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难题及对策论文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难题及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4-01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难题及对策

  一、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与日俱增,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提升市场的有效供给进而完成供给侧改革,已成为保证经济转型成功的重要战略。因此贵创意、低能耗、无(低)污染的文化产业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

  与此同时,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进入新的阶段。据相关国际数据统计,国民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后,整个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越8 000美元,这保障了文化产业需求端的旺盛,只要供给端给予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必将催生我国的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年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的占比将达到5%左右,文化产业业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作为经济味蕾的金融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资产荒、资产质量不断恶化等经营压力,大部分金融机构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转型发展已是必然选择。转型过程中,重新选择核心业务对象与调整业务结构将是转型成功的关键举措。作为我国新兴的战略产业的文化产业,无疑是金融业的优质的业务对象,鉴于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融合尚待发展与深入,且文化产业是资本依赖型产业,因此基于双方的相互需要,可以肯定我国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二、 我国文化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可观,但我国文化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的融资结构以内源融资为主,约占总融资的80%,主要有企业的自有资金、政府类投资与其他社会资本。产业的外部融资结构为:银行信贷类融资占10%、基金类融资占6%、债券融资占3%、信托融资占2%、上市融资占1%,文化产业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总占比仅约20%,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亟需完善,产业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1. 信贷支持文化产业情况。有别于以证券化金融模式为主的国家(例如美国),中国的金融模式是以信贷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模式,商业银行信贷类融资是我国市场融资结构的主体,但是当前只有1%左右的贷款余额流入到文化产业。如进一步去除文化器具生产等制造类外围文化产业,核心文化产业融资比例只有1/2。同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文化企业之间的融资可获得性也极不均衡。

  2. 股市支持文化产业情况。目前,我国主板市场的规模尚待扩增,全国有百余家文化企业在主板上市,总体占比依然较低。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未来有望有所改观。近阶段,依靠市场活跃并购重组的资本运作,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客观的资金。总体上来看,A股上市的文化企业多是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民营企业较少。与信贷类融资类似,通过A股市场的融资成功的文化产业行业集中度非常高。

  当前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企业越来越多,发展速度非常迅速。新三板的受众企业更广,相较于主板市场其行业均衡度更为均衡。鉴于新三板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持,如果在未来中国建成了多个层级的市场组成的股转系统,每一层级市场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公司,利用市场化手段匹配供需,这将会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直接融资工具债券融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发展速度惊人,债券融资拓宽了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给予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金融支持。考虑到债券属于直接融资,成本相对较低且方便快捷,也为文化企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3.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政府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的政策激励措施带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基金的迅速发展,缓解了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我国金融与文化企业融合的一大问题是:大型文化企业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且信用资质优异,其融资能力强、渠道广,甚至出现融资过剩;而成长性好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一时无法被市场接受,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在此情形下,操作方式灵活、投资形式多样化的产业基金在我国文化金融的作用与重要性更加突出。

  目前已设立的文化产业基金主要投向成长性高、收益快的影视、广告传媒与动漫三个行业。前期资金主要流向大型传媒集团,随着大型企业资金需求不断饱和,资金流向也对着市场的自我调节有所调整,其中融资规模有所回落,融资数量有所上升,VC/PE类基金投资活跃度不断提高,投资期限不断拉长。

  三、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问题与障碍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金融与文化产业的对接,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更是将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之后一系列政策也相继出台,积极的扶持政策坚定了市场信心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解决该问题我们就要认识问题的本质,发展文化金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制度、交易平台等外部环境的成熟度,文化产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金融端的产品供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1. 无形资产流转市场尚待完善。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未能建成无形资产的流转市场。无形资产流转市场的基础是确权与确权后的法律保护,然后是在市场正确认知下的资产评估,最后是在有效定价下无形资产完成在公共平台中流传。

  在文化产业中,无形资产不但是产业的灵魂,也是产业的核心资产。相较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更容易受到侵权,在外部法律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难以得到保护。近年来,针对该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保护体系,但是执行力度尚待进一步提高,例如,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当地的一些侵权企业经常出现护短行为,造成了有法难依的状况,从而损害了整个市场保护体系的规范。

  在基础性制度不健全的?h境下缺少市场认同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虽然包括政府部门及大型企业在内的相关机构都在致力于无形资产交易平台的建设工作,但是在无形资产认定、评估、登记、抵质押、流传等流程不畅通的情况下,成效微弱,且流转市场的推进工作也缺少在市场中的知识普及。

  现有的金融体系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变革与崛起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在投融资过程中重视企业的资产属性(有形资产)与规模,对于轻资产的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投融资体系,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与认定。此外,金融领域一刀切的监管政策也不利于轻资产的文化企业进行融资。

  2. 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难以对接的另外一个障碍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我国投融资体系是以信贷为主导,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在一定利率浮动范围内进行信贷配给,由于利率相对固定,银行不能分享企业的成长性收益,而我国80%以上的文化企业为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轻资产的特质更是加剧了该类企业的融资障碍,这使得成长性较高的中小微文化企业在市场化的信贷融资环境中很难获得信贷资源。此外,许多无形资产的抵质押也与国家相关规定存在冲突。

  通过股权投资可以发挥具有高成长性的文化企业,然而我国主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要求严格,且无形资产占比也不能超过一定比例,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文化企业群体绝大部分难以符合上市条件,甚至是挂牌新三板市场。同理,债券市场也是只有极少数文化企业具备发行资质。

  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基金发展速度迅速,但是在对接文化产业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很多产业基金是债券类投资,投资周期短,这与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特征不匹配,因为并非风险投资,所以投资理念保守,造成了基金的投资规模与募集规模严重偏离,造成了浪费。此外,由于基金的募集资金是有成本的,闲置资金的成本也需要投资资金的收益来覆盖,推高了所投向产业的资金成本,同时也加大了基金本身的风险。风险投资基金占比过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政府类基金的管理考核导致基金管理人为了国有资产保值方面的考虑,只投风险较小的项目,因为投资标的较少,甚至导致产业基金外流。

  3. 文化产业的内部建设尚待完善。从企业数量、从业人员与规模来看,我国绝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文化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分布范围广,产业集中度低,经营能力偏弱,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出于成本考虑,多数该类企业没有专业的财务部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资本运作随意性大,这些都无疑推高了投资方的风险,加上许多企业的非市场化资本运作也加大了金融创新难度。此外,多数企业对如何融资与如何配置融资没有深度的认知,加大了与金融对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从产业链条来看,我国的文化产业是涉及销售、推广等渠道性的前端产业(多是寡头型大型企业)议价能力过强,而涉及文化核心的内容生产端议价能力偏弱,使得创意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不符,伤害了创意内容的生产,最终影响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并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四、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识到文化金融发展的症结,面对这些问题,政府、金融系统及产业端应多方协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建设健康完善的文化金融体系:

  1. 文化金融外部环境建设。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无形资产保护体系建设是发展文化金融的基础,完善现有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体系、提升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清晰市场的边界等是构建良好制度保护环境的基础,能够激发文化产业的创作活力与提高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推进无形资产评估与流传平台建设,归集文化产业端与金融端的需求与供给信息,降低双方对接的搜寻成本与交易成本。清晰公益性文化产业与非公益性(盈利性)文化产业的边界,推进国有非公益性文化产业的转企改制,降低该类企业的政策风险,降低行业准入标准,通过市场化竞争提高行业内企业的质量。

  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难以对接的另外一个障碍是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来修正匹配问题,利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调节两者之间的矛盾,降低金融端的风险,并在监管端出台措施,遏制套利行为。对为扶持产业发展而设立的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制定专门的考核机制,引导基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提升基金的投资效率。在不违背审慎监管的精神下,相关监管机构针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融资应予以的合理的放松,留有适当的金融创新空间。

  总结并借鉴文化金融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经验,推进市场为导向的金融对接模式;税费差异优惠、产业基金支持、专项资金配套的英国模式;无形资产证券化、政府提供融资担保、产业振兴基金支持的日本模式。

  2. 金融端的创新与改革。宏观层面,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是解决当前金融对接产业问题的关键。通过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解决文化金融的供需错配问题,必须从此处着手。

  微观层面,需要各金融行业细分市场,根据自身资产配置的特性,寻找合适的进入领域。一是构建专业化队伍,对文化产业树立客观的认知,熟悉行业特征。二是在客观的认识前提下,提高服务专业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构建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等措施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建设。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优化自身产品与文化业务风险的匹配性提高双方对接的成功率。例如,商业银行以无形资产为增信方式对文化企业开展信用类贷款,拓宽业务对象;创新担保方式,开发保险产品,分散信贷业务风险;针对未来收益好的轻资产文化企业开发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四是加强金融行业间的合作,例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模式对成长性高的优质中小微文化企业开展“投贷联动”融资服务。五是创新企业风险评级方式,针对文化企业量身制定合理的授信考察因素。六是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助推产业聚集,例如,金融机构针对当下需求旺盛的文化企业并购重组热潮,为其提供资金及专业顾问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3. 文化产业端的改革。打铁还需自身硬,文化产业及与文化金融的发展最终要以文化企业的良好发展为基础。面对现阶段文化企业所面临发展问题的共性,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文化企业应主动调整,谋求与外部的良好对接。一是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降低融资风险,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储备相应的财务知识,降低与金融机构对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特别是搜寻成本。二是产业内部通过利益结构调整,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对文化内容生产完成定价,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三是寻求产业链内部协同,例如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消除产品间的交易损耗并将企业做大做强,从而解决因规模问题导致的融资障碍。四是借鉴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经验,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有许多交叉与共通之处,而科技金融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发展经验,因此,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使产品科技化等手段使自身符合科技企业金融产品的要求,节省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并提高了自身融资的成功率。

  五、 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文化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文化产业与金融对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外部环境建设、金融端创新与产业端改革等三个维度给出了一些建议。解决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关键措施是无形资产的定价与流转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这是一系统性问题,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未来我国的文化产业金融非常值得期待,在此过程中,各方均有需求推动文化产业金融的发展这一?c毋庸置疑,但是困难与障碍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面对问题时充分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保持应有的耐心与坚持。文化产业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最终还需要以实践来检验,因此本文的延伸研究将围绕具体的创新路径展开。

金融对接文化产业的难题及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对策 难题 产业 金融 文化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