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从“馆员”的业内称谓演变看我国图书馆员的专业化之路论文

从“馆员”的业内称谓演变看我国图书馆员的专业化之路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1-25

从“馆员”的业内称谓演变看我国图书馆员的专业化之路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239-02

  图书馆员在与读者的交流中,常常会遇到令人尴尬的称谓问题,从“师傅、同志”,到“先生、小姐”,再到“叔叔、阿姨”,乃至“服务员、喂、哎”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常常令图书馆员心生不快却又无可奈何。语言学的研究认为,称谓“存在先入为主和约定俗成的社会因素”[1],不仅是一种礼仪,还体现了文化习俗和对人际关系的定位与认知。读者对图书馆员的称谓乱象反映出社会对这个职业认知的混乱,有学者对此做过专门解读[2],呼吁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事实上,这种称谓乱象不只是发生在读者身上,同样长期存在于行业内部,而后者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着更为消极的影响,也是阻碍图书馆员专业化进程的一大障碍。

  1 图书馆从业人员业内称谓之演变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托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开发制作的“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对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称谓包括:馆员、职工、勤工助学人员三种,这里的“馆员”是带有专业属性的,符合学术界对“图书馆员”称谓的理解,正如吴建中先生所说:“图书馆员是为读者提供经过整理、分析、综合的信息和知识、并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专业人员[3]。”近几年,由图书馆权威人士撰写的《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中,对人力资源的总结和阐述正是引用上述数据和表述写成,说明学术界对上述三种称谓及其界定是普遍认可的。

  然而,在更具主导性的图书馆规程/章程或主管部门的各类行政文件中,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称谓,尤其是在对“馆员”这个常用称谓的使用上却总在专业化和去专业化之间摇摆或模糊着。翻阅我国近代图书馆的早期章程可以发现,使用过的称谓很多,如管理员、事务员、经理员等,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称法,没有明确规范。其中,“馆员”一词也很早就被使用到,但有时泛指,有时特指,用法不一,如1910年的《学部奏拟定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摺》第十五条:“图书馆管理员均应访求遗书及版本由馆员随时购买……”中提到的馆员,应该是工作职责区别于管理员、从事某些专门业务工作的人员;1927年国立劳动大学《图书馆规程》第二条:“本馆设主任一人……事务员三人……但馆务发达时,得增加馆员。”这里,“馆员”并没有明确其专业表征,可以理解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泛指。第一次正式为“馆员”一词赋予专业特征的官方文件是1981年国务院发布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其第一条规定:“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的业务职称定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管理员。”自此,“馆员”一词与“管理员”有了明确区分,被用来特指那些掌握了一定专业知识,具备足够业务能力,从事专业性业务和服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但习惯上,人们还是常常用“馆员”代称所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这就带来了“馆员”一词的使用规范问题,很快,就有读者在当时业内顶级核心刊物《图书馆学通讯》(后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呼吁“请准确使用‘馆员’这一称号”[4],但由于各种原因,“馆员”一词的使用始终没有能够规范统一。

  1987年7月25日,当时的国家教委(即现在的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第二十二条把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党政工作人员;技术工人;公勤人员”,但这种分类缺少职业特征,不适合作为称谓使用。2002年和2015年,该规程先后两次修订。2002版《规程》删除了87版中的人员类别划分,未做新的分类说明。对从业者的指代使用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学科专家、在图书馆从事特种工作的人员”等不同表述,唯独没有用到“馆员”这一称谓;2015年最新修订的《规程》重新使用到“馆员”一词,并提出“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但由于把辅助馆员(即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员)也纳入了馆员的范畴,不太符合习惯上对“图书馆员”这一称谓的专业性认同,反而模糊了“馆员”这一称谓的专业性。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7月27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文化部联合发布了一系列文化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其中,《图书资料馆员国家职业标准》把“图书资料馆员”确定为一种职业名称,同时确定的还有“古籍馆员、文献修复师”等职业,并统一归为“图书资料业务人员”。这里,虽然使用到“馆员”一词,但所用名称略显冗长,既没有历史的延续性,也没有能明确“馆员”的专业性,仍未起到规范统一称谓的效果。

  从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界对工作人员业内称谓的混乱和不规范由来已久,且至今没有能够改观,尤其是对“馆员”这一常见称谓的使用语焉不详、摇摆不定。其根本原因还是业内对图书馆员职业的专业性缺少清晰公认的认定。

  2 业内称谓之混乱是目前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半专业化状态的真实写照

  吴建中先生把“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列为图书馆发展的十大热门话题[5],引起业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学者张峰[6]“把图书馆员专业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专业化思想萌芽阶段、专业化初始阶段、专业化发展阶段,”提出“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近3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我国图书馆行业对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以高等学校图书馆为例,87版《规程》要求“专业人员应具有中专(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应逐步达到60%以上。”这一标准在2002年的修订版中提高到“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应逐步达到60%以上。”2015版《规程》则进一步要求“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y培训。”各版规程中无一例外提到“专业人员”,但专业性如何体现和保证?并没有明确的配套机制。学历要求作为指导性意见,不具有强制性,业内强烈呼吁的“职业准入制”迟迟没有提上议程,就连称谓都没有权威公认的规范,因此,没能推动对图书馆员职业专业性的广泛认可。2006年,学者赵兰玉分析认为我国图书馆职业尚处于半专业化阶段[7],时隔10年,情况并没有实质性转变。2015版的《规程》把图书馆员分为“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的提法不仅没有起到统一规范的作用,反而混淆了“馆员”称谓的专业属性。这方面,或许是受到我国当前通行用人制度的制约。规程修订组成员雷震(时任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感慨耐人寻味:“很难对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做出明确规定,也不好规定”[8]。这正好印证了馆员称谓乱象的必然性,也是体制下的无奈。   在图书馆员专业化?l展之路上,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话题是“馆员入职资格”问题,如果把“馆员职业的专业性”与之联系在一起,做一个简单总结,其本质就是希望实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图书馆行业中,如何界定哪些工作内容属于“专业的事”;二是哪些人属于“专业的人”。经过多年发展,这两个问题显然并没有太多改观。业内称谓的混乱就是前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的外在表现。这种专业性不清(或索性不分)的就职环境所造成的职业认同感的缺失已经给从业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极易产生职业倦怠。《如果可以,我选择不在图书馆工作》[9]一文]道出了很多一线馆员的内心呼声,美国一位资深同行对此反应是:文中提到的这些工作在美国都是管理员做的,没有馆员做这个!

  3 规范称谓,厘清专业边界是图书馆职业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我们在讨论图书馆员专业化问题时,常常参考国外(尤其是美国)同行的做法,呼吁实行职业准入,呼吁完善专业化教育、呼吁完善图书情报理论等等,但有一点我们始终没有学习,或者说始终没有能够做好的,就是厘清我们自己业内分工专业性强弱的边界,并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确定下来。

  明确专业性的一个简单办法就是从称谓上做出区分,并保持这种区分的稳定性。美国教育科学学院国家统计中心提供的2012年财报(Fiscal Year 2012)数据显示[10],图书馆从业人员分四类:馆员(Librarian)、其他专业人员(Other professional staff)、其他领薪人员(other paid staff)和学生助理(student assistants),其中馆员就是专业的图情工作者,其他专业人员从事IT、技术支持等工作,是不列入馆员系列的。从称谓上来说,馆员(Librarian)就是专业性的代名词,这种专业分工的稳定性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来维持,突出表现在两点:一靠建立专业人员“准入制”;二靠职业管理的区别,包括职责分工、职业发展规划和待遇等。

  众所周知,美国图书馆员的入职门槛是通过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可的图书情报学硕士ALA/MLS(MLIS)来实现的,这已经成为北美各图书馆普遍认可并严格遵循的图书馆员入职学历标准。受益于这种准入制度的严格和稳定,ALA核准的图情硕士学位的准授学校在质量和数量上也十分稳定,形成了很强的品牌效应。这样的专业化建设无论是对图书馆行业,还是对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都是很好的良性推动。

  美国图书馆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界定和管理明晰到什么程度也值得我们反思:“在美国,图书管理员与图书馆员的关系类似中国的工人与干部的关系,他们在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职务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差异很大,……其间并没有升迁关系。也就是说,一旦做了图书管理员,即使读了图情硕士或博士,也不能自动升为图书馆员[11]。”

  有了上述门槛与制度的保障,“馆员”的内涵和影响力自然也会得到提高。我们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并不是要一步到位地做到如此严格与泾渭分明,但起码应该逐渐厘清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边界,并用一定的方式(如称谓、条例规程等)固定下来,改变当前从名称到内部制度都混杂不清的现状。因此,早有学者呼吁“国内有必要首先将图书馆工作人从员进行分类 ,明确定义于不同的称谓[12]。”

  4 结语

  图书馆员的称谓问题看似小问题,却是图书馆员专业化之路上的一个基本命题。如果说社会上对图书馆员称谓的混乱反映了社会对图书馆员职业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业内对自身从业者称谓的混乱则说明这个行业自身认识和内部定位还存在模糊与混乱,其根本原因还是业内没有对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做出专业性与非专业性的明确界定。要让图书馆员这种职业的专业性在我国得到社会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妨把规范称谓、厘清业内分工边界,作为切入点加以推动。

从“馆员”的业内称谓演变看我国图书馆员的专业化之路

论文搜索
关键字:馆员 图书馆员 之路 业内 我国 图书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