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论文

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12

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84-02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向体育学科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这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概念而确定的体育课程新价值与新目标,也是对我们提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归纳与发展。这个新价值与新目标的提出既反映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体现学校体育工作者主动承担重任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它已成为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未?砣瞬挪唤鲆?具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而现代人的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及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在体育活动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1 特殊的教育目的。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已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习心理潜能之目的。

  1.2 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开学就业指导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

  1.3 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识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

  1.4 特殊的教育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管理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2.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许多学者提出了假设及有关的论证,并从体育活动的娱乐性、竞争性、交往性等方面阐述其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1 改善情绪状态。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有研究表明,用力运动可以减少情绪上的负担,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轻微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等。

  2.2 确定良好的自我认识。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活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活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我能力的高低、修养的高低、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2.3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体育活动中一般伴有艰苦、疲劳、激烈、对抗、竞争等特点。

  2.4 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应交往性。这样交往性可以使群体中的成员,在体育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培养心理适应能力。

  2.5 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是追求成绩的努力,证明自己或本队的优秀性。在集体项目中,每个成员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相互合作。

  3.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对策

  3.1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传统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传授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此模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 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必须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以育人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

  3.2.1 树立现代健康观和现代体育观。学校体育要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必须树立现代健康观和现代体育观。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2.2 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把握学生特有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抉择,充分理解、信任、关怀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得到发展。

  3.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活动是心理发展基础,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活动交往形式不断变化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创造的潜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

  3.3.1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确立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3.2 开展探究性学习。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同样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4.结束语

  体育活动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的,紧密结合体育教学,整合课堂教育各元素,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为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加强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而且还应当教育学生注意课内、课外结合,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经过长期的努力去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才能达到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学生 品质 心理 中学 活动 体育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