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论文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17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039-01

  书院是我国古代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机构。现代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文献收藏、整理研究、社会教育的职能,与古代书院有着天然的联系。“图书馆+书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提高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图书馆与尼山书院具有天然性和密切性的关系

  天时、地利、人和是“图书馆+书院”模式推广并成功的关键。

  1.天时

  即是各级高度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利好大环境、大气候。山东是著名的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2014年5月,山东省推行“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尼山书院服务网络体系。

  2.地利

  即是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人文环境和责任使命。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逐渐成为区域内重要的文献信息中心、终身教育中心及文化、娱乐、休闲中心,图书馆在推广全民阅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肩负的历史使命日渐重大。在图书馆建书院,实现刊藏典籍、礼乐教化、教书育人等功能的有机统一,正是弘扬使命的有效载体。

  3.人和

  首先是群众对“国学热”形成高度共识。读经班、国学班等遍地开花,体现了民众对传统文化有需求,尼山书院建设得到他们的肯定支持。其次,孔子诞生地为尼山,孔子与儒学奠定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基础,选择尼山书院作为名称和载体,凸显了它的厚重历史和独特的象征意义。

  二、尼山书院助推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

  推行“图书馆+书院”,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增加服务总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和对群众的吸引力、凝聚力。

  1.办馆条件得以改善

  在设施布局上,明确提出“六个一”标准,即: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一个文化活动区。为此,在尼山书院建设中,不同程度要进行硬件投入,完善服务设施,提升传统文化特色。文登区在图书馆门前安放一尊高3米仿铜工艺的孔子像,绿植拥簇,厚重大气;配合正门上悬挂的实木“尼山书院”匾额,有力提升了现代图书馆的传统文化气息。

  2.馆藏文献持续增加

  按照建设要求,图书馆在现有国学文献馆藏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充实和丰富国学典籍,并承担国学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文登区在国学阅览区陈列有《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等古籍影印本以及2000多册经典国学书籍,并保持每年新增不低于1000册,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国学知识的需求。

  3.读者活动日益丰富

  按照尼山书院建设标准要求:必须定期开展经典诵读、国学普及、礼乐教化、道德实践、情趣培养等五大版块传统文化活动。文登区每月举办书画、图片等展览,开展两期“昆嵛讲堂?市民大讲堂”活动;每周开展国学诵读、书画、古琴、射艺、乐器、棋类等培训和体验,全方位打造内容丰富、实用简洁的综合性国学学堂,让国学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之中。

  三、积极深化和提升尼山书院建设水平

  坚持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的原则,广泛吸收社会参与,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深化尼山书院建设。

  1.内引外联,优化资源配置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建好尼山书院必须首先加强团队建设。文登区图书馆抽出2名骨干成立尼山书院建设小组,建设施,搞活动。并利用志愿者资源,广泛联系“文登爱心联盟”等本地3个规模较大的义工团队,征集发动了100多名志愿者,组建起一支“书香使者”志愿服务队,参与到尼山书院各项活动中来。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尼山书院建设,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2.加强宣传,打造尼山书院品牌

  发挥社会教育传播功能,着力营造浓厚氛围,不断加强尼山书院和传统文化的普及宣传教育。文登区图书馆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活动信息,在馆内增加两台介绍尼山书院建设的触摸屏,悬挂论语精选、24孝等宣传展板100多件,并通过举办展览、讲座、诵读、体验活动等形式,让大家知晓和了解建设尼山书院的目的和作用。截至目前,已举办“馆藏珍贵古籍展”、书画摄影楹联大展等展览11场,参观者15000余人;举办国学讲座16场,听众4000多人次;举办书法、绘画、国学礼仪、音乐培训(体验)班48期,受众2300多人次。

  3.探索创新,突出尼山书院建设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特色,方能彰显文化魅力。在建设布局上,文登区注重现代图书馆与古代书院有机融合,从设施分布、藏书结构、功能设置和活动举办等多方面入手,不单独划区、人为划界,而是把尼山书院和图书馆建设合二为一,让每位读者在各个地方都能感知“国学”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内容创建上,注重与极具地域特色的“文登学”文化有机融合,立足“君子之风、仁孝文登”公民道德主题教育活动,建设了“孝文化”文化走廊,把“仁、孝”内容贯穿于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既充分展现地方特色文化,又能促进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在拓展范围上,把书院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延伸化、常态化,结合图书馆周边整个文化中心内其他设施,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依托遍布城乡的图书馆分馆、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国学图书交流配送、“乡村儒学普及”、国学讲堂进农村等系列活动,把传统文化充实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中,让更多的群众从中体验传统文化,获取国学经典的正能量。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书院 图书馆 公共 模式 研究 文化
最新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研讨
试论如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
试论高校图书馆动态化管理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探讨
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影响因素探讨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构想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试论数字环境中图书馆管理创新策略
高校图书馆书库管理与读者借阅服务探讨
论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热门图书馆管理论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
走向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
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地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
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
高校图书馆如何为高等函授教育服务
信息资源:特点·价值·机制
浅析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