让他们在同一个平面进行比较。举例来说,我们以十二平均律作为对比标准研究民族五声调式乐器的音色,剖析竹笛的音色,最后形成谱面音高。再根据谱面音高与十二平均律的对比,得出它们之间的音程关系。这样,有助于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在律制不同基础上的有利融合。这也并不是各啬,放眼民乐团,主要演奏低音声部的大提琴属于西洋乐器,二胡、阮、笙等全部是民族音乐。律制上的不同会在演奏中体现出来,比如音准统一的困难、杂音的出现等。但电子乐器的音高参数是在音色调制过程中预先设定的,其音高频率产生于预置的精确数值,因而实时处理音高倾向的机动性较小,音高却更为精确,即使是运用音高随机变化功能或如音高滑轮、触后感之类的音高变化手段来增加音高变化随机性,也无损于其音高精确性。尤其是面对用微分音律写成的作品,声学乐器往往在保证音高的准确性上力不从心,而电子乐器则对此游刃有余。①有了电子音乐,我们不单可以自己制作,还可以通过频谱分析,将两种不同类的乐器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最终得出适于演奏水平和演奏效果的便利方法。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电子音乐还满足了创作中所需乐器和音色的多样性。例如西塔琴,印度最具代表性的古典乐器,因为地域的局限,我们大多数人并未听过、见过西塔琴,但有了电子音乐手段,我们同样可以不去大费周折地获得西塔琴的音色,以满足创作、求知的需要。首先,对西塔琴的音源采样音频进行频谱分析,而后得出其音色的频谱数据,测算出谱面音高、特有律制等等一系列音色特征,进行剖析,最后生成同样音色的不同音高声响,大大方便了音乐的创作与制作。当有一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顺利运用自己想要的音色以及它的各种音高,这不是很神奇的事吗?

  电子音乐大大拓宽了我们对乐器音色认知的局限。在研究中不难发现,每件乐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音高差、音律。这就是每件乐器的独特性。电子音乐的研究让我们更加习惯、懂得去尊重乐器的个性。并非不是十二平均律就是错的,也没有谁好听谁难听的比对意义,独有的音色才构成千姿百态的世界,五彩缤纷的音乐,个性十足的流派。在保留合理性的基础上,电子音乐突破了乐队编制、乐器种类的局限,成为个性十足又大一统的全新面貌。

  电子音乐与其说是高科技的产物,不如说是时代的产物。它赋予我们更多接触音乐、做音乐的主人的机会,种类多样的特点也激发着越来越多人对音乐、对艺术的参与精神。最有意思的是,很少看到电子音乐中的哪个流派因为谁更好谁对谁错争得不可开交,大家往往彼此给足空间,求同存异,各美其美。这种现象体现了电子音乐的宗旨:爱、和平、团结。彼此包容的背后推崇的其实就是敢于尝试、勇于接纳、用心思索的人生态度,宏大的包容性让我们发现其中包含着人性的真善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些流派与流派、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冷漠,也使更多没有机会学习艺术但具有艺术灵感的人很好地近距离接触音乐、艺术,做出不俗的成就。例如5sing原创音乐网上知名的原创音乐人,都非出自专业;他们有人是报社的编辑,有人是学校的老师,有人是漫画画师……各行各业的人,因为热爱音乐,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通过电子音乐实现心中所想的音符旋律,陶冶情操、得到认可、产生共鸣,在笔者看来是再美好不过的事,也是电子音乐存在于当今时代的必要性。

  音乐无绝对,让我们全身心去感受电子音乐的魅力,感受电子音乐之于现代音乐发展的重要作用。

  注释:

  ①冯坚:《电子乐器的音响特征与电子音乐中音色的结构意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电子音乐 必要性 必要 电子 音乐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