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劳动力迁移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论文

劳动力迁移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8-04-22

劳动力迁移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5-148 -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劳动力迁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特别是大量的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镇。农村地区大量剩余青壮年劳动力的向外迁移,导致空巢老人数量的日益增加。从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可以看出,2013年全国老龄人口总量达到2. 02亿人,其中空巢老人的数量超过1亿人,全国空巢老人中将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空巢老人主要是指子女和孙辈都长年不在老人身边,并且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的农村人口。空巢老人的养老内容包括物质支持、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三部分,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往往只关注对空巢老人的物质支持,加上单调的老年精神生活使得一些空巢老人出现了抑郁、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对于真正实现老有所乐、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精神赡养的内容

  (一)精神赡养的三个维度

  老年精神需求包括了三个维度的“需求”,即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亲情的需求;与此对应的“满足”是人格的尊重、成就的安心和情感的慰藉。

  1.人格尊重

  “人格尊重”的实质就是对老年人“自尊需求”的满足。自尊需求是指老年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权自主选择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此外,帮助老人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精神赡养内容,老人在年老退休以后,生活状态突然由之前的忙忙碌碌转变为无所事事,加上身边缺乏子女的陪伴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在尊重老人决策权的同时,应该注重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自我价值。

  2.成就安心

  成就安心满足的是老年父母对子女有所成就的期待,是所有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思想中,家庭以子女为中心,父母的大半辈子都在为子女而操劳,子女的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是老年父母的美好心愿。 子女的成就给父母带来的安心,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年父母较高层面的精神需求。

  3.情感慰藉

  情感慰藉主要满足老年人对亲情和友情的需求。随着身体机能的衰老和传统大聚居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对子女及亲友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具有强烈的情感交流和日常关怀需求。老年人在情感上更加脆弱,可能会因某些小事受到打击,内心充满孤寂感,此时就离不开子女的关心。情感的慰藉可以满足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和天伦之乐的心理需求,日常的关怀关系着老年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

  (二)精神赡养的三个层面

  第一是微观层面的家庭精神赡养。家庭是精神赡养的主要途径,子女和亲属要给予老人亲情的关怀,在重视物质支持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慰藉。第二是中观层面的精神赡养,即介于宏观和微观层面间的社区精神赡养,社区要充分发挥养老的作用,组织老人开展多样的娱乐活动,提供全面的养老服务。第三是宏观层面的社会精神赡养。即要求形成一种尊重和关心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及和谐的代际关系。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精神赡养不仅仅是家庭的养老责任,而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共同分担的责任。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现实困境

  (一)从人格尊重的维度来看,农村空巢老人社会参与有限,自我实现机会少

  社会参与是指参与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角色的扮演和介入,在社会层面上实现资源共享,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期待。世界卫生组织在1996年倡导的“积极老龄化”就鼓励老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来提高老年生活幸福感。但是,部分高龄空巢老人由于身体状况较差,行动不便,无法参与社会活动,并且农村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偏低,社会参与的能力有限。自我实现机会少。农村空巢老人由于体弱多病,无收入来源,常常被视为家庭的负担,在家庭生活中往往属于被遗忘的群体,根本无权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这就导致空巢老人的个人价值根本没法实现。

  (二)从情感慰藉的维度来看,子女欠缺对老人的关心,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感强烈

  首先,农村空巢老人缺乏子女的关心,孤独感强烈,心理状况欠佳。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65岁以上的老人处于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时期,这一阶段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每况愈下,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化解老年心理危机。农村空巢老人的人际交往范围比较窄,子女们长时间的离家,使得农村空巢老年人缺乏倾诉对象,长时期的孤独和压抑感很容易让空巢老人产生压抑,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其次,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由于空巢老人的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牌,或者就是晒晒太阳和邻居拉拉家常。单调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农村地区根本无法满足他们排遣精神空虚、思念子女的需要,反而会使这些农村空巢老人更感孤独,被遗弃的感觉是越来越大。

  (三)从成就安心的维度来看,农村空巢老人的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期待难以实现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最高级别的需求。而在农村,父母为子女倾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和情感,他们都希望子女能够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老年父母的自我实现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子女的成就之上,如果子女在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子女的成就多少可以弥补空巢老人因子女无法陪伴左右的失落感。但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子女由于学历低、无一技之长,在城市只能从事一些工作环境差、工资低、稳定性差的工作,工?Y所得仅勉强够日常开销,更别提有所成就了。   三、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层面的原因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的改变,进而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一是农村传统大聚居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重小轻老”的问题普遍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家庭观念的改变,使得农村家庭成员人数普遍减少,家庭结构向着小型化发展。这使得家庭养老面临了更大的挑战,一对年轻夫妇在抚养子女的同时,还要承担双方四位老人的赡养义务。加上现实生活成本的上升,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因此,家庭支持资源更多地向孩子倾斜,而忽略了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二是农村子女养老观念的落后,重物质赡养轻精神赡养。农村子女受经济条件和落后思想观念的限制,片面地认为赡养老人就是供吃供住,而较少地关心和看望空巢父母,完全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求。三是传统孝道文化的衰落。随着社会变迁,传统尊老敬老的观念淡化,家庭伦理道德衰落,子女往往只顾自己的生活,不顾独居父母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二)空巢老人自身的原因

  空巢老人自我精神养老不足,自我精神养老即精神自养,是指老年人自身凭借主观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交往,实现精神的愉悦满足和发展。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自养不足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是经济支持不足,无暇顾及精神需求。精神赡养必须以一定的经济能力为支撑,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空巢老人缺乏养老经济保障。二是生活范围有限,缺乏情感寄托。农村空巢老人的交际范围仅限于邻里之间的来往,老人将所有的情感关怀都寄托在了子女身上,子女常年在外使老人没有了倾诉的对象。三是受教育程度较低,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农村空巢老人的知识水平有限,缺乏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自身出现不良情绪时,无法进行自我调适。

  (三)社会层面的原因

  一是缺乏社区组织支持,基础养老设施不完善。农村地区没有专门的社区组织去开展空巢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没有志愿者队伍去看望空巢老人、鼓励老人主动与社会接轨。二是精神赡养法律体系不完善。例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子女的精神赡养义务,但是却没有明确界定精神赡养的内容,也没有制定对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者的惩罚措施。三是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都是长期在外务工,如果这些农民工能够转变身份,成为市民,这样才有可能将相当部分的农村空巢老人接到城镇与其居住共同生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农民工在城镇无“立锥之地”,无法在城镇真正的安家立业。另外,受农地制度的限制和农民工退出农村制度安排的缺失,农民工在进城务工后也不愿意完全的放弃土地的使用权。这样就当然不可能将农村的父母接到身边亲自赡养,也没法从艰难的务工生活中抽身顾及到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因此,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缺失的现状。

  四、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困境的化解之道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自养是关键

  精神养老“以老人为核心”的特征决定精神自养才是解决精神养老问题的关键。首先,要改变农村空巢老人的传统观念,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农村空巢老人应该从思想上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老年空巢家庭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扩展人际交往,尽可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和结交老年朋友实现老有所乐;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自我调适,正确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不把自身的精神快乐寄托在子女身上,不断提高自我独立性;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多看报和新闻报道等,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善于挖掘自我价值,真正的实现老有所为;有意识地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精神自养不仅能够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老年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寻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且能够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

  (二)家庭精神养老支持是基础

  虽然随着家庭结构和代际居住模式的变化,家庭的传统职能有所削弱,但是家庭发挥的基础性养老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因此,在面对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困境时,要强化家庭的亲情关怀作用,重视子女和亲友的情感慰藉。一是养敬并重的孝道伦理的重建。在孝道文化日渐衰落的今天,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扬养敬并重的孝道伦理,要求子女应当秉承“爱老、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赡养父母的同时,维护老人的尊严和家庭地位。二是强化子女对精神赡养重要性的认识,让在外务工的子女意识到家庭的亲情和关怀是空巢老年父母的情感归宿。子女在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要重视老年父母的精神需求,常年在外务工的子女应该注重和父母的联系,多和在农村的父母通电话,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并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生活状况,让父母安心。未外出的亲友可以多互相走动,弥补在外务工子女精神赡养的缺失。

  (三)充分发挥社区的精神养老作用

  农村村落社区是老人家庭以外的家,是家庭养老的自然延伸,它的地理优势使得村落在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具备“方便”优势。因此,应当发挥好社区在农村空巢老人精神赡养中的作用。一是在社区内建立互助养老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和居委会发挥好引导作用,帮助村民建立空巢老人互助小组,互相倾诉、互相照料,形成“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二是构建农村社区精神养老服务体系。首先,整合资源完善社区精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政府投资或者改扩建现有的房屋设施,配备老年活动室等基础服务设施。其次,加强农村精神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聘请专职人员进行基础训练,将村中的中年妇女和低龄老人培养成为专职的服务队伍。同时,发展和壮大志愿者组织,成立以大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为主的志愿服务队伍。最后,建立专门的精神养老服务平台,开发多元的服务项目。

劳动力迁移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空巢 赡养 劳动力 老人 背景 劳动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