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论孔子的音乐姜学思想论文

论孔子的音乐姜学思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03

论孔子的音乐姜学思想

  音乐

  美学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学家、礼乐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虽然对音乐美学思想没有系统的论述,但他在《论语》中的只言片语,处处渗透着音乐美学思想的光芒。孔子在《论语》中以“仁、美、礼、和”的思想阐述了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对于领悟现代音乐美学思想及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与道德品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以“仁”为根本

  

  “仁”,即仁爱之心。这是孔子礼乐中的思想精髓,是规范一个人的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礼乐的根基。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他怎么来对待礼呢?作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义,那他怎么来对待乐呢?这说明了一个人的品质与音乐有着内在的联系。一个人不论官位有多高,知识多么渊博,如果缺乏仁爱之心,就没有高尚的人格情怀与高尚的艺术情操,文化艺术就只是一纸空壳。没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再完美的音乐作品,也很难尽善尽美地展现于舞台。孔子从“仁”的角度揭示了音乐的内涵,所谓“听其曲,得其为人”,就充分说明了做人的道德境界与其音乐之内涵是相辅相成的。做人不成,就做不出艺术境界高及世人相传的音乐作品。孔子把人格情怀与音乐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仁爱之心贯穿于音乐思想之中。从音乐审美观的角度来论述,“仁”也是音乐思想美的体现,孔子更注重人格的美,仁爱、善良的人才能表现、创造出音乐艺术珍品,没有仁爱之心即没有音乐思想的灵魂。孔子将人的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相互贯通、完全融合,认为音乐境界随着人的道德情操升华。孔子对音乐审美价值的标准是以“仁”为根本的。

  

  二、以“美”为基础

  

  孔子对音乐思想的美要求极高,他不光注重音乐作品的形式美,更注重音乐作品的内涵美。孔子认为音乐不仅仅是用来欣赏的,音乐具有修身养性、净化心灵与陶冶情操之功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孔子在谈到乐曲《韶》时说:“音乐美极了,且内容也很丰富。”谈到《武》时说:“音乐很美,但内容不够丰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欣赏音乐时审美标准的完美性,他崇尚至善至美的音乐。《韶》乐既美又善,《武》乐,美而不够善。从而也看出孔子对音乐真、善、美的追求至高,他更注重真、善、美的统一性。他不仅仅着重音乐外在的形式美,更加推祟音乐内在的内容美,他认为音乐与人外在、内在的统一才是完美至善的,也是自己审美感受的最高境界。当听到优美、艺术境界很高的作品时,他会随着美妙的音乐陶醉其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韶》乐,陶醉得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没想到音乐可以使人达到如此美妙的境界。可见孔子对美好音乐的执着、迷恋达到了一种痴迷、忘我的境界。从而反映出孔子的内心与音乐的美好思想是一致的,孔子的内心是纯净、至善至美的。孔子注重音乐审美感受,他会随着这种美好的境界使自己的心灵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的心灵与音乐形象随之得到了美化,音乐形象的美学价值也得到了突显。

  孔子崇高的思想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至高追求,他对人的道德品质看得更重,把音乐的美归于道德范畴,把道德之美渗透于音乐之美,使二者完美融合。他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雅音乐,孔子注重个人情操美,认为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必须相统一,音乐可以反映人们的喜、怒、哀、乐,但必须掌握好尺度,在情感表达上要有所节制,说明孔子对音乐的审美标准要求里外统一,音乐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之美与他的人生境界、艺术修养是统一和谐的。

  

  三、以“礼”为中心

  

  孔子的各种思想贯穿于“礼”,“礼”是孔子思想的中心。没“礼”即没乐,礼是乐的灵魂。礼是民族文化的精神,以礼兴邦,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将礼与乐完美结合。“事君尽礼”。说明为人处事要尽到礼数,先用礼来规范和塑造人的品性,最后人格魅力的形成通过音乐来培养。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是一切文化知识的基础,礼可以使人立身,乐可以陶冶情操,促使人完成事业,是人格修养与事业的最终完成。孔子将诗、礼、乐融汇交织,把礼作为人格修养的基础与中心,使人格与音乐思想融合。说明音乐给人的愉悦感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音乐的审美价值。子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说:礼就是玉器锦帛吗?音乐就仅仅是敲打钟鼓吗?孔子给弟子传授礼与乐的内涵,他把礼教与乐教融为一体,乐教不仅仅是给弟子传授音乐知识,而是把礼教放在了首位,先对其进行道德规范与思想政治教育。礼不仅仅是礼节,它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诗教、礼教、乐教是孔子教育其弟子的重要手段,“以礼兴邦”是中华民族的礼教精神,通过“礼”来协调人际与社会关系,从而使社会井然有序,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创作出优美、和谐的高雅音乐。

  

  四、以“和”为目的

  

  孔子所讲的“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音乐的和谐、美妙。“乐其可知也;始作,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意思是:音乐的声音节奏是不难知道的;开始演奏的时候,音律要相和;等到放开演奏的时候,技巧要纯熟和谐,节奏要明快清晰,连续不断,然后完成。聆听美妙的音乐可以使一些人浮躁的心得以平静,心境随音乐得到升华,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融入艺术的境界,使人身心愉悦,从而达到内外和谐的目的。“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在听别人唱歌时,如果音乐非常美妙、好听,他一定会让别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要跟唱一遍。说明孔子崇尚美好的音乐,听到自己喜欢的美妙音乐时,会随着音乐陶醉其中,还会不自觉地引吭高歌。可见孔子谦逊好学、对美好事物的崇尚与憧憬之心。

  “和”的第二层意思为,通过礼乐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礼节的施行,主要以和谐为美。做人应该以礼,治国更应以礼。这是孔子做人、治国之道。孔子的治国之道力求思想情感与行动的和谐来构建和谐社会。“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对于礼乐文质相配适宜,现在反而有人讥笑他们是粗陋、卑微的在野士人;先做官再学习礼乐的,对于礼乐重文轻质,反而有人说他们是贵族出身的君子。如果让我选拔人才,我主张选先学习礼乐之人。说明孔子的用人之道以礼乐为先,他拥护、维持礼乐思想。进一步说明孔子主张人际与社会的平衡、协调,与礼乐之道是相容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说明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与社会的发展及社会现象相对应的,音乐服务于社会,文化的兴衰必然显现于音乐之上。音乐与一定的社会现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孔子的以和为贵的音乐思想光芒与人民同心同德,提倡民主和谐,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是简单的、独立的音乐论,而是把仁、礼、美、和有机结合,相互贯通,达到人生至高无上的境界,追求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高度统一。用博爱、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把人格与音乐紧密结合,用礼乐思想教育其弟子,把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相互融合,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相统一,这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审美性与社会功能。孔子音乐思想的美主要体现在,通过音乐来进行道德、伦理的规范教育,“德高为艺,艺高即成乐”,以仁、礼、美、和构建和谐音乐与和谐社会,才是人生最完美的境界。

  

论孔子的音乐姜学思想

论文搜索
关键字:孔子 思想 音乐 姜学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