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地理地质论文 >> 云南省宁蒗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论文

云南省宁蒗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2-17

云南省宁蒗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Abstract: Dagongshan copper deposit is located in Ninglang epicontinental depression of Lijiang-Yanyuan fault fold belt, Yangzi ancient land.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ormation, structure, magmatic rocks, finds out the ore-controlling factors of Dagongshan copper deposit.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 of ore body, ore deposit genesis is analyzed. Research found that basalt of basalt group is the main source bed, Dagongshan copper deposi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fracture zone and fissure, it belongs to the late hydrothermal type deposit.

  Key words: Dagongshan;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nesis analyses

  中图分类号:P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3-0250-03

  0 引言

  大公山地区发育有一批与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床点,本文通过对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查清矿床控矿因素,结合矿体、矿石特征,分析矿床成因;从而了解该类型矿床成矿特征,为今后该区找矿勘查奠定了基础。

  1 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扬子古陆块丽江-盐源陆缘褶-断带宁蒗陆缘坳陷中[1](V-2-6-2)(图1),该区在晚二叠世发育了厚大的基性火山岩建造,三叠纪发育砂泥质建造和碳酸盐建造[2]。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较简单,主要有上二叠统和三叠系。上二叠统主要有玄武岩组(P2β)和黑泥哨组(P2h),玄武岩组(P2β)属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岩,黑泥哨组(P2h)以滨海-沼泽相沉积的砂质泥岩内夹煤线为主。三叠系包括下、中、上统,下统以浅海相碎屑岩为主,中统为一由海相碎屑岩过渡到碳酸盐岩相的海进旋回,上统为浅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的海退旋回;主要有下三叠统腊美组(T1l)、中三叠统北衙组(T2b)、上三叠统中窝组(T3z)、松桂组(T3sn)、新安组(T3x),其中上二叠统玄武岩组、黑泥哨组是区内火山岩型、热液型铜矿赋矿层位。区域上构造线总体呈南北向,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次之。

  区内大面积出露二叠纪基性海底喷发岩-玄武岩,玄武岩主要有斜斑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细粒致密块状玄武岩;玄武岩中铜矿化普遍,但矿化强度微弱。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地层主要发育有上二叠统和中三叠统地层;构造线呈北东向,构造以断裂为主,区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喷发岩。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2β)、黑泥哨组(P2h)和中三叠统北衙组(T2b)(图2)。

  上二叠统玄武岩组(P2β):玄武岩组大面积分布于矿区西部及中部;属基性海底火山喷发岩;岩性以致密块状、斜斑玄武岩、气孔杏仁状玄武岩为主;玄武岩从矿区西部到矿区中部岩性从斜斑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致密块状玄武岩的变化规律,在致密块状玄武岩中内夹凝灰岩、凝灰质泥岩。厚度大于200m,与上覆黑泥哨组呈断层接触。

  上二叠统黑泥哨组(P2h):黑泥哨组出露于矿区中部,呈北东向展布,为滨海沼泽相;岩性以泥岩为主,内夹有泥质砂岩、玄武岩、炭质页岩、炭质泥岩、沉凝灰岩及煤线。厚度300-1000m,与下伏玄武岩组呈断层接触。

  中三叠统北衙组(T2b):三叠系中统北衙组出露于矿区东部,为一由海相碎屑岩过渡到碳酸盐岩相的海进旋回;下部岩性以砂岩为主,内夹泥灰岩、泥岩;上部岩性以灰岩为主;厚度大于200m;与下伏黑泥哨组、玄武岩组呈断层接触。

  2.2 构造

  矿区构造线以北北东向,北东向为主;构造以断层为主,褶皱不发育。

  比较大的断裂有北北东向的F1断层、北东向的F2断层、北西西向的F3断层、南北向的F4断层。

  F1断层:北北东向展布,长度大于2km,破碎带宽1-5m。位于矿区东部,带内被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填充,角砾成分有泥岩、砂岩和玄武岩;上盘为三叠系北衙组砂岩,下盘为二叠系黑泥哨组的泥岩、玄武岩。

  F2断层:北东向展布,长度大于2km,破碎带宽0.5-3m。位于矿区中部,上盘为二叠系黑泥哨组泥岩,下盘为二叠系玄武岩组玄武岩。

  F3断层:出露在矿区的西南部,长度大于600m,破碎带宽2-6m,一般为3m;带内主要被断层角砾和断层泥(断层粉末)填充,断层角砾一般为0.1-0.5cm,次棱角状,其角砾成分主要是玄武岩,含量大于50%;断层泥含量约为30%,破碎带内岩石比较松散。局部破碎带内发育有石英脉,脉体不稳定,一般延长为1-20m。

  F4断层:出露在矿区西南部,呈北北西向产出,长度约800m,破碎带宽1-20m,最宽约20m,一般宽度为4m,带内主要被断层角砾和断层泥填充;角砾大小不一,大小介于2-10cm,一般为5cm,角砾呈次棱角状,角砾成分主要是玄武岩。断层带内局部可见铜矿化。   2.3 岩浆活动

  矿内有大面积的海底基性喷发岩-玄武岩出露,玄武岩主要有斜斑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细粒致密块状玄武岩;玄武岩中铜矿化普遍,但矿化强度微弱,玄武岩可能是该区铜矿的物质来源。

  2.4 围岩蚀变

  矿区内围岩蚀变较为微弱,在玄武岩中可见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偶见褐铁矿化。

  硅化:以显晶质石英为主,呈它形粒状分布玄武岩的气孔中和裂隙中,粒度一般为0.2-0.5mm。

  绿帘石化: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产出,粒度一般0.1-0.5mm,主要分布于细粒块状的玄武岩中,常呈集合体产出,集合体一般呈球形、椭球形,大小为1-2mm。

  绿泥石化:呈它形粒状产出,粒度一般小于0.1mm,主要分布于细粒块状的玄武岩、斜长斑岩的基质中。

  3 矿体特征

  矿区内目前发现1条矿体,5处矿化点;其中铜矿点1处、铁矿点1处、煤矿点3处(见图2)。

  3.1 矿体特征

  Ⅰ号铜矿体赋存于玄武岩内所夹的破碎带泥岩中,工程控制矿体长40m,厚度2m,矿体呈似层状,产状为340°∠75°,品位介于1.16-1.24%之间,平均品位1.2%。矿石矿物主要产出在泥岩中的裂隙和层理面内,另外在裂隙、层理旁侧的泥岩内也有浸染状的孔雀石。矿石矿物以孔雀石为主,其次为辉铜矿,另外含少量的蓝铜矿。矿石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以细脉状、浸染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薄膜状、皮壳状构造。孔雀石呈它形粒状,粒径0.05-0.1mm,多呈薄膜状、细脉状集合体产出,局部呈浸染状产出;辉铜矿呈它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01-0.5mm,呈细脉状集合体产出;脉石矿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其次为石英。

  3.2 控矿因素

  地层因素:区内上二叠统玄武岩组、黑泥哨组是主要的赋矿层位,大公山铜矿主要赋存于玄武岩组层间破碎带中。前人研究表明,与玄武岩相关的铜矿床大都赋存于上二叠统玄武岩组,特别是该组上部层位,上二叠统玄武岩组玄武岩具有较高铜地球化学背景值(100×10-6-1000×10-6)[3],其是区内主要矿源层。对于该类型铜矿床来说,地层是主要的控矿因素;基性火山岩能为矿床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成矿物质[4-5]。

  构造因素:大公山Ⅰ号铜矿体赋存于层间破碎带中,区内铜矿富集、赋存严格受层间破碎带及构造裂隙影响。

  3.3 找矿标志

  矿体露头标志:含有孔雀石化的泥岩、玄武岩可以作为直接找矿标志。

  围岩蚀变标志:硅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该蚀变可以作为找矿的间接标志。

  构造标志:铜矿化与断层旁边的裂隙关系密切,在裂隙以及旁侧岩石内往往有矿化显示,因此断层可以作为找矿的间接标志。

  4 矿床成因探讨

  区域上玄武岩中有众多矿化点,矿化点达30余处,其中米厘铜矿规模较大,矿体主要产出于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顶部玄武岩和黑泥哨组(P2h)下部炭质页岩、炭质泥灰岩中:一类矿体沿着一定层位(P2h)呈透镜状产出,一类矿体产出在玄武岩内的断裂之中;矿体规模较大;矿床成因属于沉积+后期热液改造。其它矿点属于与玄武岩有关的后期热液填充型。

  大公山所发现的铁、铜矿化体主要产出在玄武岩组中的裂隙和玄武岩中的泥岩中,玄武岩中的泥岩分布范围不大,沿走向没有延伸,初步认为玄武岩中的泥岩属于后期构造挤压破碎充填所致;矿体无论产出在玄武岩或玄武岩中的泥岩,均与裂隙关系密切,其形成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晚二叠世时期,该区大规模喷发一套含铜基性火山岩建造,形成初始矿源层(图3-①);②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区域性应力作用,该套基性火山岩建造―玄武岩形成一系列的层间破碎带及裂隙,构造应力使铜成矿元素活化,使其在层间破碎带及裂隙中富集(图3-②);③受燕山―喜山期岩浆演化、构造运动影响,成矿元素进一步活化、富集,最后在层间破碎带及裂隙中形成铜矿体(图3-③、④)。

  综上,大公山铜矿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裂隙、层间破碎带)影响,属后期热液型矿床。

  5 结论

  ①上二叠统玄武岩组是区内铜矿主要矿源层。

  ②大公山铜矿床规模小,矿体形态简单,呈似层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是孔雀石,少量辉铜矿;矿石呈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脉状、浸染状构造。

  ③大公山铜矿床主要受破碎带及裂隙控制,属后期热液型矿床。

云南省宁蒗大公山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宁蒗 云南省 铜矿 大公 云南 成因
最新地理地质论文
浅析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基层地质勘探工作管理对策研究
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执行率管理的思路与路径探
绿色地质勘查综合技术应用分析
叶尔羌河流域下游土壤的盐渍化特征分析
宿迁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调研报告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地质雷达在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报中的应用
热门地理地质论文
人文地理学
论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
浅淡煤炭分布“北多南少”的成因
漫谈地理人种
南北半球十不同
奇异的贝加尔湖
漫话“中国龙”
美国的地理位置与“亚洲牌”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
麦金德的「陆心」地缘政治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