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认识与当代价值研究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认识与当代价值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7-04-26

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认识与当代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0-0022-0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多元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深刻了解其哲学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价值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导向,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涵价值,是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和根基,另一方面,也是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

  历史是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唯物史观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历史的创造者是谁,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创造历史的主人是人民群众,其是历史的主体力量。

  (二)人民群众具有首创精神,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

  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国家社会体系是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扬并壮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各行业的竞争。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1]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观点之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人民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是发展精神财富的指路人,是社会变革发展的主导力量。

  1.在创造主体上的观点对立性。在没有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之前,唯心史观在历史发展阶段占有统治地位。它的最基本前提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它不承认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这一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也不认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伟大的,却肯定少数英雄创造历史这一观点。英雄史观只是从少数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而与唯心史观对立的唯物史观,则是肯定了所有的历史发展内容是由个人活动所组成,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之伟大。

  2.人民群众创造之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人类所生存的社会中生产和发展的基础。广泛的社会劳动者生产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资料,也为精神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是生产物质资料与活动的主体。随着生产活动发展的现代科学化和以过多消耗体力为手段的社会劳动者数量的日益下降,而逐渐增多的是以脑力为劳动手段的现代知识群体,他们在社会生产活动和创造物质价值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广大人民群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力量。在生产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力量获得精神财富、精神产物即娱乐等产品。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过程之动力源泉

  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物质与精神财富创造之中,对社会关系也起着很大作用。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对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变革。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585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推动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人民群众创造财富,也是社会发展的享有者

  人民群众不仅仅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在创造的过程中也实现自身价值,追求着这一目的,体会着自身创造的劳动成果。因此社会生产活动的实质是人民群众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社会发展的变化历程实际上是广大劳动群众同时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这一重要过程。他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是作为创造社会物质、精神成果的一种工具或媒介,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也需要借助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享受生活与人生。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哲学之认识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推动社会政治经济等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通过向他们领悟和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中国共产党才能获得力量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也有许多哲学知识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究,去学习。

  (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来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认识是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表现形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作用甚大,并对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这一认识论做了深刻阐释。历史活动是社会进程中的生产活动,在历史活动中人民群众的活动就是这一历史活动。一个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是广大人民群众以及他们的认识。创造历史的人民,广泛的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动力支柱。

  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其对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认识,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社会的一种活动。每一个小的或者较大的实际行动产生的重要性比所谓的纲领重要性大很多,人民群众之实践活动重要价值对完善其群众观具有特定导向作用。

  (二)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群众观

  理论的产生并不是一直不变的,任何事物或社会都有生命力,当确定哪些理论需要完善,理论的哪部分需要发展时,它必定会伴随新时代的日新月异而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在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而完善的。因此,在时代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应该确定其完善和发展的方面。需立足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也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应该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不存在什么新事物,旧事物,而是在更好的发展前提下确定什么是重点,更好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首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之根本利益的观点。其着重研究关于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所存在的利益,确定各阶层群众所存在的利益关系以及如何调节其利益。

  2.应坚持用全面多元的观点看问题。随着国家法制的完善,人民群众地位是平等的,各阶层都可以平等地享受权利,比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层次、教育内容等。而在之前,我们的传统观念和传统体制是不能完全被包容和实现的。当今时代,国家在制度方面不断深化其改革,在思想观念意识方面也不断变革,目的是为了更科学地指导我们的价值导向,从而在改革发展中全面化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权利、实现公平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广泛权利。

  (三)一切以实际为出发根源

  一切以实际为出发根源即发现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客观原则,以客观事物为对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是要将广大人民群众之利益作为我们党处理一切工作之起点。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说真话,办实事。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283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利益出发,以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为对象,实现其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也决定其是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的。

  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研究

  书本上的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群众观与我国现实状况结合起来,目的在于重新审视马克思群众观的历史地位及其现实意义,挖掘其当代价值,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有助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无产阶级执政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要求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党管理国家事务等方面的关键思想。“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3]368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培养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切感情,在执政过程中党不仅仅是单方面的依靠国家的权威来统治和管理这个社会,而是进行双方面的互动配合,因此需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它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愿望,人民群众亦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其动力和其内在要求。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发展这一举动是加强党的依法执政等各个执政建设的坚实基础。人民群众的认同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评价尺度。党的利益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之利益,人民群众需要什么,需要做什么,这些也都符合党之需要。所以,以群众观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必须的要求。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也强调我们党植根、服务人民,党的根基、血脉、力量都来自人民。

  (三)形成和谐社会的群众观,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

  中国之发展壮大是几代领导人和全体人民努力之结果,中国的伟大之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都迫切希望实现这一伟大愿望。让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国梦。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哲学意义及当代价值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心系群众,使全体人民最广泛地团结和联系,调动社会发展中的所有积极力量和活力因素,通过这些力量,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加快速度,与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分享所有发展的新成就和新果实,以此来开启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哲学认识与当代价值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 马克 当代 哲学 群众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