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区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社会发展论文

区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社会发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2-22

区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社会发展

  一、区域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区域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并传播当地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它在特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领域内运作,是当地的知识和文化中心。[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3]

  从以上概念,我们知道博物馆的职能是研究、采集、保存、传播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见证物,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与人类(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不论是博物馆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人类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博物馆所展示的藏品都具有物质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没有物质形态的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割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的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没有物质形态但有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包括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文化场所和对其过程记录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等。这些物质载体与博物馆藏品之间有着相当大的交集。许多博物馆所展示的藏品可能因为其自身可以揭示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与工艺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反过来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又可能因其自身的艺术性被博物馆收藏而成为博物馆所展示的藏品。就这样有形的博物馆藏品与同样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的紧密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而区域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进行展示正是将当地民族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等以物的形式展现出来。目前在国内以某一项或某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题文化直接展示的区域博物馆为数不少。比如展示印刷工艺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展示昆曲艺术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展示制瓷技艺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宜兴陶瓷博物馆,展示苏州评话、弹词艺术的苏州评弹博物馆,综合展示各类民间工艺的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综合展示各类民俗文化的北京民俗博物馆等等。[4]

  二、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展示和传承

  黑龙江省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的两种技艺分别是:桦树皮制作技艺和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北方游猎民族的独特手工技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黑龙江流域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均有这门技艺流传。白桦是北半球北部森林中的常见树种,在寒温带和亚寒带地区广为生存。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是白桦的重要产地。生活在森林里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利用桦树皮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用以制成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这些器具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而且形式多样,造型各异,主要有船、篓、箱、盒、碗等种类,深受狩猎民族所喜爱,体现了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游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狩猎文化已渐衰微,桦树皮制作技艺也逐渐衰落。因此保护这一技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鱼皮文化是北纬45°以北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至今只有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赫哲族长期以渔猎为生,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在历史上以“鱼皮部”闻名于世。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过去赫哲族妇女都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

  黑龙江省博物馆不但收藏了一批本地少数民族制作的桦树皮制品和鱼皮制品,还开辟专室陈列了鄂伦春族的桦皮船、赫哲族的鱼皮衣、鱼皮罩裤、鱼皮油瓶及捕鱼工具等,它们大多是清代制作的。通过收藏和展示这些有形的载体,不但保存了本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细心的观众还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高超技艺和思想观念的文化内涵。例如从赫哲族的鱼皮服可以看出它选择利用了当地的个体大、产量高的大马哈鱼的鱼皮作原料;熟过的鱼皮柔软、轻巧而结实;几张完整的鱼皮拼接后,巧妙地保存和对接了鱼体原有的背部和腹部不同的颜色;受满族的服饰的影响,样式如同旗袍……许多无形的技艺、思维、信仰、习俗从有形的载体中流露出来。通过博物馆解说员的讲解或多媒体的介绍,观众能够更好地领会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20世纪中叶以后,鱼皮制品被其他用品所取代,这种传统手艺也渐渐失传。目前掌握传统鱼皮技艺的老人多已离世,健在的不多,如尤翠玉老人等,已年近80高龄。鉴于古老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濒临消亡,亟待予以抢救与保护。由于博物馆收藏和人类文化学研究的需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乡的老一代赫哲人曾多次为国内外博物馆复制鱼皮服饰,使这一技艺在局部地区得到传承。老艺人还用传统技艺创制了鱼皮萨满服饰及赫哲风俗系列作品,一些年轻人发展创新,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创制了现代的鱼皮技艺品及鱼皮画,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旅游、艺术等领域。   三、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的意义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化保护是遗产学界公认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手段,而收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也是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博物馆藏品展示就好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物质遗产也有其非物质性,非物质遗产也有物质性。正如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文化遗产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006年2月12日,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据悉,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举办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大规模展览。区域博物馆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物质展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的宣传展示,将起到普及保护知识,培养保护意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无论其价值观念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因素,因而是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域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社会发展

论文搜索
关键字:博物 非物质文化 遗产 社会发展 博物馆 区域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