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及引导对策探析论文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及引导对策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16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及引导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81-02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及意义

  要想厘清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先需厘清其基本概念――政治参与的内涵。政治参与的概念以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和纳尔逊提出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笔者也认同该定义,“一般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政治社会化尚未完成,社会角色未定,因而没有明确的个人利益目标,但普遍比较关心政治。而且在他们受教育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观和政治认知,并通过一定的政治参与行为将其表现出来。故考察其政治参与,应从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两方面考察。结合政治参与概念,大学生政治参与即:大学生在基本了解和认识国家政治、社会状况的基础之上,形成政治参与意愿,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或程序参加政治生活,从而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2]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加速其政治社会化进程,同时有利于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亦可增进其对本国政治经济制度、政府合法性地位、法律和政策等的认同,从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还未走出校门,故他们的参与方式和行为附带校园特性。大学生参与政治的路径有:参与学校开设的政治课程和组织的政治报告、加入党团组织、参加学校组织的推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或政协代表选举、参与班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以及社团干部选举和竞选、接触活动①、以参与团体或组织的方式解决社会或政治问题和网络参与等。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以下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应有的政治知识缺乏,政治认知模糊,甚至有错

  据200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表示‘说不清’的占11.4%,表示‘不同意’的占4.7%;

  对‘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表示‘说不清’的占32.2%,表示‘不同意’的占10.9%;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示‘说不清’的占9.5%,表示‘不同意’的占5.0%。”[3]在当今全球化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加之,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接触外界机会增多,难免不受西方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容易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转而接受一些西方的政治理念。也有的大学生对本国政治缺乏了解,容易产生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悲观情绪,并萌生崇拜西方民主制度的情绪。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日趋带有功利色彩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力机制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念型、分配型和服从型政治”。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催长了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功利色彩,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受功利主义的侵蚀也趋于理性和务实,并且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分配型参与动机其实已占主流。加之,部分人对政治社会的认知偏差,认知浅显,对政治的参与渐趋功利化。在选举投票中,大学生往往选熟人和朋友。部分学生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只是为了在综合测评中加分,有利于今后的评优、评奖。甚至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动机上也存在功利化倾向,有的大学生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就业或者评优而入党,也有人为了积累政治资本或扩充履历而入党。调查表明,“在入党动机问题上,有 68.9%的学生表示是因为拥有党员身份后更有利于就业,有 26.3%的人表示入党后将来可以更好地谋求仕途的发展”。[4]由此,大学生的功利心态可见一斑。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大多数大学生有正确的政治认知,但其实际行为却与认知大相径庭。多数大学生明白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确信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仍有学生会选择尽可能不过问政治,甚至远离政治。大学生对贪污腐败问题很关注,并对其深恶痛绝,但当其面临就业压力和奖学金等个人利益时,却有学生请客送礼。此外,他们的实际政治参与以低层次参与为主,论政远比实际参与多。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政治参与活动就是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加入政治党团组织等。但由于其身份和环境的限制,虽心系社会,政治认知相对全面,但他们直接参与各种现实政治活动的行为相对较少。

  (四)大学生政治效能感偏低

  政治效能感是“公民对自己政治参与行为影响力的主观评价”。[5]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水平呈正相关,政治效能感高的人会积极参与政治,反之亦然。在校大学生尚未踏足社会,普遍存在政治效能感低下的问题。由于政治参与制度还不是十分完善,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对自身参与行为能否影响政府决策的信心不足,导致其政治效能感偏低,从而影响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加之,大学生本身涉世不深,其思想中理想主义色彩较浓,对政治参与的期望过高,从而影响政治效能感。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时期,必然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对有些问题不能辩证理性地思考,认为现实与理想不符,易产生政治参与的消极情绪。

  (五)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缺乏理性和有效性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便利,但真正以互联网为平台参与政治的人却很少。据一项调查显示,经常和较多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只占24.7%,甚至有57.9%的人从未参加过,而且大学生关注的大多是娱乐性的和休闲性的内容,关注新闻时政的仅有8.9%。[6]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缺乏有效性的,新闻媒体是大众了解外界的窗口,大学生对其关注度不高,那么就会失去对政治事件的知情权,之后的判断、评论和参与也就无从谈起。此外,互联网是一个冗杂的环境,里面充斥着各种思想言论,当中也不乏有一些邪教宣传等非法活动。大学生在上网时,或者在“翻墙”浏览信息时,难免会接触到一些负面政治信息,这势必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导致其网络政治参与缺乏理性。如对许多偏激言论或敏感帖子下的跟帖评论较多。   三、关于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一)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理论修养,培养合格公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政治认知和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对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究其原因,大学政治课堂还是灌输式教学,上课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多数学生不愿意听。高校政治教学应实现教育方式多样化,把政治知识讲授方式由灌输转为引导,并运用各种手段活跃政治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如老师可以用情景或者案例教学法传授政治知识,从案例中提炼政治要点,激发学生兴趣。大学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体现政治的时代性,为学生传达前沿和热门的政治信息,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现实政治,毕竟有些现实情况和书本是有出入的。高校也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参与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明白,政治参与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一项重要义务。

  (二)加强政治参与的法律化和制度化,疏通政治参与渠道

  多数学生存在政治认知与行为脱节和政治效能感偏低问题。也就是学生对政治参与“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其大部分原因是学生对于现实政治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相关的政治参与制度和法律保障不够完善所致。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快立法,修改或完善已存的《选举法》。严格执行法律,维护法律尊严,保证大学生有序地参与政治。同时,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权利应该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明确其享有的法定政治参与权利。因为有的学生受历史上发生的学潮影响,不敢参政,甚至远离政治。只有大学生政治参与权利受法律保护时,大学生才能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要大力拓展和疏通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渠道。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政治组织社团的组建,赋予其更多功能。还应完善大学生的接触、信访或举报等政治参与渠道,同时拓展和开凿更多可行的政治参与渠道。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之便,参与现实政治,为政府提供有益建议,反应社会利益诉求。当然,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差别很大,高校应建立参与平台,正确地指导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活动。

  (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阵地,要想推进大学生良好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传播主流政治文化。在这物欲横流、各种价值观和思潮充斥的社会,应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抵制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提高其政治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营造一个公正平等的校园政治文化环境,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锻炼场所。学校还应发展一些政治社团,并举办一系列政治讲座,来引导和塑造青年大学生优秀的政治人格,增强学生的政治参与效能感。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实践,因为认识源于实践。大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校园中通过亲身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增长政治参与知识,锻炼政治能力,促进自身政治社会化的进程,完善政治人格,实现知行合一。

  (四)加强校园网建设,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参与活动

  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对学校和社会提出了挑战。网络常被不法分子利用作为散布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言论,攻击党和国家,传播虚假信息,危害社会主义稳定的重要工具。由于大学生还未完成社会化进程,所以思想容易受这些不良信息左右,动摇政治信念,形成错误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会对今后自身的政治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校园网络应该屏蔽那些有害的信息,积极引导和监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为今后的政治参与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校网可以开设专门的政治参与专栏,发布政治新闻和政治观点等信息,鼓励学生发帖讨论,并组织专业教师点评引导,可增强大学生对于政治信息的正误鉴别力。学校可以利用校网及时公示校务信息,也可开设学生信箱和学生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网络政治参与渠道。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政治参与平台,监督学校,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政治观点,有利于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可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

  注释:

  ①接触活动指,大学生为了某方面利益,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主动与校领导、有关组织部门接触,正式或非正式地向他们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意见或批评,以期改变他们的决策和决定。

  ②信念型是大学生为了某种政治理想而参与政治;分配型是指大学生为了某些自身利益而参与政治;服从型是指大学生受组织或他人命令而被动参与政治。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及引导对策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对策 当代 政治 大学生 问题 大学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