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探析论文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16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探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010-03

  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阐释了中国梦思想。此后,他又在不同场合并从不同角度多次论述了中国梦,赋予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国梦,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是国家梦和民族梦又是个人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作为一种形象的表达,中国梦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是中国人民共同理想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梦的提出,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持续强烈的共鸣,大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对民族振兴的向往和渴望。认真研究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有利于深化人们对中国梦的认识,更加自觉地走中国道路,同心协力地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之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一、坚守大众化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反映着、体现着、维护着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实现无产阶级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科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为大众立言,为人民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不变的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化和大众化,为人民大众所认同、接受和运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R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83毛泽东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此之后,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共产党员的最高行为准则来反复强调。邓小平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党的全部任务,强调要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归宿。胡锦涛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在于始终坚守了群众立场,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践行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郑重承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他强调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对更加优质的教育、更加稳定的工作、更加满意的收入、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加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加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更加优美的环境,有着热切的期盼,同时也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工作和生活得更好,使我们的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13为此,我们要时刻倾听人民的呼声,积极回应人民的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及发展的权利,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中国梦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执政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场的坚守,也是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深刻诠释了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因而在中国人民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

  二、契合大众化的心灵

  关注大众化心灵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追求。中国梦浓缩了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漫长历史,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求索与奋斗,同时也承载着广大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并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为解决大众的心灵世界问题提供了可亲可信的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和方法体现在:第一,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历史记忆,集中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夙愿。提示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对人类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当历史步入近代时中国却落伍了,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发动一次次对华侵略战争,把中国一步步推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梦想就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他们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屈的抗争。中国梦正是从沉淀了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历史中孕育出来的,因此,屈辱和苦难是它的土壤。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第二,中国梦反映了当今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使中华民族的逐梦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顽强的不懈奋斗,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并逐步找到了通往实现美好梦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六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永远结束了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任人欺负的悲惨命运,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向伟大复兴,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我们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加有信心和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承载着中华民族既古老又常青的光荣与梦想,开启了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筑梦工程,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民族振兴的渴望,是与大众化心灵相契合的充分体现。   三、回应大众化的关切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成功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反映人民群众意愿,体察大众情绪,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进而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中国梦是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在全面把握我国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改革发展新要求而提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在我国发展新起点上确立的新目标,把人民幸福作为主题,以更加注重公平正义为基本路径,呈现的是民富国强、和谐共进、凝聚力量的理念,蕴含的是在多元化社会观念背景下努力寻求全体中华儿女、社会各个阶层的共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大公约数。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在这个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的引领下,不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就要寻求最大公约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的全面深化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以此凝聚人们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还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人民群众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更为强烈。回应人民大众的关切和期待,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把“蛋糕”进一步做大的同时,又要把“蛋糕”分好,杜绝违背公平正义的现象。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镜子,审视我们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不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就要坚决进行改革;问题突出的领域和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调动群众改革的主动创造性,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汇聚起团结奋进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因此,中国梦顺应人民大众的愿望,道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回应着大众化的关切,激荡起人们的强烈共鸣,既为大众化精神世界中的困惑提供心灵引导,又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转化为现实,从而进一步汇聚起不同阶层群众的愿望和追求,形成更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四、解决大众化的难题

  利益是人们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人本身的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103列宁继承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认为“利益‘推动着民族生活’”[4]75。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只有抓住大众的根本利益,才会抓住大众心理,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沃土。马克思主义中??化,就是在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吸引和掌握群众的。中国梦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以及民情的清醒认识,是对当前中国实际问题的科学把握,是对最广大人民群众脉搏的真切感知,有着强烈的解决大众化难题的问题意识。中国梦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统一起来,十分关注大众生活,使我们党的施政理念与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有机结合,使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利益紧密联系,抓住了普通百姓的心,使党的理想信念深入人心、得到认同。因此,习总书记强调,国家和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充分说明中国梦既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这个梦想是为了使“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48这实质上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能够合理公平地共享公共财富的效益、能够共享公共权力提供的服务、能够共享公共资源的使用以及公共职位的开放。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只要个人自身肯努力,就会得到社会应有的回报,就会获得人生的成功。可见,中国梦抓住了民生这一与大众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围绕解决大众化难题的问题意识,致力于解决好人们的利益问题,力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因而获得大众的认同和拥护,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催人奋进的强大正能量。

  五、运用大众化的话语表达

  理论要指导实践,就必须走出书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生活,才能真正走近群众,贴近生活实际。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让科学理论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中国梦正是符合了这个要求,因此受到热烈响应,具有极高的社会认同度。习近平讲话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是口语化、哲理性、接地气、易理解、入人心。比如,他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来阐明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用“鞋子是否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的哲理性话语来说明国家必须立足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表达了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缺失;用“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要扣好”来形容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墙头草、推拉门”来描述干部队伍中的好人主义;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要求来加强制度设计和实施;用“苍蝇、老虎一起打”表达反腐决心和反腐思路;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形象概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用“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说明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用“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来强调改革开放的长期性、艰巨性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中国梦时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2]10。中国梦正是将逻辑力量与情感力量结合起来,用来自生活的直白、生动、精练的哲理性的大众化的话语,表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愿望,增强了科学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六、诉诸大众化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十分重视实践并以改造世界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伟大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作用,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化为广大群众的精神素养,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精神的力量变为物质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发展。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以共同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社会实践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这些都需要全体人民形成共识后的社会实践来实现。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阶层的同心同德,在各自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投身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火热的社会实践,这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说明中国梦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具有诉诸大众化的实践品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动员、组织、宣传和引领群众,用严格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不断增强的执政能力推动改革开放实践的全面深化。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力量就无比强大,就能凝心聚力地在推进“两个一百年” 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实践进程中,顺利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梦想。

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蕴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意蕴 大众 马克思主义 马克 中国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