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研究论文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3-25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6-0024-02

  马克思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1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面对新的经济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分析我国经济运行规律,并在总结国内外应对在经济发展瓶颈和低迷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中不合理的成分,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品质与潜力。在供给方面,传统的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和土地低廉等生产要素逐渐减弱,改革所带来的后发优势消耗殆尽。但新兴的增长点还在孕育中,所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通过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科学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在具体操作中更好地发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作用。

  一、立足整体性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的整体性。

  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大的系统中要做到保持稳定增长又要及时调整结构,兼顾生产与消费,最终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

  市场供求失衡表现为市场对于中低端产品的需求量下降高端产品的供给不足,其本质上是商品在其从生产到消费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的自发性造成的。因此,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中国当前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不仅要重视商品生产在市场经济发展全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而且同时也要高度关注商品在实现其价值的其他环节对生产的作用,从全面、系统、综合多方面展开,多渠道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各种突出问题。培育健康的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各自空间中的职能,也使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更加优化,充分使“两只手”的合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入“五位一体”中,促进其更加全面协调地向前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顶层设计的合理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统领的位置上做了深入布局,使发展结构更加合理,为实现国家治理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立足人民为主体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一切商业环节的主导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发展中得到的获得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以人为本”是人民利益标准在当代社会的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原则。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就应该是我们当今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标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民问题为导向,这不是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切实提高落后地区、偏远山村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解决困难企业下岗职工安置问题,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措的有序推进,解决更多人口的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当前,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就是要在发展中守住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底线,因此必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切实实施精准扶贫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百姓的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民的真实需求当作改革的最高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紧紧满足人民的普遍需求,而是在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增强人民对于更高需求的满足,真正实现发展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立足生产关系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强调供给又要关注需要,既要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这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决定了当前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处理好社会生产两方面要素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完善适应生产力的社会关系,从而为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不竭动力。生产关系实际上就是物质分配关系,必须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一定要有度、有节地进行商品的合理生产,既不能单纯依靠市场,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新自由主义之路。生产力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和最终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改善由于市场的盲目性而造成的商品??现价值的各个环节中产生了差异性发展的状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要从生产力角度去考虑,而且要从生产关系去考虑。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的现阶段社会生产关系对社会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如果仅仅简单地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产业升级、优化供给结构以实现商品价值的各个环节的结构性对接,而忽视制度机制创新,忽视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忽视完善生产关系的改革本质,则与真正的改革相悖离,必将引起更大的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改革举措,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其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质在于通过改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其核心就是要全面提升中国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生产中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与市场活力,推动生产技术革新促进生产力发展;要着眼于资源在配置中的扭曲,针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的合理使用,推动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实现产业升级;政府要主动作为,既要加大五大重点任务的落实力度,也要加快政府对于市场的约束,简政放权,催发市场活力。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弥补市场的缺陷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定社会和市场秩序,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经济运行效率。

  四、立足矛盾视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矛盾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始终会有矛盾的影子;矛盾运动自始至终环绕在每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也要坚持重点论,善于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可以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厘清头绪,也就是牵牛就要牵牛鼻子,只有这样,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这一主要矛盾也体现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失衡。从世界范围上来看,我国依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虽然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经济基础还是很薄弱。目前中??的现实情况告诉我们,马克思论述中的“物质极大丰富”还远远没有实现,人民广泛的需求还依然得不到满足,目前所存在的过剩是相对过剩,是落后产能的过剩。所以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不平衡不仅是发展的失调,更是发展落后的体现。这就提醒我们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够一概而论,必须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用发展的眼光,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展,并行不悖,特别要注重供给和需求在结构上和空间上的配合。要发挥各种杠杆作用,淘汰落后产能。从当前社会现实需求来看,产业结构不完善,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产业均衡发展,通过培育存量和增量,形成适应社会各个层面需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中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化解过剩产能。

  毛泽东说过,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果失去正确的战略指导和规划,经济政策就会在物欲、草率中迷失。解决中国的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符合中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背景之下,必须结合中国的文化历史。我们实施的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不同,是党中央对我国和世界经济环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论回应和实践回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政治经济问题上的成熟表现和强大的领导力。伟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都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结合,发挥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社会中的指导作用,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进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经济发展更合理的认识。加深问题意识,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提出新问题,保持时代性,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其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摸索中前进,提高自我的话语权,建立新的中国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 马克 供给 视角 改革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