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教师评价导向及对教学改革的影响论文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教师评价导向及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18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教师评价导向及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28

  Study on the Teacher Evaluation Orient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YAN Xiuxia, LIU Lijie, BI Yanzhao

  (Business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55000)

  Abstract Teacher evaluation plays a batons rol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of teacher evaluation, we summarize five guiding, such as heaving student's assessment but lighting peer's evaluation, heavying scientific research but lighting teach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is poor,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sult not the process and heaving evaluation but Lighting feedback, following the five orientations, this paper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 and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collect data, establish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of the teacher evaluation orientation, screened the typical indicators according the path coefficient, at last, use the regression to analysis validate the indicator's impact on the teaching reform.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guide the teacher evalua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orientation of teacher evaluati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key index; teaching reform

  高校教师评价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在理论上对教师评价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师进行正确、客观、科学的评价,对于调动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工作积极性,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高校教师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同高校教师评价的导向、方法、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探索高校教师评价中的导向性问题,以及描述这些导向的关键指标和对教学改革的影响,以期为高校教师评价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1 高校教师评价的导向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兴起,许多学者开始对教师评价进行思考与研究,特别是对于在教师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教师评价机制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相关论述,张浩(2014)认为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定量轻定性、重科研轻教学、重结果轻发展的评价导向。[1]史晓燕(2014)在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联动机制进行研究时,将联动机制分为了四种,即: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价的联动机制,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联动机制,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联动机制,教学水平鉴定与教师发展的联动机制。其通过研究发现,在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价的联动机制中现有的教师评价缺乏控制,评价质量控制线、学生评价依据偏离评价重点;在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联动机制中阐述了教师评价与教师评优和晋级的关联度较大,终结性强;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联动机制中阐述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性不强;在教学水平与教师发展的联动机制中阐述了现有的评价目的与促进教师发展相背离。[2]张其志(2014)在阐述目前高校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时,认为高校教师评价中主要存在四种矛盾:评价内容存在重研轻教的取向;评价的标准存在一致与多样的矛盾,即面对教师之间的众多差异,各高校都统一使用一致的教师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存在一元与多元的矛盾,评价主体多元化并不是多个一元评价主体评价结果的简单叠加,而评价主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间性”;评价方法方面存在着量化与质性的矛盾,即许多高校在教师评价时较多的注重量的评估而对于质的评价指标却较少。[3]白新欢(2010)为了解决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的矛盾,提出了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重科研轻教学、重课题立项轻具体研究、重数量轻质量和重形式轻内容导向,并研究了这些导向对教学改革的负面影响。[4]   综合以上学者对教师评价导向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三所高校教师评价现状所做的调查,最终将目前高校教师评价的导向归结为: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重科研轻教学、重短期评价轻长期专业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评价轻反馈。

  2 高校教师评价导向的指标设计

  2.1 导向之一: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而教师评价中往往忽视教师在评价中的地位,赋予学生的评价结果很高的权重,这是不科学的,大部分学生所看到的教师工作往往只是课堂上的五十分钟,教师在课堂以外的劳动量他们根本不得而知,而且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采取网上评价,评价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学生甚至不清楚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就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打分;学校在进行学生打分前对教师评价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和重要性的阐述,导致学生对评价的不重视;学生对自己评价的结果所产生的后果不了解;相比于群体庞大的学生,同行评价的比重往往较小。对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的导向可以通过学校(学院、系)对教师评价的宣传力度(est1)、学校对学生评价的重视程度(est2)、?W生对自己评价作用的感知(est3)和同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中的比重(est4)来衡量。

  2.2 导向之二:重科研轻教学

  虽然当前高校按照教学和科研的侧重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但大部分学校的教师似乎对这种分类并不关注,而是一味的注重科研,这种趋势的产生源于社会对高校实力评价主要看重科研实力;学术研究成果比教学研究成果更能为大学教师带来实际利益;当前我国大学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是科研。[5]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许多教师认为科研就是自己本职工作的全部;许多老师将科研和教学绑定,默认为科研做的好,教课也会好;学校在发展规划中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比教学高。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可以通过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ere1)、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ere2)和学校对科研的侧重度(ere3)来衡量。

  2.3 导向之三:重短期评价轻长期专业发展

  教师评价虽然在各大高校中广泛实行,但教师评价的初衷就当前的情形来说,绝大部分仅仅是对教师当前的综合水平进行客观评价,而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在自己专业上的不断发展才应该是教师评价的终极目的。重短期评价轻长期专业发展的导向主要体现在教师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不合理;教师对现有的教师评价并不十分认可;教师对教学评价过程没有及时进行反思,这会削弱教师评价效果;有的教师评价会因为刻意迎合评价的标准而失去了自己原本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对重短期评价轻长期专业发展的导向可以通过学生评价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程度(epd1)、学生评价的合理性(epd2)、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可度(epd3)、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epd4)和现行教学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程度(epd5)来度量。

  2.4 导向之四:重结果轻过程

  教师评价主要用在教师职称的评聘和各种评奖中,终结性较强,至于对在教师评价中不理想的评价指标和被评价对象的后续改善的关注并不多。因此,重结果轻过程的导向可以通过教师评价结果在学校职称评聘及评奖中的重要度(efi1)、教师评价对教师个人素质的决定度(efi2)来度量。

  2.5 导向之五:重评价轻反馈

  没有将教师评价当做一个闭环的系统来运作,联动性不强。[6]主要表现为:评价前学生对评价工作不了解,打分时对教师评价的标准不熟悉;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少,对教师工作不了解;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热情不高;有的教师对评价不关心,不参与评价的改革;教师评价没有对教学氛围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对于评价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更少关心评价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主动找学生沟通的频率少;有的教师为了获得高的评分往往讨好学生或给予暗示,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学校(学院)只是提供给评价教师一个最后的评价分数,没有定性的评价说明。为此,轻评价轻反馈的导向可以通过学生对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eco1)、学生与教师的沟通程度(eco2)、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度及学生评价结果的反馈(eco3)、教师对评价的了解度(eco4)、教师对整体教学氛围的促进程度(eco5)、教师参与评价的热情度(eco6)、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度(eco7)、教师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干涉程度(eco8)来衡量。

  3 高校教师评价导向的解释结构模型

  3.1 样本来源与数据收集

  本文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三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共发放问卷500份(教师300份,学生200份),回收问卷398份(教师210份,学生188),有效问卷375份(教师208份,学生167份),回收率79.6%,有效率为75%,符合结构方程模型要求的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大于5:1的要求,通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个评价导向指标对评价导向的影响,进而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评价导向的关键指标。

  3.2 信度和效度分析

  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到Cronbach Alpha信度系数平均数大于0.7,单项与整体项的相关性都大于0.3,达到了可接受水平,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具体结果见表1。

  本文确定的教师评价的导向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问卷的设计则是在咨询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后经过修订而成,故具有合理的内容效度;在结构效度方面,本文主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一系列拟合检验进行验证,拟合优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拟合优度

  拟合指标中,x2/df应小于2,GFI、AGFI、CFI、IFI应大于0.9,RMSEA应小于1,由表2可知,表中的拟合指标均符合标准,所以本次调查问卷的拟合性良好,具有良好的效度。   3.3 高校教师评价导向指标的解释结构模型

  本文运用AMOS21.0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对教师评价的导向指标间的关系进行验证,结果见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导向下,学校对学生评价的重视度est2对该导向的影响最大,同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中的比重est4以及学校(院、系)对教师评价的宣传力度est1的影响次之,学生对自己评价作用的感知est3对该评价导向的影响最小。由此可见,尽管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但在实施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并没有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评价对教师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导向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根据该导向所属因子的负荷数t,不难发现est3的t3<0.6,其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学校对学生评价的重视度est2,影响了学校(学院、系)对教师评价的宣传力度est1,即学校对学生评价的重视度越大,学校(学院、系)对教师评价的宣传力度也会越大,那么同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中的比重就会相应的降低,其在负荷数t值上表现为t2>t1。因此,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导向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可以通过研究学校对学生评价的重视度est2和同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中的比重est4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来体现。

  在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下,学校对科研的侧重度ere3对该导向的影响最大,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ere1最小,因此,尽管各个高校都很重视科研工作,但大多数老师的科研积极性并不高,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分配、股权激励机制,保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入,实施分类评价,调动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和积极性。而学校对科研的侧重度ere3影响着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ere2,即学校对科研的侧重度越大,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会越大,在其所属因子负荷值e上表现为:e3>e2,e1<0.6。所以,在研究该导向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时,可以通过学校对科研的侧重度ere3来衡量。

  在重短期评价轻长期专业发展的评价导向中,学生评价的合理性epd2对该导向的影响最大,学生评价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程度epd1和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可度epd3对该导向的影响次之,而学生评价的合理性epd2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可度epd3,两者成正相关。现行教学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程度epd5、教师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度epd4的负荷值d4

  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导向下,教师评价结果在学校职称评聘及评奖中的重要度efi1和教师评价结果对教师个人素质的决定度efi2对该导向的影响都很大,因此,在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导向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时,efi1、efi2都予以考虑。

  在重评价轻反馈的评价导向下,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度及学生评价结果的反馈eco3影响着学生与教师的沟通程度eco2和学生对评价标准的了解度eco1,在负荷值O上表现为:O3>O2>O1;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度eco7影响着教师对评价的了解度eco4,进而影响了教师参与评价的热情度eco6和教师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干涉程度eco8,在负荷值O上表现为:O7>O8>O6>O4。而教师对整体教学氛围的促进程度eco5的负荷值O5<0.6,可以不考?]该指标。因此,在研究重评价轻反馈的评价导向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时,可以用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度及学生评价结果的反馈eco3、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度eco7来衡量。

  综上所述,大学教师评价导向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可以通过学校对学生评价的重视度est2、同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中的比重est4、学校对科研的侧重度ere3、学生评价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影响程度epd1、学生评价的合理性epd2、教师评价结果在学校职称评聘及评奖中的重要度efi1、教师评价结果对教师个人素质的决定度efi2、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度及学生评价结果的反馈eco3、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度eco7来衡量。

  4 结论与建议

  教师评价的导向及其对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在教师评价中存在重学生评价轻同行评价、重科研轻教学、轻短期评价轻长期专业发展、重结果轻过程和重评价轻反馈的导向,且经过实证检验,发现这些导向的代表性指标对教学改革都有直接的影响。学生评价的制度性倾向左右教学改革合理性;对科研的过度侧重模糊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学生与教师认识的差距会扭曲评价事实;教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和奖励的倾向导致教学改革的终结性导向;在评价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欠缺使教学改革缺乏对反馈的改善。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些教师评价的错误导向,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扭转这些错误导向,首先,合理分配评价主体在评价结果中的权重,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次,深化教学在教师思想中的重要性,要明确科研与教学的任务分配;再次,加强教师评价对教师日常工作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弱化其在评优晋升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采取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主客体互动,使双方不断达到共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ZH112),山东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教师评价的导向及其对教学改革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教师评价导向及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改革 方程 导向 模型 基于 评价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