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杨沫《青春之歌》的音乐叙事论文

杨沫《青春之歌》的音乐叙事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3-07

杨沫《青春之歌》的音乐叙事

   引言

   音乐文学是虽是两种不同的领域,但两者具有同源性,像我国的古代的经典之作乐府诗歌和《诗经》都是两者相结合的作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分工的不断明确,艺术也更加专业性,所以音乐文学才开始在不同道路上发展,但这种分离并不是说明两者再也没有联系,比如现代小说中就可以看到音乐的元素,就是音乐叙事。

   一  《青春之歌》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情怀

   1  《青春之歌》的创作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十七年中国文学历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称为十七年文学。这十七年间有大量优秀作品产生,当中有几十部至今影响深远,《青春之歌》就是其中之一。它的作者杨沫1914年8月在北京出生,她父亲曾是一名显赫的大地主,但后来家庭破产,曾在河北香河做过小学教员,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杨沫认识了宋之的等共产党员,并开始接触马列主义,之后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人生经历对她小说影响很大,而《青春之歌》就是在“9.18”到“12.9”这段历史背景下,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并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革命知识青年艺术典型。

   2  《青春之歌》的音乐情怀

   (1)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情怀

   音乐和文学这两种艺术领域是相互交融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文人们都十分强调音乐在作品的运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很多经典的作品,比如《诗经》、《乐府诗集》和《楚辞》等,不论处于什么历史时期,什么文化环境,音乐和文学总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方面体现了文人们比较看重音乐元素,另一面也显示了音乐本身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所在。

   音乐在文学作品中的引用的形式通常有两种,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就是直接使用音乐本身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或情绪;而间接引用是用音乐或音符来隐喻或引征,进行主题的烘托,人物特点的突出及整体环境的营造。比如莫言作品《檀香刑》中贯穿全文的戏曲“檀香刑”。

   (2)《青春之歌》中的音乐情怀

   《青春之歌》刚开始名字是《千锤百炼》,在之后又改为《烧不尽的野火》,最后,在出版前才更名为《青春之歌》。之所以在名字中加入“歌”的元素,是因为音乐贯穿了整部作品,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青春之歌》小说的刚开始,主人公就是以一个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人物形象出场的,将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特点,当她去投靠亲戚时,“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而在文章的最后,主人公林道静唱着“枪口对外,/齐步前进!/……/我们是铁的队伍,/我们是铁的心。/维护中华民族,/永作自由人!……”走上了街头。

  音乐贯穿了整部作品的始终,而且音乐是文章情节推进的一个重要的隐形线索,在关键的情节发展节点,总能找到音乐元素的存着,它不仅仅是为了修饰,更多地体现了小说要表达的情感所在。《青春之歌》整部作品对音乐的穿插安排及使用蕴藏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  《青春之歌》中感情音乐叙事

   1  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为一个典型的“革命青年”的文学形象,林道静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十分不满意,经常与之产生强烈的对抗。但由于自身处于弱势,因此这种对抗更多存着于她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用隐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她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文艺作品。书籍培养了她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她是个喜欢海阔天空地幻想的姑娘,越读的多,也越想得多。”对很多文艺作品的阅读,林道静获得了更多摆脱现实环境的想象空间,给予了她更多抵抗的谋略和指导,使得她有了更强烈欲望去对抗世俗的环境。这也印证了,为何革命青年们绝大部分偏爱文艺作品,反过来,喜欢文艺的知识分子也经常是革命的先头部队。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到:“音乐比别的艺术更宜于表现漂浮不定的思想,没有定形的梦,无目标无止境的欲望,表现人的惶惶不安,又痛苦又壮烈的混乱的心情。”因为文学在人们精神世界里更多的体现出理性的意识,而音乐则更多体现人感性的情感。情感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它是观念的形成,思想建立的基础,而人类的各种情绪活动都是受观念和思想来控制的,所以文人们十分注重文艺作品中的音乐性。音乐不同于表达情感的文字,它可以准确地与内心最深处的感情发生共鸣,但这种感情确实难以描述,且多变的。

   在《青春之歌》的音乐世界中,林道静隔离于现实世界之外,可以在此寻找内心的解放和依靠,反过来这也使林道静逃避现实,过分依赖音乐世界。林道静对现实世界和音乐世界的相反态度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当她逃避现实环境,离家而去时,却仍然记得去带上自己的南胡、箫、笛等乐器,这充分暗示了现实世界和音乐世界的内在关系。在整个《青春之歌》小说之中,音乐在对现实环境的抵抗、排斥这个基调的烘托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小说提到的乐器中,“口琴”这个西方乐器的作用与其他乐器更为不同,它是用以体现林道静可以很好地认同并吸收西方文化。林道静时时刻刻将乐器带着身边,也表现出乐器是她的依靠,抚慰其弱小的心灵,也只有在音乐世界她才能得到满足。因此,音乐是一种感情抒发的途径,人们可以通过乐器去传达自己的感情。对于音乐,无论是创造者还是接受者,音乐本身都可以将他们带入感情的世界,去回应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作者很好地认识到了音乐具有抚慰人心灵的作用,在小说之中,音乐世界是独立于现实的一个世界,在这里,林道静得以解脱,获得庇护。但是这种状态并没能一直维持下去。在小说中,林道静的出场就与乐器、音乐等元素联系了起来,这已经构成了她的人物特点。但是现实的世俗生活带来的压力不能允许她继续沉寂在音乐的世界,就像文中所说,她再也没什么闲情逸致去陶醉在音乐世界了。在之后,她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糟时,个人化的音乐叙事也就更加萎缩了。音乐是传递情感的工具,既有喜悦,也有悲伤,既可以是具体的,又可以是抽象的。在小说中,亲人、朋友的去世经常要找乐器班子吹一下,这不仅是为了表达对死者去世的哀伤,更是欲通过这音乐同死者沟通,净化心灵,将其带入天堂。这使人们对死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会积极、勇敢地去面对,进而更深层次地审视生与死。

   2  爱情的纠结和音乐叙事

   音乐不但可以准确传递人们的感情,也可以表达出人物内心复杂、模糊、无法言语的情感。由于音乐在表达感情上可以做到准确、丰富,所以,一般文学作品在需要感情的流露时,通常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来抒发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清楚的情感。

   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党的影响,所以在爱情的选择上她偏向于革命同志,她的爱情故事围绕着余永泽、卢嘉川和江华三个人展开,最先出现的是余永泽,小说中也描写了他们的感情生活。但当卢嘉川出现后,由于在革命情感上的统一,林道静在爱情上也开始更偏向于卢嘉川。在林道静的个人成长经历上,卢嘉川的的确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林道静找到了自己的政治信仰,而且带给林道静很多感情上的幻想,所以在卢牺牲后很长时间里,这种影响力仍然一直存在。《青春之歌》对他们的爱情并没有采取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或者通过革命的话语来间接表达。

   卢嘉川和林道静俩人的爱情还属于儿女情多余革命情,但对于江华不同,江华可以说是林道静在革命道路上的导师,对比江华的冷静和客观,林道静更多看到的是自己的差距,争取思想上和江华达到同样高度。所以,林道静对江华更多的是敬仰、崇拜,因此当江华愿意进一步推进俩人关系时,林道静表现出了不可思议,而不是通常的喜悦,因为在她心中仍然爱着的是卢嘉川。但最终林道静还是答应了江华,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革命走到了一起。

   爱情是人类的情感需求,但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历史时期,爱情反映出的情感也不同。音乐可以使人物内心的情感自然顺畅的流露,而不会感到突兀与直接,只有这种如音乐般的倾泻才能使人物的内心感觉更加逼近真实。而当林道静与余永泽分开后,音乐也再次回到她的身边,音乐叙事也再次勃兴,经济拮据、缺乏自由都不再能影响到她,不论身在何处,林道静唱歌的画面被一次次书写。这种场景在之前的叙事中从未出现。

   3  在革命方面的音乐叙事

   音乐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是有目的性的,通常是要达到抒情的目的,能烘托出环境的氛围,能使作品更加具有特色。所以,文人通常在抒情性的小说中插入音乐元素,更好地营造艺术氛围,感情的表达更具感染力。音乐元素抒情性民谣或歌曲,也有音乐的术语,这些对音乐的音乐的引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节奏感,也便于情感的抒发。

   《青春之歌》中,对革命方面的音乐叙事是通过描写革命青年们整齐、团结的合唱来表现的,体现出革命力量的强大。合唱在小说中的运用十分突出,能强烈地表现出众人的情感,比如对“3.18”纪念游行的描写上,人们合唱着“打回老家去!/打回老家去!/打走日本帝国主义!”,这是集体情感的宣泄方式,也展现了集体的强大。合唱的形式既是集体力量的表现,也是构成集体的必要元素。无论在什么地方,即使是在监狱,合唱都能带动每个人的力量,抒发群体情感。林道静也深受合唱的影响:“第一次,她感到了群众的巨大的力量。她不再孤单,不再胆怯,她是这巨大的人群当中的一个,她正和这些和她思想、意志相同的人在同做一件伟大的事。”

   《青春之歌》中的音乐叙事既有对人物个人内心的表达,也有对集体情绪的渲染,两种形式的音乐此消彼长,在林道静个人情感需求上逐渐衰弱时,集体合唱登上舞台,革命者慷慨激昂的情绪得到表达,而林道静也在此时加入到合唱中,重获新生。革命者的集体力量需要体现,而合唱就是很好的表达途径,通过整齐的节拍来煽动起每个参与者的情绪,将大家聚成一个集合体。

   小结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文学两者从古至今,不断相互促进、融合,共同发展,虽然在形式上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内容上却相互渗透,音乐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主要其对情感的抒发既准确又全面,同时节奏感强,可以很好把握文章起伏,所以,音乐叙事在《青春之歌》之中的运用不单单是表达感情的需要,更是整个小说结构的体现。

杨沫《青春之歌》的音乐叙事

论文搜索
关键字:杨沫 青春之歌 叙事 青春 音乐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